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良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 常州 21314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創新觀點,把文化自信提高到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一高度,彰顯了黨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肯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更加應該自信地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①-③。2018年,國務院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為文化和旅游事業指明了方向,即文旅融合發展。擺在國內眾多歷史文化名城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就是如何進行更有深度的文化旅游開發④⑤。歷史文化名城由于文化內涵底蘊豐厚,能夠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發現獨有的文化、藝術、語言及傳統技藝的魅力,在游客感到新鮮、驚喜的同時能帶來與眾不同的旅游體驗。對于歷史文化名城而言,既保留城市鮮明特色和獨有閃光點,又結合游客現代化的文化追求和欣賞價值,創新開發當地旅游服務和產品,實現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和城市文化深度結合,是能夠在激烈的旅游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核心。
2015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常州市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結束了常州這座蘇南文化古城僅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尷尬境遇。作為一座具有32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常州歷史人文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城市特色鮮明,面對大眾旅游消費觀念的變化,同時站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機遇下,如何深入挖掘城市內涵和價值,促進常州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塑造高質量旅游明星城市,成為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作為常州重要的支撐產業之一,旅游業對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20》,常州市2019年國內旅游接待人數7947.05萬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數198484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78.09億元,旅游外匯收入17971萬美元。常州旅游總收入占到城市GDP比重的15.9%,充分展現了常州旅游行業的經濟活力,并對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顯著貢獻。
常州旅游業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若與江蘇省內同類型(即文旅融合類)旅游城市對比,常州旅游業的發展則明顯不足,在旅游業各項核心指標上均處于明顯劣勢。相比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常州旅游文化的開發和運營還比較缺乏,旅游業發展水平總體上與常州厚重的歷史文化不相匹配。通過表1的數據可以發現,在省內幾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中,常州旅游號召力最為薄弱,助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未能完全釋放,潛力與空間仍比較開闊。

表1 2019年常州與省內同類型旅游城市旅游業指標對比
歷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發展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各類文化資源情況,作為一座底蘊深厚的古城,常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表2是經整理的常州文化類旅游資源分類情況(自然資源類旅游景點不列入)。除此之外,常州還擁有面廣量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多個等級,內容涵蓋戲劇、曲藝、音樂、文學以及醫學等??傮w來看,常州各類文化類旅游資源厚實充裕且品質較高。

表2 常州文化類旅游資源分類
但是,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常州開發利用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和內涵還不夠,旅游號召力還比較缺乏。以春秋淹城遺址和青果巷為例,春秋淹城遺址中游樂項目和同類公園大同小異、重要資源寶林寺等包裝不足、地方特色演出也比較缺乏,同時還存在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大眾化、同質化、創意開發無法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困境。而青果巷作為“江南名士第一巷”,云集了常州畫派、常州學派、常州詞派、毗陵詩派、陽湖文派,是江南地區文化資源的高光之地,是常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大運河文化帶的“超級精華核心區”,具有獨特的原生性和稀缺性,但是青果巷的資源缺少系統整理、深入挖掘和精準提煉,尚未形成一種集群式、立體化的輻射效應。
近年來,常州與同處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南京相比,旅游文化資源既有自身的優勢,又在城市旅游文化開發營造上有明顯不足⑥-⑧。
1.旅游文化具有一定品牌效應,但與周圍城市存在同質化競爭。由于常州與蘇州、無錫、南京相處不遠,在旅游資源上面臨嚴峻的同質化競爭。常州著名旅游景點春秋淹城樂園、中華恐龍園、天寧寺、青果巷等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但也面臨其他資源城市的碰撞。以蘇錫常都市圈為例,春秋淹城樂園面臨蘇州樂園、無錫三國城的競爭,青果巷需要面對蘇州山塘街、觀前街、無錫南長街的威脅,天寧寺則還要考慮應付蘇州寒山寺、無錫南禪寺的分流。在應對同質化競爭時,受制于城市整體知名度和體量原因,常州在旅游文化競爭時通常顯露明顯疲勢。
