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陸昱伊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得到空前的發展,不斷推動中國進口貿易的快速發展,這是當前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走向。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商品中,主要是工業制成品。進口的工業制成品占總進口量的比重為70%左右,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占總進口量的比重約為30%。圖1為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占總進口量比重的散點圖,其中橫坐標為年份,縱坐標為高新技術產品占總進口量的比重大小,單位為%。

圖1 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
中國通過進口高新技術產品,一方面滿足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帶來影響。那么,高新技術產業的進口貿易對中國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究竟是產生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呢?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于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進口貿易對中國的技術進步有促進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有抑制作用。國外學者對中國進口貿易與中國技術進步之間的數量關系研究相對較少,中國學者研究相對較多。
中國學者主要運用中國進口貿易、技術進步等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從而識別中國的進口貿易對中國的技術進步是否有促進作用。王秋紅、柳牧雨(2017)運用中國1985—201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發現: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可以促進中國技術進步;而資源密集型商品進口不能促進中國的技術進步。鄧海斌、廖進中(2006)運用擴展后的“創新驅動模型”研究中國通過進口貿易渠道分析從G7國家所獲得技術外溢效應,認為,雖然促進了中國技術進步,但技術外溢效果受到技術吸附能力的限制。姜鴻(2003)指出,進口貿易對中國的技術進步做出重大貢獻,但中國進口貿易結構不合理,導致了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外溢效應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陳穎、劉磊(2014)指出,進口貿易是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獲取技術外溢的重要途徑,進口貿易帶來的技術外溢比單純的拉動經濟增長要重要。葉靈莉、趙林海(2008)采用中國1980—2006年的數據研究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證實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但在不同的樣本區間,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大小也不同。魏艷嬌、朱晶(2017)研究中國乳制品行業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表明,中國與乳業大國開展乳制品進口貿易促進了乳業技術進步。陳永廣、韓伯棠、李燕(2011)采用1997—2007年的面板數據研究認為,中國環渤海地區制造業的進口貿易促進了環渤海地區制造業的技術進步。許統生(2010)運用SVAR模型研究了中國的進口貿易、國內研發投入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研究顯示,進口貿易和國內研發投入都是中國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貢獻要小于國內研發投入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羅知、宣琳露、李浩然的研究表明,進口貿易使得中國的技術進步偏向資本。王孝成、于津平(2010)基于1985—2007年運用協整分析方法的研究表明,中國進口貿易與中國的科技進步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數量關系,進口貿易顯著促進了中國的技術進步。
將地理區位因素納入進口貿易與技術進步之間數量關系的研究,是現階段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李平、錢利(2005)研究發現,中國中西部地區技術水平較低,進口貿易對當地企業的技術進步影響較大。中國東部地區技術水平較高,進口貿易對當地企業的技術進步影響較小。因此,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存在地域差異。何雄浪、張擇義(2104)研究發現,中國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在東、中、西部地區均成立,但中國東部地區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大于中、西部地區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沈能、李富有(2012)采用1992年至2010年間中國的數據研究發現,進口貿易的技術效應需要跨越一定的門檻,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在中國存在顯著的雙門檻效應。在技術水平較高的沿海地區,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果不明顯;在技術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果明顯。王紅梅、王林、黃艷(2017)采用中國1997年至2015年的省級面板數據研究發現,進口貿易研發對中國各區域技術進步的影響存在“兩極分化”現象。進口貿易研發對最發達的東部區域和最不發達的西部區域的技術進步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中部地區的技術進步沒有顯著影響。相關文獻證實了中國的進口貿易會促進中國的技術進步,但在中國的不同區域,進口貿易對中國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大小存在差異性。
陳昊、趙春明(2012)運用狀態空間模型檢驗了進口貿易對中國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表明,進口貿易抑制了中國的技術進步。比較上述兩類文獻發現,大多數的文獻支持進口貿易對中國的技術進步有促進作用,而只有少量文獻支持進口貿易對中國的技術進步有抑制作用。
本文也是研究進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但是本文研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進口貿易對中國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影響。本文采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為引言;第二部分為文獻回顧;第三部分為計量模型研究設計;第四部分為研究結論。
變量設定見表1。文章使用2003年至2016年相關變量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所有變量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表1 變量設定
圖2為2003年至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關系的散點圖及擬合線。其中,橫坐標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縱坐標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圖1中的擬合線向右上方傾斜,說明2003年至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圖2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專利申請數量的散點圖及擬合線
表1為回歸結果報告。表2中第2列為不考慮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影響時,IMPORT與PATENT的回歸結果。表2中第2列顯示,IMPORT的回歸系數為26.76471,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不考慮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影響時,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即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表2中第3列為考慮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影響時,IMPORT與PATENT的回歸結果。表2中第3列顯示,IMPORT的回歸系數為8.342657,且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考慮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影響時,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即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

表2 回歸結果報告
由于2008年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為考慮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的影響,文章進行了分段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表3顯示,2003年至2008年間IMPORT的回歸系數為15.23933,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2009年至2016年間IMPORT的回歸系數為29.63573,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不論是世界經濟危機之前還是之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之間始終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由于2009年至2016年間IMPORT的回歸系數為29.63573大于2003年至2008年間IMPORT的回歸系數為15.23933,這說明相對于世界經濟危機之前而言,世界經濟危機之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更加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

表3 分段回歸結果報告
表4是PATENT與IMPORT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報告。表4中IMPORT不是PATENT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被否定,PATENT不是IMPORT的格蘭杰原因的原假設被接受。這說明IMPORT是PATENT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的增加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增加的格蘭杰原因,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增加不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的增加格蘭杰原因。

表4 PATENT與IMPORT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圖3為1單位標準差的IMPORT正向沖擊引起的PATENT波動的響應函數圖。圖3顯示出,在受到1單位標準差的IMPORT正向沖擊后,PATENT的值在各期均為正值。這表明,增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會增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即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會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

圖3 1單位標準差的IMPORT正向沖擊引起的PATENT波動的響應函數
表5中,E(-1)的系數為-0.760680,且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表明,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76.0680%的調整力度從非均衡態拉回均衡態。

表5 ECM模型回歸結果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和高新技術產品專利量的數據,采用樣本外預測方法,得到2017年至202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和高新技術產品專利量的數據,如表6所示。

表6 2017—202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量和高新技術產品專利量的預測結果
文章的實證研究充分證實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文章從“進口-模仿-提高”的視角進行了解釋。由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通過進口國外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中國有機會對進口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進行研究,然后進行創新,進而能夠提高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水平。
基于2003年至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與高新技術產品專利量的數據,文章論證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專利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實證研究得到如下結論:(1)2003年至201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每增加1億美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將增加8件,這表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2)文章的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數量的增加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增加的格蘭杰原因。(3)文章的分段回歸結果顯示,相對于世界經濟危機之前而言,危機之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更加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進步。(4)文章的脈沖響應分析也證實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進口會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進步。(5)文章的誤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數量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76.0680%的調整力度從非均衡態拉回均衡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