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康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中心小學)
當前影響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因素主要有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評價方法、課堂氛圍的活躍度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興趣與學習動機。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揮創造性、創新性思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導作用,將“為什么”學和“怎么樣”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依舊采用的是講授法,雖然多數課堂上,教師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供學生思考,但是實際上,這種提問方式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弊端,教師只關注提出問題、設置問題,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課堂教學中,數學問題不需要教師按部就班地提出,因為問題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可能是隨機的、學生共性的問題,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該在預想的多個情境中提出問題,設置本節課程中的問題情境,在情境中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解決學生的疑惑,激起學生自主思考并提出問題的欲望。
例如;在“乘與除”一節中,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位數乘以多位數的計算方法,并且能夠準確地進行簡單數字的口算,根據教學情境,將實際問題簡單化、書面化,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掌握乘與除的關鍵內容,教師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數學問題的魅力。所以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問題;(1)根據示意圖,使學生明確圖中一共有幾組樹,每組有多少棵。(2)讓學生思考片刻,提出問題,猴子和大象一共有多少棵樹?(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答。(4)教師提問,接著帶學生探索口算方法。學生討論之后,可以得出下列三種解決問題的方法;1.20×3=60,“20”是指一組有20棵,“3”是指有3組,“60”是指一共有60棵樹。2.20+20+20=20×3=60。3個20表示3個20相乘為60個。還可以理解成再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因為2×3=6,所以20×3=60。在解決“小象吃香蕉”問題時,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將問題交給小學生;筐里一共有多少香蕉?一只大象每天能吃多少根香蕉?它們三天吃多少香蕉?學生通過回答不同的問題,可以幫助自身發展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以有效避免思維定式帶來的負面影響。
數學問題既來自生活,又來自課堂,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時,要聯系生活,引起學生的認知興趣,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自身經驗與課堂知識相聯系的過程發揮創造性思維,進而帶著問題深入探索本節課的知識,活躍數學思維。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所有需要教給學生的知識都轉化成一連串的問題,表面上是發揮了提問題的作用,但實際上學生很少能抵擋住成串問題的“進攻”,這樣做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能夠跟上課堂進度的學生少之又少,使得小學數學課堂秩序混亂,走神的學生可能占一大半,缺乏問題意識和不怕困難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總的來說,教師要在設問環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問題觀,針對不同學生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避免“一刀切”“一鍋煮”。
例如;在“位置與方向”一節中,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區分東、南、西、北的組合方向,需要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供學生辨別同一問題不同問法和答法,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神奇的科學。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相信你們在語文課上已經學習了這樣一個詞——四面八方,那你們清楚四面指的是什么嗎?學生可能會回答;四面是指東、南、西、北這四面。那么,在我們的教室里,同學們能夠分清東南西北,說清楚每一樣東西在某個東西或建筑的哪一面嗎?現在請同學們指出教室的東面是哪一面?課桌在黑板的哪一面?小明在小紅的哪一面?小軍在笑笑的哪一面?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東南西北各個方位,表明已學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體系。接著,教師可以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供學生思考,東南西北表示的是某個參考物的正面,那么對于北偏西、南偏西等方位,應該如何區分呢?此時,教師應該出示平面示例圖,上邊有第一幼兒園、第一小學校、街心廣場、人民醫院、水果店、書店、文具店等主要建筑物。教師在粘貼這張平面圖時,要保證其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標識全部體現在黑板上,隨后,教師要安排3到5人為一組,進行觀察與回答。
問題是教師教學的有效材料,是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成果的關鍵要素。“疑”“問”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教師合理引導,良好的課堂設問可以使學生對數學課上學習的知識產生疑問與聯想,充分的課堂“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打牢數學基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進而完善“問題意識”。課堂上和諧的氣氛可以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減弱膽怯心理,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幽默且愉快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大膽提問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培養其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
例如;在“認識小數”一節中,學生要結合生活經驗,體驗不同地方的小數表達的不同的意義。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以下問題;6.99元表示幾元幾角幾分?9.35元表示幾元幾角幾分?1.28元表示幾元幾角幾分?使學生了解到小數是由以下幾點組成的;整數、小數點、小數三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需要對這些小數會讀會寫,如果學生受整數讀法的影響較大,很可能會把小數部分讀錯。教師要對小學生進行多次訓練,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質疑,并請學生互相討論,得出結論,總結出以下內容。小數如何寫,如何讀;小數部分是從左到右讀。教師可以請學生用具體的例子進行總結;3.97可以讀成三點九七,在表示元角分中可以寫成3元9角7分;8.73可以讀成八點七三,如果用來表示錢數,可以讀成八元七角三分。通過一連串的提問,使學生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思維處于緊張又活躍的狀態,減少數學課的沉重感和壓抑感,從而使質疑的積極作用最大化。
正確運用“疑”始“問”領策略的方法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進行質疑,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提問,體現問題的深刻意義與價值,盡量避免提問過于隨意,要使學生的疑問得到充分的解答,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當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各抒己見時,教師要合理評價他們的回答,使正確的回答更加完善,使錯誤的回答得以糾正。教師在設置問題和回答學生疑問的時候,應該滲透學生學習策略,以最大程度顯示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例如;在“角的認識”的片段教學中,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定義角的關鍵詞是什么?是什么人發現了角的存在并開始研究?生活中我們常見的角有哪些?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面對這些問題時,不同的學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此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答案給出最客觀的評價,既要鼓勵學生提問和質疑,又要在不傷學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糾正其不合理的想法。并運用課后習題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如;一個角是由( )個頂點和( )條邊組成的;一把三角板有( )個角,其中直角有( )個;畫1個直角,畫一個比直角大的角;1周角=( )平角=( )直角=( )45°的角;3時整,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成幾度角;6時整成( )度角;∠1+∠2+∠3=180°,其中∠1=52°,∠2=46°,那么∠3=( );∠1是∠2的3倍,∠1=120°,∠2=( );三角板上的角有( )度、( )度、( )度、( )度。如果請不同的學生作答,那么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這種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教師必須弄清楚學生會出現不同答案的原因,繼而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的質疑。這種鼓勵式質疑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拓展其創新性思維。
通過以上分析和策略整合,教師在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時,要把握上課的各個環節,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要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設計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查缺補漏;在進行階段問題評價時,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