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職學校的學生心理狀態和心理韌性的相關問題,然后以中國知網為數據庫,使用CiteSpace軟件梳理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發展脈絡,分析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發展現況和熱點趨勢,期望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韌性;中職學生;CiteSpace
1?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從規模化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的新時期。而職業教育中的中職學生常常存在著自信心差、情緒易波動等不足,急需加強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2004年7月5日,教育部制定并出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開始關注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疏導提升不容忽視。
心理韌性,又稱為心理彈性、心理恢復力、心理復原力等,是指控制自己心理和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能讓個體在危機和混亂中保持冷靜,并在該事件結束后,沒有長期的負面后果。心理韌性對個體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目前關于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論文較少,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梳理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發展脈絡,期望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選擇中國知網(CNKI)為檢索數據庫,具體研究數據來源于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以及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中職學生心理韌性、中職學生心理彈性、中職學生復原力為主題進行搜索,得到中文文獻68篇,對無關文獻進行人工剔除,最終確認以2010—2020年間發表的56篇作為本文的分析對象。
通過上面的數據,可以發現,關于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相關研究較少。與其對照的是,在中國知網中以中職學生心理為主題,不限時間,搜索出4453條結果。其中,2002年6篇,從2007年開始,逐年提高,2016年達到頂峰436篇,2013—2019年年均大于350篇,2020年小幅回落到320篇。可見,國內有眾多學者研究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但關注中職學生的心理韌性領域的不多。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文獻計量分析法,使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V.5.8.R1(64bit)(在以下網址可以免費下載和使用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生成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的關鍵詞圖譜顯示、關鍵詞聚類、關鍵詞突現分析等功能,可視化呈現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熱點及路線,同時采用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對發文數量統計、文獻來源、資源類型分布做以分析描述。
3?文獻計量分析結果
3.1?發表年度分布
在觀察期內(2010—2020年),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相關的文獻數量大致呈現三個階段,2010—2012年,基本處于起步態勢,年均1篇文獻。2013—2017年,處于發展階段,年均5~7篇。2018—2020年,該領域的熱度不斷上升,年均10篇以上,其中2019年達到頂峰15篇。如圖1所示。
2010年是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真正被關注的起點,河南省醫藥學校的王筱枚老師發表了《提升中職生心理彈性的班級管理策略》,拉開了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序幕。
3.2?資源類型和文獻來源
2010—2020年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學位論文上,具體資源類型分布如下。碩士論文占57.14%,期刊論文占39.29%,會議論文占3.57%。說明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博碩士培養方案中,碩士論文的發文量基本能夠代表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
在期刊論文中,有七篇帶有基金,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各兩個,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平臺及科研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各一個,占期刊論文的31.8%。
通過對文獻來源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的主要刊物都有哪些。進行頻次統計后發現,56篇文獻刊載在45種期刊上。其中載文量排前五名的期刊,占全部文獻的21.43%,說明大部分期刊的發表文章數量不高,占比不大。從期刊影響因子方面來看,最高為《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因子值為1.84。可見,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領域的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通過對研究機構進行分析,發現前十名的機構中只有五名是中職院校,其余是高職或本科院校,說明中職院校對該領域的關注度還是稍有不足。前十名研究機構如表1所示。
3.3?文獻互引和作者合作網絡
文獻互引網絡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分析文獻之間的關聯關系,快速發現有價值的文獻。文獻分析中不僅包含原始文獻(已選擇的文獻),還包含與該文獻相關的參考文獻和引證文獻。在去掉參考文獻和引證文獻后,發現除了《中職護生領悟社會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的關系》一文能形成一個中心點以外,大部分原始文獻(已選擇的文獻)之間沒有關聯。文獻互引網絡如圖2所示。
作者合作網絡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分析所選文章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由作者合作網絡圖可以看出,研究力量相對松散,大部分作者屬于單兵作戰,很少形成一個團隊。除了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有一個5人的中型團隊外,其余大部分作者只是組建了2~3人的小型隊伍,不容易形成團隊成員的優勢互補。
而且,現有的合作基本都是校內的合作,較少有跨校合作。這反映了相關作者缺乏縱深方向的規劃,在教學之余憑借主觀意愿開展的研究,不容易持續投入產出。
3.4?關鍵詞和聚類分析
經過CiteSpace統計,本文研究文獻共有節點數(Nodes)85個,連線230條,網絡密度Density為0.0644。關鍵詞共現網絡如圖3所示。
聚類分析是根據數據的相似性進行聚合與分類的過程,關鍵詞聚類會把共現網絡聚成一個個不規則的區域,每一個區域都對應著一個標簽。順序是從0到7,數字越小,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每個聚類是由多個含義上緊密相連的詞所組成,也就構成了該研究中眾多主題里面的一個熱點方向。
本文所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為聚類模塊Q值Modularity?Q=0.4663,聚類平均輪廓S值Mean?Silhouette?S=0.8489。其中,通常情況下,聚類模塊值Q在03以上,就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在0.5以上就是合理的,大于0.7意味著聚類是令人信服的。聚類網絡如圖4所示。
3.5?關鍵詞突現
CiteSpace提供關鍵詞突現的功能來探測在某一時段引用量有較大變化的情況。通常用來發現某一個主題詞的興起或者衰落的狀態。前15個突現關鍵詞如圖5所示。
通過對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突現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可知該領域研究內容的大致演變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10—2012年,突現詞為“班級管理策略”“心理韌性”和“學業情緒”等,這一時期,相關文獻的研究較為宏觀;第二階段為2013—2016年,出現的突現詞有“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應對方式”“壓力應對方式”等,研究內容比前一階段具體很多;第三階段為2019—2020年,研究內容變得更加清晰,突現詞有“創傷后應激障礙”“負性生活事件”“情緒智力”等。總之,十年間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研究度過了由宏觀到微觀的過程,研究領域變得越來越清晰和細致。
結語
在2006年以前,我國的心理韌性相關研究沒有明確的開始,從2007年以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問題。2010年以后,中職學生的心理韌性研究才剛剛拉開序幕,并經歷了起步—發展—精細化三個階段。在2010—2012年,較多關注心理、情緒和韌性的關系。在2013—2017年,實證研究明顯增多,研究的水平和層次也開始提升。涉及的變量和影響因素有同伴、家庭、父母教養、團體輔導、主觀幸福感等,較多地涉及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在2018—2020年,本階段研究數量迅速上升,內容變得清晰和細致,涉及變量也更加細化,如女生、護理專業、震后災區、手機依賴、應激障礙、負性事件等。
最后,我國中職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還有較多的挖掘方向。從研究對象上,可以更多地關注特殊群體,如單親家庭學生、貧困學生、遇到家庭變故的學生。在干預方法上,可以充分研究如何培養中職學生積極健康的精神品質,使其更加開朗陽光的成長。從研究方法上,引進學生動態發展機制和教師單獨/團體輔導機制,在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給予更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宋珊珊.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中職計算機教育教學研究可視化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20.
[2]王姣,賈磊.2003—2018年我國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獻回顧——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22):144146.
[3]張孟娟.積極心理在高職中應用的知識圖譜研究——基于CNKI數據庫的CiteSpace分析[J].云南農業,2020(05):5254.
[4]劉增鑫,丁竹青,吳恒昌,梁曉暉.近1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Citespace分析及啟示[J].心理月刊,2021,16(16):226228.
[5]張飛琴.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02):102106.
[6]張靜.基于Citespace的我國大學生心理彈性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校園心理,2018,16(02):9195.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中職學生心理韌性提升研究》(項目批準號:JZY2122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錢力濤(1980—?),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