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芳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01)
在文化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戲曲節目似乎離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是實際上,戲曲節目依然有著比較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安徽廣播電臺戲曲廣播(FM99.5),作為安徽省第一家專業的戲曲廣播電臺,從2008年開播至今,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收聽率,安徽戲曲廣播的定位就是“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聲”,主要就是以黃梅戲劇種宣傳為主,再加上皖南花鼓、皖中廬劇和皖北梆子這三種最彰顯安徽地域特色的輔助劇種,形成了以安徽戲曲特色文化為宣傳主基調的一種傳播模式,他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收聽群體,這些聽眾大多年齡偏大,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消費能力,且對節目的忠誠度非常高。
但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不斷崛起,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越來越豐富,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主要渠道,其中也包括戲曲愛好者,他們可以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更加便捷地收聽和觀看戲曲表演,而不需要再守在收音機前。同時,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傳承和發展不能僅僅靠一批年齡更大的藝術家和受眾,要讓古老的戲曲文化走進和融入現代生活,僅靠嘴上的宣傳和少數人的推進是不夠的,必須讓青年和中年一代人對戲曲文化和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理解它的唱腔、內容和表演程式。一方面,廣播戲曲節目的傳統受眾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正在不斷流失,其受關注程度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廣播戲曲節目要更好地發揮傳承戲曲文化,弘揚戲曲精髓的媒體職責,必須要適應新形勢的轉變,在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與發展。
廣播戲曲節目是辦給聽眾聽的,最終是為聽眾服務的,因此,要更好地留住觀眾,有效發揮傳播影響力,必須要先了解聽眾需要什么樣的節目,從聽眾的需求出發,建立一種交互式的傳播方式。
廣播戲曲節目在傳統媒體時代與聽眾的交流渠道是很少的,或通過電話,或通過語音留言,或通過寫信,既麻煩,而且信息反饋也很不及時,節目一般就是從廣播到聽眾的單向傳播。但是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受眾可以憑借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工具隨時隨地對信息加以評價,也可以發布信息,而且受眾還掌握了充分的選擇自主權,只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信息傳播渠道。這樣一來,傳統廣播戲曲節目單向傳播模式的弊端被不斷放大,比如,忽視受眾個性化需求,偏離受眾興趣愛好。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只有通過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搭建起與聽眾充分互動交流的渠道,例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讓聽眾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快速便捷與節目交流,發表看法,這樣既服務了聽眾,又拉近了和聽眾的距離。
如果要問現在為什么戲曲節目的聽眾群體老齡化現象嚴重?為什么中青年和少年不愛聽戲?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很多人聽不進去,覺得戲曲太拖拉。確實,聽戲可能不僅僅是聽唱腔,戲曲是與傳統文化和中國歷史緊密相連的,必須讓聽戲者清楚這出戲講的是什么故事,承載了什么樣的情懷,有什么樣的歷史淵源,可能才會激發人們的聽戲興趣。筆者在剛辦戲曲節目時,其實對很多戲曲唱段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節目中就會多放唱段,很少有講解和主持的環節,自己對節目都不是很滿意。后來筆者就發現,安徽其實有很多的既會說又會唱的戲曲專家,他們對于戲曲背后的故事和典故如數家珍,可以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所以就把這些專家請進了直播間,讓他們在直播間說戲,欣賞名家名段,在聽戲中說唱詞、講歷史、說故事、講唱腔特點,讓聽眾和我一起學習戲曲知識,提高審美能力,了解戲曲人文。這樣做得收獲巨大,不僅老一輩的人愛聽,而且還吸引了很多年輕的戲曲愛好者,他們在聽故事中,慢慢地愛上了戲曲和戲曲文化。
廣播戲曲節目在新媒體要實現突破和創新,還必須充分發揮新媒體力量,學會借力新媒體,發展融媒傳播?,F如今單純守在收音機前收聽戲曲節目的聽眾已經越來越少,哪怕是“銀發一族”,他們中有很多人會熟練地使用智能手機,在網上和音頻端點播收聽戲曲節目。因此,廣播戲曲節目就必須不斷拓展傳播渠道,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傳播,方便聽眾隨時隨地碎片化接收。
所謂節目觀念的創新,是相對墨守成規的節目觀念而言的。在新媒體時代,依然沿用傳統的廣播節目理念是不可行的,必須要樹立新的廣播節目市場觀念,在確保正確輿論導向,保證節目的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前提下,遵循新的信息傳播規律和傳播特點,從聽眾角度出發,不斷更新辦節目的理念,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梢詮囊韵氯齻€方面抓起:第一,要勇于求變。要讓節目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其中注入時代的新元素,即使是一檔已經擁有一定聽眾基礎的常態化戲曲節目,也要經常性地變動,讓節目內容和節目形式不斷創新,以新面孔出現在受眾面前,不斷給他們帶來新鮮感。第二,要注重節目包裝和品牌營銷。以往很多傳統廣播人的辦節目理念,就是埋著頭做內容,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現如今這種傳統的節目經營理念已經過時了。在媒體傳播渠道和節目類型異常豐富的今天,受眾可以做出的選擇實在太多了,優質的戲曲節目也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一檔廣播文戲曲節目再優秀,也可能被淹沒在喧囂的輿論環境之中。因此,廣播從業人員必須要注重戲曲節目的品牌包裝和知名度提升,在內容制作和形式包裝上中,導入企業識別(CIS)系統,打造一檔辨識度強、有特色的戲曲節目,能夠在信息海洋中迅速引發受眾關注,形成有影響力的節目品牌。第三,要有吃螃蟹的勇氣。商界的人常說:不求最好,但求第一。搞市場經濟如此,辦廣播戲曲節目也是如此。敢于吃螃蟹,在新領域進行嘗試的廣播戲曲節目可以迅速出圈,獲得受眾的關注。
