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彤,王殿珍,黃京京,丁 茂,黃 榮,石 佩,何 娟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腎病與透析移植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0)
腎移植手術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1]、正確服用免疫抑制劑[2]、定期隨訪[3]、感染預防、心理調適[4]是預防腎移植術后排斥、延長受者生存時間、提高受者生存質量的重要手段。受地理環境氣候、地域文化差別、飲食習慣限制,腎移植患者的延續性護理方案應有所區別。腎移植患者的區域化管理是基于我國慢性病發生的地緣性差異,將腎移植術后患者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7個區域[5],根據地理環境、飲食習慣、地域文化等并結合腎移植術后健康要點進行延續性護理。目前,我國的腎移植護理研究層次深、內容豐富,但關于區域化管理在腎移植術后延續性護理中的使用研究較少見[6]。本研究探討了區域化管理在腎移植術后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本院行腎移植手術的220例腎移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10例。研究過程中,觀察組失訪3例,對照組失訪8例,最終觀察組納入107例,對照組納入102例。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2)首次接受腎移植手術,移植腎功能正常;(3)知情同意;(4)認知能力正常,配合隨訪管理;(5)能正確使用微信回答調查問卷。排除標準:(1)隨訪期間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訪、移植腎丟失或死亡;(2)同時接受其他移植物,如肝移植、心臟移植、胰臟移植等;(3)有嚴重的心理或軀體障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腎移植術后常規隨訪管理:住院期間做好腎移植術后飲食、隨訪、病情監測、用藥、運動宣教,教會患者正確的日常生活管理。出院時發放腎移植術后隨訪管理本,指導患者正確記錄,并囑患者通過門診、網絡醫療平臺、電話等進行咨詢和隨訪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區域化的延續性護理和隨訪管理:(1)成立腎移植術后區域化管理小組:由科室主任統籌布局,每個區域的隨訪管理小組成員由1名主治醫生、2名從事腎移植術后管理3年以上的護師/主管護師、1名人體器官移植登記與隨訪辦公室成員組成。隨訪小組組長由護士長和科室副主任醫師擔任,把控宣教內容和宣教注意事項。(2)劃分區域,確定管理人群,建立微信隨訪群。根據地理環境、飲食習慣、地域文化將患者區域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7個區域,每個區域建立隨訪群,指定隨訪管理小組進行固定管理。(3)確定區域化管理內容:①系統性宣教知識。包括腎移植術后自我管理常規知識,如腎移植術后飲食、用藥、感染預防、運動、隨訪等。②區域化特色知識宣教及延續性護理。根據每個區域的地域文化、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飲食結構,有針對性地指出各區域隨訪人群的延續性護理重點。③個體需求與自我管理的宣教。對個別患者進行疑難解答,并根據個體病情、區域與生活習慣制定出適宜的自我管理方案及隨訪時間安排。④其他特殊情況的內容宣教。如后疫情時代新冠肺炎的防護宣教等。(4)確定區域化管理方法:①視頻推送。將延續性護理宣教知識制作成視頻進行推送。②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區域化延續性護理隨訪內容的撰寫與發布。③區域隨訪微信群。負責宣教內容的推廣、解答腎移植患者的問題與個別指導、自我管理方案制定、隨訪時間安排等。將隨訪內容以問卷星方式放入區域群,收集腎移植患者健康狀況、飲食情況等。
1.2.2觀察指標 出院后6個月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調查腎移植患者對腎移植術后日常生活管理的知曉情況,調查內容包括腎移植術后飲食與運動、隨訪時機、自我病情監測內容、用藥護理、感染預防等。問卷滿分為100分,≥85分為知曉,<85分為部分知曉。同時,采用國際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腎移植患者健康狀況[7]。該量表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8],其中生理健康包括生理功能/軀體健康、生理職能/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狀況4個維度;心理健康包括活力/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情緒角色功能和精神健康/心理健康4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

2.12組腎移植術后日常生活管理知識知曉率比較 觀察組腎移植術后日常生活管理知識知曉率為75.7%(81/107),高于對照組的60.8%(62/102)。
2.22組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SF-36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SF-36評分比較分)
3.1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能夠促進腎移植患者生理健康 腎移植患者因術前病情重、手術創傷大、風險高等原因,容易產生角色紊亂,出現自我支持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從而影響生理健康[9]。有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促進腎移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10-11]。延續性護理能增加腎移植患者日常生活管理知識知曉率,提升腎移植患者服藥依從性,從而降低其住院再住院率和并發癥發生率[12-13]。
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能夠明顯提高腎移植患者軀體健康狀況和軀體角色功能,具體表現在對腎移植患者的日常活動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各方面均有積極意義。同時,區域化管理對腎移植患者日常自我管理知識知曉率有明顯提高作用,可促進其生活習慣、遵醫行為、日常康復訓練、護理方式的積極改變。此外,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會鼓勵腎移植患者積極參與自我護理和回歸社會,促進自我效能感,從而做好角色定位,適用新的生活狀態[14]。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生理健康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3.2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能夠促進腎移植患者心理健康 腎移植術后,腎移植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其主要與疾病創傷、術后并發癥、終身服藥有關[15-17]。不良情緒和精神負擔會對腎移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18]。延續性護理可促進腎移植患者積極社交和生活,通過有效的心理和行為管理,從而提高其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19]。張建林等[20]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可提高腎移植患者心理素質。郝旭麗[21]的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腎移植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減輕其負面情緒。
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可將醫療照護延伸到家庭,是腎移植患者術后醫療護理的家庭延續,其不僅能夠幫助腎移植患者完善家庭支持系統,還能讓腎移植患者接受合理的護理策略,增加其對醫護的信任度和滿意度,從而得到家庭、醫護、自身三方的情感疏導和心理支持。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心理健康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3.3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具有針對性強、接受度高、符合形勢的優點 延續性護理能夠發揮腎移植患者術后自我照護的能動性,實現從被動參與到積極的自我管理[22-25]。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著眼于整體,而不是單一的疾病,其采用多途徑的健康教育形式,使腎移植患者能接受良好的個性化護理。多渠道的健康宣教模式,使腎移植患者在居家時可不間斷地接受護理服務和健康管理,提高了腎移植患者對知識的接受度[26]。且良好的健康管理能減少腎移植患者對不良環境的接觸,符合疫情防控重點[27]和發展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腎移植術后日常生活管理知識知曉率為75.7%(81/107),高于對照組的60.8%(62/102)。提示觀察組接受度和認可度更高。
綜上所述,腎移植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文化風俗習慣、認知水平等會導致隨訪難度增加、效果降低,這要求醫護人員積極實施延續性護理措施。基于區域化管理的延續性護理能促進腎移植患者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腎移植受者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可延長其生存時間和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