◎周金紅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第二中學)
小時候,學唱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夢想成真,憧憬著“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擔任班主任工作24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27年。沒有桃李滿天下的自豪,也沒有“叢中笑”的輕松。時代在發展,新時期不斷給予我們每一個教師新的課題、新的挑戰,教師唯有銘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如何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學得扎實,學得愉快,而教師又能不斷成長,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實現教學相長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通過參加各級部門組織的新教材使用的培訓,我認識到了課題研究可以讓我的困惑在實踐研究中得到有效解決。根據農村初中自讀課文教學現狀,我參與了自讀課文與核心素養提高的課題研究,在理論聯系實踐的探索中,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總結。如果把學生核心素養比作桃子的話,那自讀課文就是好的跳板,學生巧借自讀課文,摘到核心素養大仙桃,能力將獲得很大的提升。
在參加新教材使用培訓之前,我認為自讀課文是可講不可講的課文,精讀課文才是重中之重。培訓后,我將新舊教材中自讀課文編排進行對比,我發現新教材自讀課文留給了教師和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雖沒有布置習題,但為了讓師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編者安排了閱讀提示。這使我猶如找到了自讀課文教學的指南針,教學自讀課文不再天馬行空,也不再面面俱到,緊扣閱讀提示分析課文特點,根據旁批回答問題,圈點勾畫學做批注,這樣最簡便操作的教學方法,讓自讀課文區別于精讀課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我發現這樣的自讀課文教學就達不到真正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年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對自讀課文教學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實驗開展很有意義,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整理,我初步得出以下幾點心得。
每篇自讀課文都不是一座孤島。通過各級教研室專家培訓,我們一線語文老師學習到了自讀課文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單元目標,自讀課文在整個單元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每一個單元設計的自讀課文是為了讓學生借助精讀課文掌握的閱讀方法更主動、更自如地實現學習目標。比如《回憶魯迅先生》是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話題是人物。通過單元導語的學習,我們明白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感悟人物的精神,而人物的細節描寫就是體會人物精神的一個捷徑,那么本文就是一篇絕佳的范文,通過文中傳神的細節描寫體會魯迅的精神特點,從生活中的小事挖掘人物的精神。全班同學共同研讀關于魯迅的笑以及魯迅走路的片段,抓細節悟精神做批注,觸類旁通,找自己喜歡的片段賞析,匯報交流,最終不僅從一個個片段的細節描寫中賞析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而偉大的魯迅,而且積累了好詞佳句,學習了細節描寫這一塑造人物的寫作技巧。孩子們在教師的引領下暢游自讀課文的海洋,學做批注,學習從細節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學習如何觀察人物,如何抓住人物特點,如何通過細節刻畫人物從而體現人物精神,在賞析中品味蕭紅獨特、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孩子們全神貫注閱讀時,興致勃勃提筆寫作時,自信分享朗讀時,傾聽后對同學報以掌聲時,自發在課后閱讀《呼蘭河傳》以及《魯迅全集》時,我知道這樣的自讀課文教學有力促成了單元目標的實現,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悄然播撒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種子正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娃娃學走路要由扶到放。學生自讀課文學習也是如此,循序漸進。精讀課文的精講精練就是扶,自讀課文的自主閱讀就是放。對于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夠自讀,除了要借助單元導語及本課的閱讀提示,還要讓其掌握好方法,在每個單元的自讀課文學習之前,精讀課文這個“師傅”責無旁貸。自讀課文《臺階》前面,新教材安排了《阿長與山海經》和《老王》這兩篇精讀課文。《阿長與山海經》先抑后揚,重點記敘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一事,傳神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描寫,在讀者心中,一個確實有著偉大神力的阿長從書中站立起來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的意義非凡,讓“我”的童年更加美好而完整,成為“我”走上藝術之路的啟蒙者。