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同處儒家文化圈,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對中國和日本的文化藝術進行分析,會發現二者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也有明顯的差異。以動畫電影的創作為例,日本動畫電影和中國動畫電影皆是本國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因為受文化差異的影響,日本動畫電影和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風格、色彩運用以及動畫語言展示方面呈現出既相關又相異的特點。總之,對中日動畫電影的創作風格進行比較,可以更加深刻地認知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動畫電影創作特點,這對深入了解動畫電影,解讀文化內涵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分析中日動畫電影的創作風格,旨在為動畫研究提供指導。
動畫電影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研究動畫電影的創作,這對于電影藝術理解有顯著的意義。當然,動畫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產物,其還體現了文化特色與內涵,所以,分析動畫電影的創作風格,實際上就是對文化特色以及內涵的深入理解與分析。[1]中國動畫電影和日本動畫電影是根植于不同文化的同類型藝術形式,其在創作風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當然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所以,要真正認知中日動畫電影在創作風格上的差異,需要對二者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比較。
一、中日動畫電影受眾群體的差異
中日動畫電影的發展不僅與電影藝術的發展有顯著的關系,與受眾群體的形成也有顯著的關系。對比日本動畫電影的受眾群體,中國動畫電影群體主要分為兩大體系。
其一是以80后、90后為主體,連帶部分70后的外漫系,這一群體首次接觸動漫的時期是外漫時期和國漫—外漫時期。[2]在這兩個時期,雖然國外的動漫受到了比較多的限制,但是其在國內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所以這個階段的中國動漫受眾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漫,尤其是日漫的影響。比如日漫中耳熟能詳的《哆啦A夢》《灌籃高手》等是很多80后、90后無法忘卻的童年記憶。在中國動漫格局進入第三個時期之后,這批受眾群體憑借對互聯網的熟練應用,成為國外動漫的主要受眾。
其二是國漫系。對國漫系受眾進行調查分析會發現其年齡整體偏小。由于受到了年齡限制,這部分群體主要接觸動漫的途徑是電視。同時由于這部分群體身處中國動漫的第三個時期,可以直接接觸到的國外動漫非常有限,所以這些年輕的受眾比較熟知的動漫多是國漫,比如《少年歌行》《全職高手》《狐妖小紅娘》等。
為了更好地驗證中國動畫電影受眾群體的體系劃分,在研究的過程中分別利用網絡問卷調查和現實走訪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回收,從回收的數據反饋來看,外漫系和國漫系是現階段國外動漫與國產動漫的主要受眾群體。簡單來講,當前的中國存在著動漫受眾二元化的顯著特征,而這一特征是我國動漫格局第三時期,也就是電視網絡時期非常重要的特征。[3]從總體上入手進行分析,部分中國民眾對動漫的認可度是不高的,因為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動漫是專屬于兒童的一種娛樂方式。相比于中國,日本的動漫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日本有著非常高的認可度,所以受眾群體的廣泛性更加突出。對比中日動漫的主要受眾群體,同時分析受眾群體的差異會更加準確地找到中國動漫群體特點的潛在內涵。
二、中日動畫電影創作風格上的差異
對中日動畫電影的創作進行分析可知其在風格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以下是對創作風格差異的詳細闡述。
(一)創作風格差異的具體表現
對中日動漫電影創作的風格進行分析會發現二者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有兩個非常顯著的方向:(1)中國動畫電影的娛樂化、趣味化方向。所謂的娛樂化、趣味化方向具體指的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趣味性的故事或者是具有啟發性的故事是電影要呈現的主體。[4]對這類動畫電影進行分析,其代表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本是一部非常適合兒童的優秀動畫片,經過改編之后被搬上了大銀幕。對該影片進行分析會發現故事呈現的卡通性人物能夠吸引小朋友的眼球,而且故事呈現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在引導和教化兒童方面有不錯的效果。(2)中國動畫電影的特色化、本土化傾向。所謂的特色化、本土化傾向指的是電影創作會從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中進行選材,所以,故事內容與中國本土特色具有非常強烈的貼合性。對我國近年來的動畫電影進行分析會發現,不管是《大圣歸來》《大魚海棠》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作品,其都是取材于中國本土文學作品,與中國特色文化有著非常強烈的貼合性。
