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摘? ? 要:校本教研是目前學校推動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解決當前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海寧市紫微高級中學立足課堂、學校、教師三個基點,提出了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的概念,并從“聚焦研點,運用科研思維確定校本研修內容”“生發研鏈,運用科研思維構建校本研修系列”“拓寬研面,運用科研思維創設校本研修活動”三方面進行了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科研化管理
一、當前高中校本教研的現狀
“校本教研是指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開展的教研活動。”作為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校本教研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它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推動作用。它有利于教師專業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教師文化的構建。當前,校本教研工作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高度重視,但從校本教研的實際情況看,仍存在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
(一)目標不明,活動流于形式
學校領導層面比較重視校本教研,但在開展活動時有時缺乏系統、全局的把握,導致活動的主題、形式等在具體實踐時比較隨意和零散,缺乏站位于學校工作頂層設計層面的規劃與統籌,所以很多活動流于形式。
(二)主題失重,教師被動參與
有些學校的校本教研有既定的主題,但是主題的確定沒有與學校的校情、教情、學情緊密地結合。有時是為了定主題而定主題,對于活動的實際效果考慮甚少,所以導致教師層面在執行的時候,可能因為對活動的主題和內涵缺乏理解或不感興趣,而表現得不夠積極,參與熱情不高。
(三)效度不高,評價沒有健全
學校的校本教研活動能開展起來,但是有時往往會缺少合理的、針對活動效果進行科學評價的體系,因此無法全面了解教師參與校本教研活動的真實感受,以至于很難把握活動的實效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
如何使校本教研的實踐更切實際、接地氣、生動有效,這是每所學校管理層面值得思考的長遠問題。筆者所在的學校經過有效探索,嘗試運用科研思維進行頂層設計和過程管理,對提升校本教研的實效性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的策略思考
科研思維,是一種提升做事品質的行事思維,也是一種有效的整合性思維。它可以將原本零碎的草根內容,通過一定的梳理、整合,提煉成系統、專業的內容。而將其運用在管理中,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頂層設計的能力。在校本教研的管理中,我們可以將科研思維納入,推行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從學校發展的全局出發,對學校重點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從而高效率、快節奏地實現目標。
(一)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要“聚焦”——注重課堂的優勢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而質量的產出來自于教學效率、教師的課堂。因而,所謂“聚焦”,是指學校在校本教研管理中運用科研思維進行頂層設計時,必須以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核心,關注教學問題的解決,關注教學改革的深入,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二)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要“張本”——注重學校的優勢
校本教研活動是帶有學校特色的培訓活動,具有學校的優質性、獨特性和長期性等特征。進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就先要進行活動項目的頂層設計。而所謂的“張本”,就是運用科研思維進行校本教研管理,做頂層設計時要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現狀、課改經驗等因素,通過有效整合學校既有的教研成果,挖掘學校已有的教研優勢,確定合理的研修定位,明確核心的校本研修主題。
(三)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要“顯性”——注重教師的優勢
校本教研活動的深入與否,與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執行程度相關聯。這就意味著學校在運用科研思維進行頂層設計時,也要兼顧辦學實際和本校教師積極性的調動。所謂“顯性”,就是指學校所做的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不是憑空建構的,而是源于實踐的,且能接受自下而上的動力與智慧,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只有做到這樣,教師在校本教研過程中的課堂教學能力才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三、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的實施路徑
在近幾年的校本教研中,海寧市紫微高級中學把科研思維納入管理過程中,對校本培訓的主題作了頂層設計和思考,并考慮了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的前后傳承和逐步深化。下面,筆者就以學校現行的校本教研核心工作“高中學科專業化研題工作”的開展為例,進行闡述。
(一)聚焦研點:運用科研思維,確定校本研修內容
1.宏觀層面:縱向梳理學校校本教研成果