文中結尾對阿長的稱呼變為了“長媽媽”這一細節更加突出了阿長的善良,對“我”的愛以及“我”對阿長的敬意。當然,前文中對阿長睡相及阿長說人長短的細節刻畫,阿長祈求祝福的惶急的語言、神情、動作描寫,無不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一個粗俗的、讓人不大佩服的小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與后文形成鮮明對比。而《老王》一文中,作者對老王在死前送香油雞蛋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描寫,老王的直僵僵的,向前伸出手,這不就是僵尸嗎?但作者沒有直接說出,只是用描述性的語言,盡量呈現老王當時的模樣、神態、動作以及對話,而讀者感同身受。尤其老王包雞蛋那塊“灰不灰藍不藍方格子破布”令人唏噓,課文引導學生不斷從細節中描寫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旨,學習寫作方法。前面兩篇精讀課文的學習為《臺階》一文的自主學習做好了充足的鋪墊,在教學《臺階》時,學生心中有了兩個師傅帶路,小試牛刀,紛紛從關鍵詞句,從不同的細節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形象,感受主題,讀寫遷移,學得非常輕松、非常快樂。自讀課文給了學生一個平臺,供學生練習閱讀方法,展示閱讀效果,正所謂“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目標,那么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結合實際情況為自讀課文找好朋友,尋找相關閱讀材料讓孩子們進行比較閱讀,在閱讀實踐中促進學生成長。在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自主閱讀《核舟記》,歸納寫法,總結收獲。本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古代微雕藝術的好奇心,為此老師為同學們找到《核舟記》的朋友《核工記》。學生利用注釋和掌握的疏通文義的方法疏通《核工記》,相同點是兩個作品都是微雕藝術作品中的珍品,體積小,物品多,人物神態動作細膩逼真,主題構思巧妙,課文結構突出重點,層次井然。在《核舟記》中寫核舟記的物品是五個人、八扇窗、六個器具名、三十四個字。《核工記》當中是七個人、九個器皿、七處景。人物神態動作細膩逼真,但是都省略量詞。《核舟記》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核工記》的主題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魏學洢贊“明有奇巧人”,宋起鳳贊“技藝靈怪矣哉”而和公祭贊嘆是“納須彌于芥子”。這兩篇文章可謂是描寫微雕藝術作品的珍品。像這樣找自讀課文的“好朋友”學以致用,不單單鞏固運用課文的知識,學會自主閱讀,更把學生引領到愛讀書、讀好書的康莊大道。
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及課文重點,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還要在語文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如果面面俱到,一篇課文平均用力則一事無成,如果把一篇課文比作雞,那么老師就要找準雞胸肉,讓學生吃得有營養,長得健康。比如教學自讀課文《安塞腰鼓》,我找了一塊雞胸肉;“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為什么呢,因為本單元導語明確了在單元學習中學習品味語言,閱讀提示提示了要領略文中的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妙用及短句的特點,在單元寫作中也有對這段文字的仿寫,因此在教學中,這塊雞胸肉營養最豐富,必須好好烹飪、美美享受。為此,教師設計了把這段文字變一變,通過比較朗讀感受語言的修辭之美、句式之美,“急促的鼓點像驟雨一樣,飛揚的流蘇像旋風一樣,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一樣;閃爍的瞳仁像火花一樣;強健的風姿像斗虎一樣。”通過比較朗讀,學生發現了短句之美以及修辭之美。把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這樣極為有利地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如果把句子寫成長句,就沒有那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短句簡潔有力,句式整齊,通過進一步朗讀品味這組句子,感悟安塞腰鼓的粗獷豪放剛健雄渾之美,然后試著模仿這種句式,使用修辭反復、比喻、排比,看看表達的效果如何。
學無止境,教必有法,教無定法,尤其是自讀課文的自主性學習。但不管采取哪種教學方法,我們都不能偏離教學總目標,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不能簡單地為了考試而學,也不能為了課題而教,為了促使學生終身發展,教師更要終身學習,所以在閱讀教學與核心素養提升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再次出發,與時俱進,讓孩子們的跳板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跳得更高一些,摘得更多的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