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需求已不再以吃飽穿暖為主,特別是對于農民群眾來說,對精神生活方面需求更多,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提出的背景下,怎樣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國文旅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相關部門要想辦法做好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更加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1]基于此,本文重點圍繞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通過深入了解當前形勢下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相關內容,來為該項工作的實施提出合理性對策與建議。
一、群眾文化與美術創作概述
(一)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第三,群眾文化包含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廣義上講,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其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也被稱為公共文化。該文化的特性體現在群眾性、傾向性以及自娛性方面,群眾性是顯著特征,自娛性是外在特征,而傾向性則是內在特征。此類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精神調節以及普及相關文化知識起到宣傳教化的作用,以此來凝聚群眾向心力。除此之外,群眾文化的發展還能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此來提升人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對科學的感受力等;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消費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科學進步,從而影響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轉變。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原則,兼顧城鄉之間和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以統籌規劃的方式來實施合理化、規范化以及科學化群眾文化推廣及發展工作,并合理地應用相關科學技術來構建便捷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
(二)美術創作
美術創作是需要在一定平面或空間中,創作出具備可視性的藝術。美術創作是創作者通過自身審美意識的體現,而創造出符合美術特征的藝術作品,需要創作者根據自身生活的現實審美認識和審美情感來進行體現。從認識論來說,它是一種認識活動,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也可將其視為心理活動,由于在創作中會受到人的心理因素、情感活動和靈感的影響。在美術構思過程中,主要由以下三點所組成:(1)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從中發現不同形式的美;(2)內心視像的醞釀與孕育;(3)形成審美意象的美術創造,審美活動的體現,創作和可根據自身對美的想法與態度來通過借助物質媒介材料與技藝進行創作,以此來呈現出自身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形成一種審美意象。這是構思到傳達,再從審美到審美表現的過程,需要創作者根據自身所想和審美意象來進行創作,進而能夠形成一個藝術作品的過程。藝術作品不是機械地模仿自然,創作者在表達現實生活時,一定要將個人思想與情感進行表達。這才是美術創作的真正含義,原創始終都是藝術作品創作的核心理念,而在作品中表達個性、觀點以及情感是美術創作的必備要素。
二、當前形勢下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的相關內容
(一)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含義
農民群眾美術創作指的是農民群眾在現實生活體驗中產生的情感與思想,能用美術作品來表達的一種創作活動。農民群眾的美術作品揭示了一個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況,凝聚著豐富的情感和人們美好的生活理念。農民群眾美術輔導是指專業機構對群眾在美術創作中運用的方法、技巧等進行相應的指導,可以激發群眾發展美術創作的靈感,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的心理需求,促進地方文化的有效發展。[2]
(二)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特點
根據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含義,其特點可以簡單概括如下:(1)群眾性。這些美術創作者來自廣大農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創作能力,他們進行創作的主要原因是對美術的熱愛。美術輔導是對不同美術創作者的指導,是相關國家文化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根據其需求開展的工作,是為群眾文化活動順利開展進行的服務,公益性較強。(2)多元化。無論是農民群眾美術創作,還是農民群眾美術輔導,其對象和內容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據這一特點,采取多種形式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此來推動農民群眾美術創作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3]
(三)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迅速,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基層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數量少,資金有限,直接導致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質量降低。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農民群眾美術創作的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但美術作品的質量并沒有明顯提高,甚至出現了主題混亂、模仿拙劣等問題,它們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美術創作的有效發展,也對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做好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要引導農民群眾創作高質量的美術作品。
三、當前形勢下做好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的建議
(一)正確認識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缺乏專業人才,并且經費投入不足,這是許多部門特別是基層文化機構開展相關工作的制約因素。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相關部門沒有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在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且不夠了解農村發展及農村群眾生活的實際情況,這是當前形勢下做好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必須重視的問題。
要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為基準,在全社會招聘人才。高度熱衷群眾文化事業、經驗豐富的文藝人才都可以參與到農民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隊伍中,從整體上提升農民群眾美術創作的能力和水平。農村地區政府及文化相關部門要做好現有人員培訓工作,特別是現有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培訓,通過定期舉辦課程和研討會,豐富知識,拓寬知識面,并在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改進群眾美術的創作和輔導工作,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4]