2.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豐富且品質較高,但挖掘深度不夠。常州歷史文化、地方文化、人文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繁多,涵蓋領域廣泛,特別是在人文文化、紅色文化方面比蘇南其他城市更加豐富。但是,蘇州在這方面更勝一籌,充分挖掘如園林文化、水鄉文化等文化資源。周莊、同里、甪直、木瀆、震澤、千燈、黎里古鎮一個個獨具個性,民俗風情精彩紛呈,同時融入典型的水鄉傳統儀式,旅游吸引力比常州要高出一籌。
3.政策扶持和文化設施建設卓有成效,但旅游文化體系尚未形成。近年來,常州市政府加大了對旅游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活、用好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旅游業扶持政策,廣泛吸納各類資本參與城市旅游發展,同時加強了對天寧寺、春秋淹城遺址等文化項目及設施的維護和品牌提升,對多個景觀建筑群進行保護性開發。但是常州旅游文化整體還略顯凌亂和分散,相比蘇州、無錫、南京良好的整體文化旅游空間架構,常州文化旅游景點之間關聯還不夠緊密,文化元素尚未形成“點-線-面”的擴大效應。
蘇州、無錫、南京3座江南古城均比常州先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城市在文旅融合方面所形成的發展措施和創新機制可供常州參考借鑒。
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吳文化發源地的中心位置,使蘇州成為首批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的城市之一。蘇州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態勢良好,各項旅游發展指標均走在全國前列,在古典園林、水鄉古鎮、歷史街區、博物館、旅游節慶、文化演藝、文創產品等方面,都呈現出文旅高效融合創新的強勁勢頭⑨⑩。地方政府將蘇州古城劃分成54個歷史街區,例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閶門歷史文化街區、拙政園歷史文化街區、怡園歷史文化街區、桃花塢街區以及緊鄰古城的山塘歷史文化街區等。眾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將古城具有文化和旅游雙重價值的區域連成一片,促進了蘇州世界遺產的申請和全域化旅游的開發。同時,還大力促進博物館的建設,創造了蘇州博物館文化旅游新業態。
古城外圍聚集了周莊、同里、甪直、木瀆、震澤、千燈、黎里等幾十個著名古鎮,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小鎮特色,也成為打造旅游品牌的良好文化資源。例如,古鎮周莊利用著名的張廳、沈廳等人文景點,配合豐富的民俗文化表演,持續吸引四面八方的游覽者,如保留至今的“阿婆茶”“花燈船”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古鎮甪直利用三國時吳王行宮、南北朝梁代的保圣寺、唐塑羅漢、陸龜蒙的斗鴨池、葉圣陶筆下的萬盛米行等知名歷史文化資源,借助各類活動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甪直古鎮風土人情的原汁原味寫照。除此之外,蘇州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舉辦各類節慶旅游和演藝活動。充分推動蘇州的各類文化演藝活動借助旅游景點、茶樓酒館、園林實景的優勢,結合昆曲、評彈等傳統曲藝文化,讓游客獲得深刻體驗,領略蘇州傳統文化藝術。此外,以“蘇州元素”“蘇作工藝”“蘇州情懷”為標簽的文創產品,避免了旅游工藝品創意同質化的現象,營造了古韻蘇州的人文創意情懷。
無錫于2007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座城市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多層次、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無錫市愈發重視文化旅游資源的全方位、立體化、聯系式開發,逐漸構建了“一島、雙環、兩翼、四區”全域覆蓋的無錫文化旅游空間架構?。
一島即馬山國際旅游島,以“靈山大佛、闔閭王城”為核心旅游景觀,依托馬山獨特的佛文化、吳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蘊,深度挖掘佛禪和吳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拈花灣禪意小鎮體驗旅游產品體系。雙環為環城古運河風光帶和環蠡湖風光帶,以運河文化為底蘊,以運河兩岸人文景觀為核心,建成18公里環城古運河沿線景觀,形成一條以歷史街區、名人故居、文化創意園區、博物館群、寺廟古跡、工業遺產為重要節點的文化休閑體驗長廊。兩翼是宜興與江陰發展翼,宜興以“中國陶都·陶醉中國”作為品牌宣傳,通過舉辦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梁祝文化旅游節等大型旅游節慶活動,充分展現宜興陶、洞、茶、竹、禪等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特色。江陰以旅游項目為載體,加快江陰徐霞客休閑旅游度假區建設發展,并以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長涇鎮為主陣地,以長涇明清街為基礎,發展古鎮文化休閑游。四區包括山水城旅游度假區、陽山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翠屏山旅游度假區、吳文化旅游度假區,同時鏈接無錫影視文化、田園文化以及吳文化,通過影視創意產品、綜合的田園體驗以及泰伯墓、泰伯廟、蕩口古鎮等古吳文化旅游資源,增強游客互動體驗深度,提升各類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南京和蘇州是同批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文物古跡匯集起一條連接古今的文化隧道,也是南京實現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石。目前,南京各界正在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愈發重視文化理念創新以及資源內涵深挖。將六朝歷史文化、民國文化、非遺文化、紅樓文化、佛教文化、抗戰文化、博物館文化等文化資源與旅游相融合,緊扣文化主題,抓住文化脈絡,突出了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2)著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線路以及大力開發創意旅游產品,通過特色旅游線路針對性創新開發文化旅游產品。(3)不斷整合旅游資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將秦淮河沿岸旅游資源進行重組、整合,打造秦淮河夫子廟旅游新形象;依托古典名著《紅樓夢》,舉辦各類主題突出、文化特色鮮明、加入創意元素的旅游推介會,滿足年輕人的喜好,提高品牌的認知度??。
