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瑞,倪 杰,丁 樺
(金陵科技學院 商學院,南京 211169)
中國的城鎮化從建國發展至今,經歷了1949年到1978年的緩慢起步階段、1978年到20世紀末的加速發展階段、2000年以后的快速發展階段(圖1)。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追求人民的主體需求、主體感受,避免或減少了以往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等所導致的廣泛的社會問題和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如戶籍制度不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不足;工地揚塵、工廠排污致使霧霾問題嚴重;城鎮產業重復建設缺乏特色等。導致了國家財政資金的浪費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①。而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作為一類集先進性、靈活性、獨特性、環保性和高收益性為一體的新興產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圖1 1949年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率及增長比率
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中將“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歸屬為具有強大創新能力與高附加值的產業群。2012年4月13日,美國商務部對外發布了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的實證研究報告《知識產權和美國經濟》,認為專利密集型產業、商標密集型產業與版權密集型產業是知識產權的三大分類(表1)。2013年歐盟也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進行了明確細致的定義,即由以上三類加上外觀設計密集型產業組成②。

表1 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框架體系及詳細內容
商標密集型指商標受到保護,以便持有人維護自己的權益;版權密集型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知識產權密集型具有經濟效益。2016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2016年更新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美國81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提供了4550萬個就業崗位,占美國就業總量的30%;為美國GDP貢獻了6.6萬億美元,占GDP總量的38.2%;提供了共計842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占美國商品總出口的52%③。大量數據表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對產業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戰略性作用。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是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題中之義,是中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應對之策。城鎮化從側重于追求物質文化需要,發展到追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社會文化與生態文化之間的和諧。十九屆人大報告為中國新時代促進新型城鎮化指明了方向,“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新型城鎮化是一種追求城鄉統籌、產城融合、節約密集、生態宜居的城鎮化,是一種城鄉互相促進的城鎮化④。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現代化、知識化、集約化、生態化符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產城融合、提升密集節約、保護生態環境。可以促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同心同向,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進城人口權益的市民化上來。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從而轉變城鎮化發展內涵、質量、水平,形成人口與空間的新的融合發展,建設集約高效型、生態友好型、統籌協調型、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體系(表2)⑤。

表2 新型城鎮化建設內涵體系
2019年新冠疫情以來,全球經濟形勢動蕩,經濟復蘇緩慢甚至持續低迷,給中國的出口和投資貿易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情形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便成為應對經濟低迷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鎮化發展便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的內部驅動力。同時,隨著中國GDP的迅速增長,國民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對于精神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大。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帶動城鎮化的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更為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品質提供了動力支持⑥。
2014年12月2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國務院印發的《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首次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4年,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要求建立以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作為核心,以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知識產權產業體系⑦。
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在政策和法律上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并不斷完善。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必將激發民眾的創新熱情。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新農業、新工業、新型服務業提供助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醫療、教學等領域的改革創新,推動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切實保障人民及后代的利益,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核心相匹配(圖2)。