(二)以活動吸引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要結合農村實際情況,以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的注意力,可以組織和開展農村書法比賽、美術作品展覽、美術技法課堂和名作欣賞等多樣化的活動,以此來鼓勵農民在農閑時節走出家門,豐富業余生活,支持農民群眾描繪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園,通過美術的形式體現農村地區的風景特色,描繪鄉土風情。在這類活動中讓人們交流感情,享受生活,促進和諧。
(三)保護農民群眾美術創作的土壤
民間美術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簡單而深厚的情感基礎。基于這種正確認識,在推進農民群眾美術創作以及輔導工作時,要杜絕一味強調現代化和時代化的做法,要對農民群眾創作的精神內涵進行保護,以促進自由、自然和獨立的創作風格,避免盲目跟風,失去了群眾美術創作的根本意義。民間繪畫、民間剪紙和民間工藝是民間美術創作的重要形式,必須加以保護、傳承。首先,相關部門要正確認識民俗藝術的價值,保護民俗藝術創作的土壤,以便為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提供指導。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美術作品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對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渠道,將民間繪畫推向不同類型的美術和繪畫展覽,提高區域民間美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農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其次,在繼承民間藝術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要鼓勵農民畫家和民間藝術家與時俱進,共同創新。[5]
(四)加強農民群眾美術輔導培訓工作
在農民群眾美術輔導方面,應重視改善因農村職能部門工作能力不足而造成農民群眾美術輔導工作水平低下的現狀,農村地區可通過構建專業性的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具體工作群體,對農村地區美術愛好者和美術工作者進行專業化培訓。相關部門應將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視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制定獨立的工作預算,列出項目成本,并通過強有力的資金和制度保障促進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的發展。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人確實熱愛美術創作,愿意通過藝術作品展示自己的經歷,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因此,要大力指導并鼓勵農民群眾進行藝術創作,加大對其美術輔導的作用力度,讓農民群眾獲得專業的指導。一方面要搞好聯合培訓,民間美術創作和輔導依靠相關部門,與藝術教育機構、咨詢機構、藝術工作室和相關企業相結合;另一方面,應該組織和實施各種形式的教育,例如將藝術創作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便我們可以組織公益培訓課程,為人們提供參觀和學習的機會。開辟群眾文化生活的藝術交流視角,在圖書館設立群眾藝術管理專題,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美術雜志、美術書籍等,完善農民群眾文化創作輔導職能。
要注重培訓的科學性,不同層次的人對藝術創作的指導有不同的需求。要結合農村農民創作群體的實際情況,通過基礎文化課、國畫課堂等,指導他們在藝術作品中培養自己的愛好。例如,可組織農民美術愛好者農閑時節去鄉間田野采風或是寫生,來培養其美術創作能力。[6]
(五)借助現代技術手段開展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
科技的發展對各行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有著深遠的影響,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積極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特點,借助信息技術,創新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提供更豐富、更有效的美術創作和輔導手段。通過構建區域平臺,為農村民間藝術創作提供咨詢服務,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和資源優勢,打造區域性的美術創作和輔導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要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各種模塊,如傳統藝術模塊、藝術品展覽模塊、藝術創作輔導模塊、藝術創作交流模塊、作品指導模塊,等等。平臺搭建完成后,讓負責人定期更新內容,并擴大藝術創作廣告和咨詢服務,使人們了解這個平臺,利用這個平臺,發揮互聯網平臺服務的巨大價值。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微信、QQ等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來加強農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以期相互學習,提高水平,相關文化機構也應建立相應的微平臺,分享農民群眾藝術創作點滴和民間藝術輔導工作計劃,并就農民群眾藝術創作及輔導工作向廣大群眾征集意見及建議,促進農民群眾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不斷優化。[7]
四、結語
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中,農民美術創作與輔導活動能夠有效豐富群眾文化工作內涵,還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農民群眾的美術創作和輔導工作是當前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農民美術創作和輔導的重要性,對民間藝術進行傳承,同時,還要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美術創作質量,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支持,推動農村文化工作建設,實現經濟文化共同繁榮。[8]
參考文獻:
[1]孫一溶.20世紀50年代東北群眾美術運動與北大荒版畫的崛起[J].美術觀察,2021(03):69-70.
[2]徐蘇洋.在與時俱進中追求發展——淺談群眾文化工作中的美術創作[J].大眾文藝,2020(24):5-6.
[3]劉萍.試論提升群眾美術作品的內涵及方略[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9(11):129-130.
[4]許青.堅持時代性、群眾性、多樣性是群眾美術發展的重要前提——以山東省榮成市為例[J].人文天下,2019(02):25-28.
[5]丁陽.“跨界”——從專業美術創作到群眾美術輔導的轉型漫談[J].上海藝術評論,2018(01):104-106.
[6]呂少卿,文苑仲.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美術傳播的“人民”與“國家”意識[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03):1-6+219.
[7]何庭軒.新常態下群眾文化活動中美術教育工作開展策略[J].美與時代(中),2020(06):99-100.
[8]梁繼文.專業舞臺美術與群眾文化的結合分析[J].大眾文藝,2020(12):3-4.
(作者簡介:馮雪,女,本科,濟寧市兗州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美術作品創作)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