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疫情下,人們更加關注微生物引起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推進健康中國,要堅持預防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傳染性疾病易于傳播,易出現爆發性流行,尤其是高校這樣人群聚集性、流動性大的場所。李立[1]等人通過自制調查問卷發現586名在校大學生關于傳染病相關知識來源于學校的僅占18.2%,可見校園內對傳染性疾病的普及與宣傳還遠遠不夠。因此普及大學生傳染性疾病與常見疾病防控是重要舉措。《微生物與人類健康》作為院級公共選修課程意在普及傳染性疾病的預防知識,尤其針對性傳播疾病和微生物引起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以往《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課程采用傳統的講授教學法,因公共選修課學生人數眾多,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少,學生參與率低,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混合式教學法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被關注度最高的教學模式,立足傳統課堂改革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學習,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本團隊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進行《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017年開始講授以宣傳預防傳染性疾病為主的公共選修課程《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該選修課共計34學時,學生人數依次為2017級102人、2018級70人、2019級138人、2020級144人。其中2017級學生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學,2018級、2019級、2020級分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授課教師均由本人完成。
首先,建立一門適應職業院校《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網絡課程,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混合式教學,師生網絡互動作為過程性評價考核數據。課程結束后實施理論考試與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包括:
(1)學生課前探知: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開設虛擬班級,向學生發布視頻、PPT、課前預習作業、課前測試試卷、相關參考資料等,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跟蹤學生學習情況,并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個性化教學;
(2)學生課上精練:通過課前學習情況反饋,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情況,在課上集中解決學生掌握薄弱知識點,或者開展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3)學生課后鞏固:根據遺忘曲線所呈現的規律,及時的復習是提高學習效率必不可少的環節。利用網絡平臺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或讓學生進行拓展探究。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平臺中所提供的學習資料,達到強化知識的效果。
教學總成績由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部分組成。通過網絡教學系統對“線上+線下”全過程的即時數據采集,進行云端分析處理,形成完整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數據。終結性評價是指期末理論考試。
倪惠蓮[2]等人研究發現“開展混合式教學實踐時,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注重答疑與評價反饋的及時性。”作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在課前、課中、課后發放活動,與學生及時溝通。2018級、2019級、2020級混合式教學法活動統計如表1所示。通過數據顯示,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活躍。師生活動情況被網絡系統實時記錄,形成過程性評價數據。因此,與傳統的講授法相比,混合式教學法更能實現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參與度,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更能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先后跟蹤了2017級、2018級、2019級、2020級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分別從平均分、標準差、優秀率三項指標進行了對比。從圖1、2、3不難看出:2017級成績的平均分低于2018級、2019級、2020級,尤其是與2018級相比差異性顯著。2017級成績標準差均高于2018級、2019級、2020級,表明2017級學生成績差異性變化高于實施混合式教學的3個班級。2017級成績優秀率與2019級、2020級相差不大,與2018級相比差異顯著。通過四屆成績數據能夠得出,運用混合式教學法授課的班級,學生成績提升效果顯著。特別是2018級學生成績在平均分和優秀率上明顯優于同等使用混合式教學法的2019級、2020級,這與2018級選修課學生人數相對較少,教師更能關注到學生學習效果,從表1中能夠明顯看到,2018級混合式教學法有效活動次數更高,因此教學效果更理想。
混合式教學法授課班級課程結束時,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2018級83.9%、2019級81.6%、2020級86.4%的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滿意;針對2020級學生開展教學質量調查問卷發現:學生對微生物知識掌握情況由開課前13%增長為課程結束時的76.7%、性傳播疾病的防治由47.3%增長為78.1%、布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由41.2%增長為75.9%,其他教學內容也由開課前到課程結束后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從以上數據得出的結論為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法開展《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課程知識掌握情況良好;2019級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法有利于師生課內外更好互動性占88.7%。對于今后課程建設方面,42.7%的學生希望今后增加免疫學知識,43.6%的學生希望今后增加與微生物有關的案例,53%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和25%學生希望進一步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教學方式。

表1 2018級、2019級、2020級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統計表

圖1 期末成績平均分

圖2 期末成績標準差

圖3 期末成績優秀率
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本門課程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實用價值給予高度關注。因此,實施混合式教學法,要求教師重新梳理課程知識體系,依據人培養目標要求,對接課程標準,重構教學內容。
冀曉東[3]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基于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的合理分工、無縫對接。因此,在設計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各個教學環節相關性,要做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最終達到預定教學目標。
網上資源的建設要根據教學內容、性質等要求的需要,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其中視頻資源是受教師和學生歡迎、應用程度高的一種教學資源。建設視頻資源,建議時間控制在5-10 min左右效果比較理想。如果該視頻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一些特定的設置,例如設定“防拖拽”“防切換”或在視頻中間插入答題等,以求達到較為理想的觀看效果。
混合式教學法將教學活動貫穿始終,教師根據學生信息反饋結果,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在混合式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督學,以保證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正常進行。例如設定的課前觀看視頻和完成作業檢測任務,學生沒有完成,那么預定課上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