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孫慶杰,陳海華,2
(1.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2.青島農業大學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1]。2004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指出,鼓勵中國教育機構與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教育教學質量的外國教育機構合作辦學[2]。作為教育國際化新形式的國際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3]。青島農業大學巴瑟斯未來農業科技學院是2020年4月獲得教育部批準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由青島農業大學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聯合辦學。通過研究學習英國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及管理體系,實現國外優秀教育教學管理方式與國內教學實踐的融合,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以青島農業大學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聯合舉辦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為例,分析中英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并闡述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歷著中國農業“走出去”的國際戰略布局重要階段[4]。但是,“我國農業走出去”面臨著缺乏適合國際化經營、熟悉國際經貿知識、通曉外語和專業技術知識等綜合型人才的問題[5]。基于此背景,學校以農業全產業鏈上的農業資源與環境(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農學(Agronomy)、食品科學與工程(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物流管理(Logistic Management)4個專業為依托,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環境·食品與社會(Environment,Food and Society)、農業(Agriculture)、食品生產與供應管理(Food product and Supply chain)和國際商務管理(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Food and Agribusiness)4個專業進行融合,培養具有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擁有國際化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備國際合作能力,且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型新農科人才。
食品工業位于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見圖1),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貫穿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全過程[6]。食品供應鏈主要包括食品原料供應商、食品加工企業、食品市場組織者、食品零售商和百貨公司等,涉及環境、社會、經濟、食品供應等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內容。通過食品供應鏈,可以將食品初級生產者與食品消費者聯系起來。國內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涵蓋食品成分分析、食品營養、食品加工與貯藏、食品流通等方面的知識[7]。但傳統食品類專業畢業生缺乏營銷與管理領域的相關知識,而營銷類專業畢業生缺乏食品生產與管理的相關知識,無法滿足食品供應鏈體系的快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8]。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借鑒英國食品生產與供應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設置了一定比例的營銷管理類課程,培養既懂食品生產技術,又懂食品企業經營與管理,同時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食品類跨文化專業人才,滿足食品供應鏈體系快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農業全產業鏈與相關專業的關系見圖1。
截至2020年4月,我國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6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665個。其中,食品類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7個(含內地與中國港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6個,如北京工商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9]、北京農學院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8]、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6]、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10]。這些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和方式各有不同。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有“4+0”“3+1”和“2+2”3種;培養方式主要有單學位和雙學位2種。“3+1”“2+2”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在國內修讀3年或2年后,再到國外繼續修讀1年或2年,成績合格后可獲得國外合作高校的學位[11];“4+0”培養模式要求學生4年的學習全部在國內完成。單學位培養通常只獲取中方學校學位;雙學位培養可同時獲得中方和外方2個學校學位。“4+0”雙學位培養模式可幫助高校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加強國內外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動,提升國內專業的國際化水平,推動高校辦學的國際化進程[12]。
中國內地(a)與中國港臺地區或國外(b)合作的食品類本科辦學機構和項目分布情況見圖2,國內食品類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與培養方式見表1。

表1 國內食品類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與培養方式

圖2 中國內地(a)與中國港臺地區或國外(b)合作的食品類本科辦學機構和項目分布情況
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采用的是“4+0”雙學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青島農業大學完成4年本科學習,期間英國皇家農業大學派優秀教師來青島農業大學講授專業核心課程,畢業時可同時獲得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和英國皇家農業大學食品生產與供應管理榮譽理學學士學位(Bachelor of Science with Honors in Food Product and Supply Chains)。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由青島農業大學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共同論證和制訂,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目標;專業核心課程采用全英文、雙語授課,營造人才成長的國際化氛圍,培養學生在英文環境下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教材為國外引進的英文原版教材;專業配備具有全英文、雙語教學能力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確保教學質量。
青島農業大學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在食品類人才培養各有側重點,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形式,融合了中英雙方人才培養目標,達到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
