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采芹,徐小云
(珠海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珠海醫院>產科 廣東 珠海 519000)
隨著人們對生育觀念的改變和生育政策的開放,我國剖宮產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雖然剖宮產技術愈發完善,但依然伴有多種并發癥,增加了產婦生產的風險,威脅母嬰健康。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母體的24 h 內,自然分娩產婦失血量超過500 mL、剖宮產產婦出血量超過1 000 mL,是產科臨床上的常見并發癥,也是頗為嚴重的并發癥,是造成圍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2]。對于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選擇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藥物是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多采用注射縮宮素的方法進行治療,但總體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是前列腺素F2a衍生物,不僅可以增強子宮平滑肌張力,控制出血量,還可以阻斷環磷酸腺苷形成,提高細胞質內鈣離子水平,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現選取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0 例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作為主要對象,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11 月于我院治療的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8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年齡24 ~36 歲,平均年齡(28.95±2.37)歲,孕周36~40周,平均(38.11±1.02)周;經產婦16 例,初產婦24 例;BMI 為20 ~25 kg/m2,平均BMI 是(22.48±1.16)kg/m2。對照組年齡23 ~37 歲,平均年齡(28.98±2.41)歲,孕周36 ~41 周,平均(38.15±1.08)周;經產婦17 例,初產婦23 例;BMI 為21 ~26 kg/m2,平均BMI 是(22.68±1.33)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明確診斷為產后出血;②基礎資料完整;③凝血功能正常;④患者及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①對治療藥物既往有過敏史或禁忌證;②合并意識障礙、認知障礙或溝通障礙;③既往有腹部外傷史或腹部手術史[4]。
對照組采用縮宮素治療,于胎兒娩出后在產婦子宮體肌肉注射縮宮素(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2)20 U,如宮縮不良,子宮下段再肌注縮宮素10 U。觀察組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于胎兒娩出后在產婦子宮體肌肉注射縮宮素20 U,如宮縮不良,則在子宮體肌內注射250 μ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美國),國藥準字H20120388),總使用劑量不超過2 mg。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情況,主要記錄術后2 h 出血量和術后24 h 出血量,并將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量情況進行組間比較分析。(2)記錄兩組產婦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癥狀主要有腹瀉、惡心嘔吐、面部潮紅,計算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對術前和術后兩組產婦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4)準確記錄兩組產婦的止血時間進行。
判定臨床療效的標準:顯效:在用藥后的15 min 內產婦出血量明顯減少,且產婦的子宮收縮明顯;有效:在用藥后的30 min 內產婦出血量減少,子宮收縮明顯;無效:用藥后未出現子宮收縮的癥狀,且無法有效控制出血。計算兩種用藥方法的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產后2 h 和產后24 h 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產后出血量比較( ± s, mL)

表2 兩組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產后出血量比較( ± s, mL)
組別例數產后2 h 出血量 產后24 h 出血量觀察組40308.45±6.93414.49±8.52對照組40428.81±8.79518.94±8.26 t 68.00765.975 P 0.0000.000
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術前兩組產婦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手術前、后兩組產婦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 s)

表4 手術前、后兩組產婦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 s)
血紅蛋白/(g?L-1)觀察組40術前4.18±0.46118.59±10.62術后3.85±0.22107.41±10.16對照組40術前4.17±0.52118.78±10.15術后3.45±0.1692.06±10.12組別例數時間紅細胞計數/(×1012?L-1)t/P 對照組(術前后)8.369/0.00011.790/0.000 t/P 觀察組(術前后)4.093/0.0004.811/0.000 t/P 組間值(術前)0.091/0.9270.082/0.935 t/P 組間值(術后)9.299/0.0006.769/0.000
治療后,觀察組產婦的止血時間是(17.45±2.33)min, 對照組產婦的止血時間是(40.15±3.28)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10.152,P= 0.000)。
剖宮產手術是婦產科臨床上非常常見的手術方法,雖然剖宮產技術不斷完善,手術安全性大幅提高,但一些并發癥依然無法避免,而產后出血是發生率較高且危害性最大的并發癥。剖宮產術后出血會對其術后身體康復產生不良影響,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危及產婦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尤為重要。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填充宮腔紗布的方式止血,雖然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增加了感染的風險[5-6]。子宮動脈結扎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且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高,若止血不成功,則需要切除患者的子宮,預后差。
本次研究比較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與縮宮素用于剖宮產術后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對于剖宮產術后出血的止血效果更理想;觀察組術后2 h 和術后24 h 出血量分別為(308.45±6.93)、(414.49±8.52)mL 均少于對照組(428.81±8.79)、(518.94±8.26)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可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后大出血的發生風險,切實保障孕產婦的生命安全。此外,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上具備較高的安全性。此外,術后觀察組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水平分別是(3.85±0.22)×1012/L,血紅蛋白水平是(107.41±10.16)g/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45±0.16)×1012/L、(92.06±10.12)g/L。血細胞計數是單位體積血液內的紅細胞數目,而血紅蛋白有運輸氧氣、維持血液酸堿平衡的功能,如果血液中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則提示其存在失血、貧血。從該項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可以提高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計數水平,避免產婦失血量過多而引發貧血。從止血時間上來看,觀察組的止血時間是(17.45±2.33)min,而對照組產婦的止血時間是(40.15±3.28)min,由此可見,觀察組的治療方法更有利于快速有效止血。
縮宮素是臨床治療預防和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的常用藥物,注射縮宮素可對子宮平滑肌起到刺激性作用,同時可擴張子宮頸,增強子宮的收縮強度和頻率,從而減少子宮的出血量[7-8]。通常情況下,肌肉注射縮宮素可在3 ~5 min 后生效,但縮宮素的半衰期相對較短,藥效維持時間短,需要反復給藥,但當藥物達到飽和后即便反復用藥也很難再次起到縮宮止血的治療效果[9-11]。若大劑量使用縮宮素會增加產婦的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增加身體的負擔。而且產婦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與縮宮素敏感性均有一定相關性,產婦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采用縮宮素治療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的半衰期相對較長,藥物的吸收效果較好,可刺激妊娠子宮肌層的收縮,有效收縮血管平滑肌,并增加子宮的收縮頻率和收縮幅度,有效終止出血癥狀[12-1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經深部肌肉注射后可在2 ~3 min 內起效,并與平滑肌細胞膜上的前列腺受體相結合,以增強子宮平滑肌的張力,使子宮內壓升高,有效控制出血癥狀[14-15]。并且,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對于鈣離子內流有促進性作用,可對腺苷酸環化酶表達形成抑制,并阻斷腺苷酸環化酶形成,提高細胞質內鈣離子水平,對子宮胎盤剝離面血管形成壓迫,最終達到有效止血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臨床上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的總體優勢顯著,可減少產后2 h 和24 h 出血量,且治療安全性高,故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