省內同類旅游城市在文旅融合方面所形成的發展措施和創新機制,很多值得常州借鑒參考,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照搬。相比蘇州、無錫和南京,常州文化旅游產業有著更嚴峻的局面,常州在城市體量、旅游號召力、文化資源挖掘程度、文旅體系構建方面比之前三者面臨更困難的處境。針對常州文旅融合發展中的現實情況,結合省內同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的創新做法,并考慮實際操作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推動常州文化與旅游進一步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常州與蘇州、無錫、南京等城市同屬吳文化區,但常州的文化形態和城市形象仍擁有獨特特性。常州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比之蘇州、南京略有短板,但在地方文化、紅色文化方面相比蘇南其他城市并不遜色,可以利用錯位優勢發展這方面的文化旅游,避免和蘇州、無錫、南京完全同質化,實現同地理區域內文化旅游的差異化發展使常州彰顯“地方特色”和“可識別性”。
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從常州的歷史文化街區、常州的名人及學派、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入手,并對三者進行系統整合和開發提煉,將各方資源組團化,逐漸形成“點-線-面”的文化群體效應。對于上文所述的常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超級精華核心區”“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應打造成常州的明星街巷,力求在知名度、美譽度、號召力上對蘇州、無錫、南京同類街巷形成優勢。例如,可構建“1+7+N”的大青果文化旅游圈?,即:1條青果巷+7個名人故居或學派展館+N個常州非遺文化表演展示,逐漸形成集群式、立體化的輻射效應。
常州要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多條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并配合開發創意旅游產品。例如常州地方文明體驗專線“圩墩遺址、春秋淹城遺址、西瀛門古城墻、青果巷”、常州紅色文化體驗專線“常州抗日英雄紀念館、惲代英紀念館、瞿秋白紀念館、張太雷紀念館”、年輕游客暢玩專線“中華恐龍園、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東方鹽湖城、溧陽一號公路”等。并根據線路中各旅游資源的內涵特色進行針對性的文旅創意產品開發,依托常州“智造之都”在裝備制造業、主題旅游業、數字娛樂業上的產業優勢,滿足不同旅游群體的需要。
借鑒蘇州國際旅游節、無錫陶瓷文化藝術節等,進一步加大常州各類文化旅游節的推廣力度,進一步發展壯大本地諸如花燈會、天寧寺廟會及天目湖啤酒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吸引旅游客流。各文化景點也可因地因時舉辦各類小型特色節日慶典活動,刺激旅游消費。同時,將會展旅游作為常州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各類博物館、展館積極舉辦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展覽會、博覽會,推動文化旅游產業深層發展。同時,文化旅游產業是開放的,在旅游產業上,加強蘇錫常城市圈的區域協同創新也是必要的選擇。應正視和南京、蘇州、無錫等旅游強市的差距,積極參與、推動文化旅游的區域合作共享,打通蘇錫常旅游帶,使得在蘇州、無錫旅游的游客把常州視為必去的一站,形成旅游密切聯系,對常州旅游也是一種發展契機。
注釋:
①胡海霞.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產業轉型路徑研究——以紹興古城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06):84-88.
②王長松.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模式[J].人民論壇,2019(27):60-61.
③蘭偉杰,胡敏,趙中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的回顧、特征與展望[J].城市規劃學刊,2019(02):30-35.
④單緯東,許秋紅,李想,譚可.科技創新、異質性文化旅游資源與旅游競爭優勢[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4):182-187.
⑤谷浩,鄭翔益.中國省際休閑旅游競爭實力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02):36-38.
⑥劉松,印富貴.常州旅游文化產業開發與蘇州無錫的比較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5,33(03):7-11+49.
⑦其日格夫.基于文化項目耦合的常州旅游業演替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8,31(05):66-72.
⑧岳佳華.常州旅游商品營銷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2019(02):79-80.
⑨蔣曉聰.蘇州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91-92.
⑩孫非寒.體驗視角下傳統文化空間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01):27-31.周玉潔.
?產業融合視角下無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20):115-116.
?潘麗琴.南京市旅游業發展研究[J].江蘇商論,2018(11):46-47.
?嚴偉,張維亞,湯澍.國家戰略視角下南京旅游產業發展政策[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2):5-9.
?蘇剛.文化IP:引領文旅產業高水平發展——以常州青果巷為例[J].江南論壇,2019(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