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立足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能在農產品貯藏與加工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品質控制、檢驗檢疫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制4年,畢業時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英國皇家農業大學食物生產與供應管理專業培養能在食品企業、政府、社會組織從事食品貿易、政策制訂、食品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主要培養與食品流通相關的管理類人才。學制為3年,畢業時獲得理學學士學位或榮譽理學學士學位。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主要培養“掌握食品科學與生產技術、食品供應鏈結構、食品貿易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夠管理食品供應鏈,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復合型食品專門人才”,既關注學生的食品生產實踐能力培養,又注重學生的企業管理與運營能力培養。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課、專業核心課、實踐課等組成。
青島農業大學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在通識課程的結構和數量、專業核心課程、實踐類課程及學分設置上有很大差異,具體如下。
4.1.1 通識課程的結構和數量
青島農業大學通識課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總計10門課,29.5學時,其中政治理論課占比較大,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通識課數量很少。
4.1.2 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
青島農業大學的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拓展課三類。第二學年起開設學科基礎課,第三學年起開設專業課和專業拓展課。英國皇家農業大學主要為專業課和專業拓展課,幾乎沒有學科基礎課程,第一學年起就開設專業課程。
4.1.3 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
青島農業大學在第三學年開設學科基礎課教學實習,第四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專業課的綜合實習,第四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畢業設計(論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在第二學年開設企業認知實習,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開始畢業設計(論文)。
4.1.4 學分設置
青島農業大學每學年平均為48學分,畢業時要求完成191.5學分。英國皇家農業大學每學年為120學分(每15學分相當于青島農業大學的3.5學分,折合后相當于青島農業大學28學分),畢業時要求完成360學分(相當于青島農業大學87.5學分)。
4.2.1 課程設置的國際化特色
從學分角度,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總數為170.5學分,其中英方講授課程為61學分。
從課程結構角度,中外合辦學專業共計40門課程,其中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保留了青島農業大學的特色,同時增加了1門由英國皇家農業大學開設的學術英語課程(English Academic Project)。專業核心課程有22門采用全英文、雙語授課,其中16門課程由英國皇家農業大學承擔,6門由青島農業大學承擔。
4.2.2 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強化英語教學氛圍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核心課程采用全英語、雙語教學模式,因此英語是重要的教學和工作語言。根據雙學位注冊要求,學生須在第一學年末參加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組織的英語內部測試(難度相當于雅思6.0),成績合格才可以注冊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第二學年學籍,這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水平,進行了英語教學改革:一是增加英語教學學時,由普通專業的4學時/周調整至20學時/周;二是改革英語教學模式,將大學英語改為綜合英語,重點強化英語的聽、說、讀、寫等模塊,增設詞匯、英語辯論賽、影視欣賞、學術閱讀和學術寫作等教學內容;三是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每學期48學時,共計6個學期,由外教主講,強化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四是增加晚讀,由英語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共同指導;五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英文演講、學術研討等,增強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通過英語教學改革和學術英語強化,奠定學生適應專業核心課程雙語授課的語言基礎。
4.2.3 國際化視野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核心課程由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拓展課3個部分組成,總計22門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要求全英文、雙語授課與英文考試。第二學年開設與食品成分、食品營養、組織管理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第三學年開設與食品化學、食品企業運營管理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第四學年開設與食品新產品開發、農副產品供應鏈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通過3年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培養既具備開發新產品的能力,又具有食品供應鏈管理能力的學生。
在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引進了英國皇家農業大學食品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相關課程,彌補了食品類普通本科專業經濟類和管理類課程較少,無法培養學生的商業意識的缺陷。
此外,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突出了人才培養的綠色、創業、產業化、國際化特點,如“營養與健康”“社會與食品”等課程體現了綠色概念;“智能食品系統”“新興農業專題”“綜合項目”等課程體現了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可持續商業與農產品供應鏈”“未來乳品供應鏈”“國際肉制品供應鏈”“組織管理”“市場營銷管理”“運營管理”“農作物生產”等課程體現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4.2.4 促進英語思維能力培養的畢業設計(論文)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采用雙導師制,中英2校教師分別擔任指導教師(supervisor)和導師(mentor)。其中,指導教師由具有較強科研能力、有出國留學/訪學背景、發表過英文學術論文的教師擔任。畢業設計(論文)采取全英文撰寫、答辯,字數不少于12 000字,按照論文寫作占80%,答辯占20%綜合計算成績。通過畢業設計(論文),可以強化學生英語思維能力,鍛煉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食品生產與供應管理過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青島農業大學普通本科課程通常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課后自學為輔,課程評價按考勤(占10%)、平時成績(占20%~40%)、考試成績(占60%~80%)進行綜合評定。在百分制中,執行90分優秀和60分通過的準則。
英國皇家農業大學課程采用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課后自學占比較高。課堂講授時,一般會采用報告式、討論式、案例分析、實地研究、在線論壇等多種教學模式。課程評價按平時成績(占30%~50%)和考試成績(占50%~70%)進行綜合評定。在百分制中,執行70分優秀和40分通過的準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評價方式突出了學生自學和積極準備課程的重要性,能夠更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核心課程采用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評價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小班化教學,注重課程學習的參與性和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食品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人才培養,融合了青島農業大學的“重基礎理論、強化通識教育、注重個性化培養”與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創業能力、強調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既體現了中國教育特色,又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