第二,對日本動畫電影的創作進行分析會發現其也有非常顯著的兩個方向:
(1)生活化方向。所謂的生活化方向具體指的是日本動畫在創作的時候主要是以日本老百姓的生活經歷為主要原型進行創作與加工,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哆啦A夢》。《哆啦A夢》原本是一本漫畫,之后被改編成了動畫片,再后來又被改編成了電影,就這部動畫的具體呈現來看,其有著非常濃郁的日本生活風,雖然其中的故事具有想象性和創造性,但是對日本的生活化體現還是非常明顯的。[5]
(2)宗教文化方向。所謂的信仰文化方向主要指的是日本在動畫創作的過程中會著重表現日本文化當中的信仰內容。在日本的諸多動漫電影中均有精靈、怪物的出現,這實際上就是對信仰文化的一部分闡述。《千與千尋》是日本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部動漫作品,其中的精靈怪物雖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其受到了信仰文化的影響。
(二)創作風格差異的原因
對比中日動畫電影的創作,其在風格上出現巨大的差異,主要原因為兩方面:
(1)受眾群體的差異。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經闡述,中國的動畫受眾群體和日本是有顯著差別的,在日本,動漫作品已經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動漫作品是具有國民性的,這種國民性使得日本動畫電影在創作的時候基本不需要考慮受眾群體的差異。但是在中國,動畫的受眾群體主要為30歲以下的人群。基于受眾群體的限制,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創作團隊會有多方面的考慮,所以,動畫電影便出現了專門針對兒童的趣味性電影,也出現了面向18—30歲群體的具有一般電影特質的動畫電影。總之,受眾群體的差異導致了動畫電影創作初衷的不同。
(2)受眾審美理念的差異。[6]中國與日本雖然同為儒家文化圈國家,但是民族文化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就中國文化來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兼容并蓄了不少其他文化元素,所以,中華文化表現出了大氣磅礴與積極向上。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因子,所以,中國動畫的創作大都是樂觀、積極的主題。而受本國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本土文化中“喪”的成分比較多,所以,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壓抑的文化氛圍,這樣的文化特點使得日本動畫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缺少一種“生”氣,所以在很多時候,日本動畫的整體表現比較平靜,氛圍較為祥和。
三、中日動畫電影藝術表現方面的差異
對中日動畫電影藝術表現進行分析會發現二者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以下是對中日動畫電影表現方面的差異分析。
(一)中國動畫電影的藝術表現
要深入研究中國動畫電影的藝術表現,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是色彩的運用方面。對中國動畫電影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會發現在色彩運用方面非常具有中國特色。中華文化兼收并蓄,融合了諸多外來文化,但是中華文化的主題基調還是積極向上、昂揚奮發的。[7]紅色、黃色等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強烈的代表性色彩,所以,在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中,這些主體色調的運用比較突出。分析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動畫電影可知,不管是《大圣歸來》《大魚海棠》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都有紅色的顯著應用。這種色彩的使用與其他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整個動畫的表現更具張力,尤其是在人物性格渲染和情緒表現方面,這些具有典型中國韻味的色彩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簡單來講,中國動畫電影在色彩運用方面具有非常強烈的中國特色,這使得中國動畫電影具有更加顯著的民族性色彩。
第二是情感闡述方面。對中國歷史進行分析會發現中國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不斷抗擊自然,發展自我的歷史,所以,“反抗”是刻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對近年來火爆的中國動畫電影進行分析會發現,在基礎情感和主題表現方面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心理。[8]《哪吒之魔童降世》當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一種對天道、命運的反抗,《大魚海棠》當中椿要讓死去的鯤重回人世,這實際上也是對命運的一種反抗,不過這個過程所帶來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存在著一股拼勁,我們不甘于平凡,不屈服于命運,所以我們會積極爭取屬于自己的未來。這種情感存在于我們的身體深處,所以,不管是在一般影視劇中,還是在動畫電影中,其都會有所流露。