圖2 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關聯
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能夠帶動零售、銀行、法律、機械、廣告、建筑、教育、醫療發展,從而完善集約高效型、生態友好型、統籌協調型、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體系,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理論規劃與指導,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有針對性的產業目錄和發展規劃,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推廣知識產權密集產品,培育企業,建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產業發展試驗區。另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必將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
硅谷是全世界科技工業園區最成功的典范和最具有吸引力的科技中心,世界各國紛紛效仿,希望打造出本土“硅谷”。依托大學和科研院所、大量吸引外來優秀人才、推進產學研結合和試行風險投資機制等因素促使硅谷成功發展。在美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市場的主導和調節作用成為完全依靠的途徑。但是完全市場化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給硅谷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導致了交通擁擠、生態嚴重破壞、土地供應短缺等一系列的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臺灣地區效仿美國硅谷模式建立新竹科學工業園,成為當年臺灣地區經濟迅速起飛的引擎之一,為城鎮化發展探索出一條值得借鑒的道路。新竹科學工作園的發展,一度使中國臺灣地區的許多科技產業名列世界前茅,形成與美國、日本的三足鼎立局面。園區的電子產品,如桌上電腦、網絡卡、終端機、影像掃描器等多項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居世界前列。科學園產業集群的機動性、整合性尤其突出,為世界其他地區所無法競爭與抗衡。新竹科學工業園迅速以其顯赫的高科技發展成果,一躍而躋身于世界科技園區的先進行列,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群代表,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⑧。新竹科學工作園的發展提升了當地的城鎮化水平,利用周邊大學的科研優勢,進一步吸引人才入駐、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空間利用率,形成人口與空間的新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區位智力資源優勢,科學規劃主導產業結構,建立科學管理體制,形成高技術產業的集聚群,形成工業園區、住宅區、學校、公園等公共設施健全的生產生活綜合體,在集約高效、統籌協調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是后期資源接近飽和,進駐很多看似高科技企業,其實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生態宜居價值的忽略值得我們警惕。
班加羅爾集中了大量高科技與現代產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譽為“印度電子之都”“全球10大高科技城市”等諸多美稱。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班加羅爾的創新型城市建設。班加羅爾是發展中國家乃至全世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楷模。班加羅爾的創新型城市建設得益于經濟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等多重資本⑨。然而在現有基礎上,班加羅爾出現了地少人多、環境污染、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最終導致班加羅爾多個層面的斷裂。(1)創新與可持續創新的斷裂,只有極個別大型研究機構能夠把握專門化研究的機會,本土企業的內生性成長緩慢。(2)創新與城市的斷裂,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導致每年產生大量廢棄物,廢棄物的遺棄帶來了地下水污染等問題,給班加羅爾的居民用水問題帶來了挑戰。(3)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斷裂,在班加羅爾的創新日益全球化的同時,作為城市的地方化職能被畸形的發展思路日益剝離,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會治安等民生問題反而影響創新⑩。
對于國內外以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提升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經驗,我們應取長補短,對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教訓,我們也要引以為鑒,不斷完善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案?。
新型城鎮化建設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需要根據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制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產業分類指導。支持知識產權密集型的產品推廣、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的培育孵化、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公共管理服務平臺和產業發展試驗區建設等。
制定和完善促進知識產權發展的政策,注重各部門間政策的協調,形成有利于知識產權促進城鎮化建設的政策環境。加大對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形成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同時,建立對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工作的考核與激勵機制,細化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的考核指標體系,實行目標化管理,為提升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提升城鎮化建設的績效提供政策和管理支持。
糾正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忽略特色,重復建設的問題,打好城鎮化建設的區域“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傳統產業和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和規模化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在利用知識產權的過程中向中高端轉變,跳出在價值鏈中低端徘徊的現狀,占據“微笑曲線”的前端。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對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需求剛性增長,加之知識密集型產業生產效率高,附加值高,這都給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對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城鎮企業,特別是城鎮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快速發展,堅持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堅持知識產權的能力提升,從源頭提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注釋:
①李蘭冰,高雪蓮,黃玖立.“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1):7-22.
②劉林青,譚暢.中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7,33(04):94-106.
③賈佳,李美桂.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內涵和測算方法——以中關村核心區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04):23-27.
④廖霄梅.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的機制、問題及對策[J].生態經濟,2018,34(06):111-116.
⑤陳慈,陳俊紅,龔晶,孫素芬.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特征、類型與作用[J].農業經濟,2018(01):3-5.
⑥王芳,田明華,秦國偉.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耦合、協調和優化[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03):59-68.
⑦朱承亮,劉瑞明,王宏偉.專利密集型產業綠色創新績效評估及提升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18,35(04):61-79.
⑧鄭玉.知識產權保護、R&D投入與企業績效——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實證[J].社會科學研究,2017(04):56-62.
⑨喬岳.創新生態系統視野下的科創中心構建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6):38-45.
⑩趙發蘭,胡樹林,李姝影.班加羅爾知識管理模式及經驗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04):129-132.
?季紅穎,侯明.東北三省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18(1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