學校緊緊圍繞課堂和教師兩大抓手,積極探索校本培訓的有效方式。特別是從2012年起,一直致力于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包括主題式教研、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立足優課創生資源、復盤式評課等系列活動的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達成了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又如凸顯了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抓手:導學案、小組學習、校本自編講義等。再如明確了提升高效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段教學環節:課前、課中、課后。自2017年起,學校又站位于整體高度,總結實踐成果,深化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具體措施,并遵循教學的實際規律,圍繞生本智慧課堂這一核心,探索了各教研組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學中的亮點,并以省級教研課題推進的形式,分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落實。2018—2019年,學校進一步針對各教研組的實踐成果,重點圍繞課后校本自編講義這一中心,考慮其普遍性和可行性的特點,確立了“學科研題”的培訓主題,并通過推進、深入和進一步優化,深入校本自編講義的編撰工作,從而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2.微觀層面:橫向梳理學科專業研究方向
學校教研組緊緊圍繞學校校本教研的主題開展教研組活動。在近幾年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實踐中,各教研組結合學科特點,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課堂教學方面,有些教師的課堂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夠精準的問題;在學生方面,課堂對話交流呈現出核心素養不夠突出的問題;在教師方面,個人的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包括解題、命題能力等,這也反映出教師對高考真題的研究不夠深入,對考試的導向把握不是很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確定以“研題”為主題的校本教研,能夠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一步提高學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與從宏觀層面梳理學校校本教研成果,進而提煉出研究方向措施相吻合。
(二)生發研鏈:運用科研思維,構建校本研修系列
1.核心層面:橫向提煉主題,實踐中心路徑
圍繞“研題”,學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組織討論,達成了“促進教師的教學成長,研題是很重要的一個抓手”的共識,并多方商定包括解題、說題、編題、命題在內的研題策略,確定了開展高中教學研題的四條重要路徑:讀、說、聽、寫。“讀題”,指的是教師會讀懂試題、會做題,既包括讀懂題目本身會解題做題,又包括能讀懂題目背后考查的教材知識點,即通過解題來關注所考查知識的結構體系。“說題”,指的是教師會表達清楚與試題相關的知識點和教學點:可以闡述命題視角,即試題是怎樣命制的,包括命題立意、素材選擇和問題呈現等;也可以闡述解題視角,即學生是如何解答的,包括解題過程、解題結果與解題評價;還可以闡述教學視角,即教師是如何講評的,包括為何講評、如何講評以及講評效果如何等。“聽題”,指的是教師,從聽者即學習者的角度學習高考真題命制的經驗并運用于實踐,會改編試題。“寫題”,指的是教師滲透自己的教學思考,會原創試題,包括創章節練習和創綜合試卷。
2.拓展層面:縱向生發主題,實踐創生路徑
為了更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圍繞“讀題、說題、聽題、寫題”四個核心路徑,站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創生了“立足專業主方向,拓寬研題視角”“立足課堂主陣地,扎實研題本領”“立足高考主戰場,強化研題能力”和“立足教學主環節,輻射研題效能”四個維度,從不同的層面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作了有效引領。研題路徑的創生,不僅深化了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教、研、培三位一體的校本研修活動,而且在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團隊推進過程中,強化了多維實踐的研修模式。
(三)拓寬研面:運用科研思維,創設校本研修活動
1.理論層面:橫向開闊教學主題視野
在以“研題”為主題的校本教研中,學校搭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理論研修活動平臺。一是培訓為先,專家引領。學校邀請了市內外專家來校作講座并進行專業指導,同時以“學科的有效研題”等為主題,著力轉變各學科教師對試題研究的狹隘理解現狀,努力形成將解題、說題、編題、命題的能力納入教師專業成長范疇的新認識。二是研究為重,同伴互助。學校采用互學互享、合力成長的方式,通過研讀課標考綱、“我學命題理論”、“我評高考真題”等活動提升各學科教師在研題理論方面的素養。三是教學為主,自我反思。學校創設教師研讀教材體系、研讀知識要點、研讀高考真題的氛圍,引領廣大教師開展研題工作,努力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不管從哪個知識點切入,都能把各種知識聯系起來,做到能隨心所欲地駕馭教材。這在無形中提升了教師的讀題能力。
2.實踐層面:縱向強化教學實戰能力
在以“研題”為主題的校本教研過程中,學校開展了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研題實踐活動。一是創設立足課堂主陣地的“三題”活動,重視研究試題和教學的精準對接:針對“考”實施精準教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各類說題活動,實施“一題一研”;針對“教”實施精準教學,以教研組為單位圍繞同一考點開展系列活動,實施“一題一課”;針對“練”實施精準教學,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讀題活動,實施“一題一型”。二是開展立足教學主環節的“四題”編創,即自創基于導學案引領的課前預習題、基于知識點梳理的課中例析題、基于自編題匯編的課后鞏固題和基于能力鞏固的階段測試題等,不斷強化教師的試題編制能力。
四、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的實踐體會
校本教研科研化管理,傳承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研修成果,解決了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與反思,強化了教師在校本教研觀念的引領下自覺地堅持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形成了“教研相長”的認識。校本教研科研化的管理,倡導的是平等對話、互學互享、合作成長的教研理念,主要依托學校資源,融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研修經驗,并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有效落實,有助于學科組團隊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