第三是敘述語言方面。對中國動畫電影做分析會發現在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動畫電影在各個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突破,一方面是中國動畫電影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是中國動畫電影在創作的過程中實現了本土特色與先進科技的有效結合,所以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語言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9]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語言方面具有中國傳統,平淡、真實;另外,現代技術的加入使得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方面符合現代生活節奏,所以整個動畫的語言表現具有比較突出的層次感。真實、平淡與節奏、層次感的有效融合使得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方面做到了情感的真實與故事節奏的良好把控。總的來講,中國動畫電影的敘述語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使得動畫電影越來越符合成年人的觀影需求,所以,在中國市場動畫電影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二)日本動畫電影的藝術表現
對比中國動畫電影進行分析,日本動畫電影的藝術表現也有非常顯著的特點,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是日本動畫電影在色彩的運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整體呈現出清新、淡雅的特點。對比中國動畫電影的色彩運用會發現,日本動畫電影的色彩運用要更加平淡,所以,在日本動畫電影中,我們很少會看到使用色彩感比較強烈的顏色。當然,如果是某一特定的主題,比如熱血類題材,色彩感比較強烈的顏色還是會使用的。不過,在一般的情況下,日本動畫電影還是會以冷色調的色彩運用為主,從而為我們搭建一個清新、靈動,極具視覺觀感的動畫世界。[10]比如《千與千尋》,整部電影并沒有色彩感比較強烈的色彩,所以畫面呈現比較素雅,甚至在某些地方會有壓抑的感覺。
第二是日本動畫電影在情感闡述方面表現得不夠熱烈。對比中國動畫電影會發現,在中國動畫電影中總是會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情節,而在日本動畫電影中,這樣的情節有但是不多。所以說,日本的動畫電影在情感呈現方面存在著平淡的感覺,但是卻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味。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需要熱血,需要激情,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平淡才是最真實的生活,所以,日本動畫電影在情感闡述的時候不會過于強烈,卻能夠帶給人更多的感觸與思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動畫電影和日本動畫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產物,在文化表現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分析二者的差異,這對理解文化差異有顯著的意義。本文對中國動畫電影與日本動畫電影進行了分析與對比,強調了二者在受眾群體、創作風格以及藝術表現方面的具體差異,目的是要為現階段的中日動畫電影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張賀.中日系列動畫片創作設計比較[J].電影文學,2015(08):106-108.
[2]馬姣姣.淺析中日家庭電影的情感表達[J].戲劇之家,2020(09):114.
[3]侯琳琦,張小龍.當代中日動畫背景音樂創作手法的比較分析——以《秦時明月》和《火影忍者》為例[J].人民音樂,2014(07):73-75.
[4]龔司南.中日電影動畫電影敘事模式比較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0):182.
[5]陳昕.由中日動漫文化特征的比較來看中國動漫的革新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4):124-125.
[6]樊婷婷.影視動畫創作中的動畫表演風格比較研究[J].科幻畫報,2019(01):267-268.
[7]鄭雋逸.久石讓動畫電影音樂作品的創作特征分析[J].音樂創作,2010(01):131-133.
[8]賈慧華.中日青春電影審美風格比較[J].電影文學,2016(14):64-66.
[9]陳卓威.電影史第三分期中日電影民族化探索比較[J].電影文學,2012(13):16-17.
[10]彭晶,張矛矛.中日體育動漫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03):155-15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中日動畫發展對比研究”(項目編號:2019B1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綦婧,女,碩士研究生,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