以安徽音樂頻率運營中心戲曲頻率在2021年融媒體節目《鏗鏘紅戲薈》為例,這是頻率在建黨百年的重要節點,所做的一檔創新型的文藝節目,榮獲國家廣電總局2021年第三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作為安徽廣播電視臺的文藝頻率,正努力打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媒體先鋒傳播平臺,在 2021 建黨百年的歷史時間坐標,唱響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紅色戲曲精品力作,向建黨百年獻禮。于是我們把節目內容的創新放在了“紅戲”這一點上,可能很多聽眾對于紅歌是非常熟悉的,對于“紅戲”就不太了解了。其實年歲在更迭,時代在變遷,但從未改變的是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凹t戲”繼承并強化了傳統戲曲的社會功能,它將火紅歲月的每一個唱段都當做生動教材,讓英雄的群體雕塑定格于人們面前,成為每一代人學習的榜樣。我們先后播放了如下采訪劇目:黃梅戲《共產黨宣言》《不朽的驕楊》《青春作伴》《江城飛絮》、徽劇《曉天歌行》、泗州戲《萬家燈光》……基本都是安徽省內為建黨百年而作的新創劇目。與此同時,我們把節目形式的創新放在了融媒體傳播上,通過多渠道分發的方式,形成傳播合力。我們使用了廣播節目+“安徽衛視 ATV(首發)、抖音、快手、視頻號、微博、微信”多平臺矩陣式傳播,讓受眾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渠道收聽紅戲,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內容創新是節目創新的核心和靈魂,是一檔節目發展的根本動力。筆者認為,廣播戲曲節目要實現內容創新,首先要從舍雅求俗這方面入手。
“雅俗共賞”是古人所提出來的一種文藝欣賞的最佳境界,也是目前諸多廣播戲曲節目最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夠讓一檔廣播戲曲節目能夠受到所有人的一致歡迎和好評,確實是辦節目的人共同期待的。人們提起戲曲,總會有一種“曲高和寡”的感覺,認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但是如何讓戲曲節目能夠“雅俗共賞”,讓更多人的聽眾成為戲迷,從聽戲變成愛聽戲,這是每一位戲曲節目編輯必須認真思考的。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抓住戲曲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地域化特色,堅持戲曲的本土化生產和本土化傳播,盡可能地開發本土的聽眾資源,培養聽眾的收聽習慣和收聽興趣。同時,還要善于挖掘戲曲背后的故事和典故,讓人們在聽戲的同時,還能有其他的收聽收獲和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把“雅”和“俗”結合起來。
以安徽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運營中心戲曲廣播的戲曲節目《江淮大戲苑》為例,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檔節目就是關注安徽一檔地方戲的文藝類節目,以黃梅戲為主,以廬劇、徽劇、泗州戲、花鼓戲、淮北梆子等其他安徽地方戲曲劇種的欣賞為補充,同時介紹和安徽地方戲曲有關的動態、知識。節目共五個子欄目:《印記江淮》介紹新近發生的戲曲信息或與戲曲界相關的動態,如有相關戲曲唱段,附后欣賞;《名家名段》播放安徽地方戲的戲曲名家演唱的戲曲唱段,或播放一些膾炙人口的戲曲唱段,并加以簡單介紹;《徽聲皖韻》播放安徽地方戲的戲曲唱段,并輔以介紹;《戲曲雜談》簡單介紹曾經與安徽地方戲曲劇種或安徽戲曲演員有關的故事;《空中戲臺》安徽地方劇種的折子戲及大戲的欣賞。怎樣讓老戲唱出新味道,頻率采取的辦法就是對戲曲節目進行通俗化和娛樂化的包裝,在其中加入了故事化的元素,對一些老戲曲家的舞臺故事娓娓道來,極大地增加了節目的感染力和可聽性,聽眾的反響非常強烈。
廣播自身就是技術的產物,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媒體與報紙競爭處于優勢,就是得益于先進的無線電技術。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對每一種傳播渠道來說,如果運用得當,都是一種有效的增益,高科技的引入會讓廣播節目的采編播形式發生巨大的變化。長期以來,廣播戲曲節目的制作方式都是以直播或者錄播或者直播錄播結合的方式進行,以音頻節目為例,在這種常態化節目中,廣播節目主持人播節目缺乏熱情,聽眾聽節目也缺乏新鮮感,節目自然也就不溫不火。但是借助于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探索出更加新穎的節目制作方式,借助于媒體融合,也可以實現聲畫合一的傳播,實現廣播節目視頻化,改變了原來廣播節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傳播方式,實現了聲畫合一的傳播。還是以安徽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運營中心戲曲廣播的實際操作為例,我們2021年推出了融媒體節目《文藝圈》,主要是介紹安徽最新的文藝動態、選擇欣賞文藝作品的片段。如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明日之星”演唱會“綻放的民族之花”交響樂演奏會;安徽樂團“八月桂花”,朱曉谷作品音樂會,第九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昆曲《南柯記》,徽劇《劉銘傳》等。我們在融媒傳播過程中,就是直接對演唱會或演奏會現場的精彩畫面進行剪輯和制作,在視頻號和抖音號上進行視頻推送,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再如,融媒體節目《我們的節日》,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情感最濃烈的表達。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用融媒體節目的形式,用相關安徽地方戲曲的內容來呈現中華傳統節日,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詩情畫意和唯美浪漫,同時也彰顯了安徽的文化自信,更好地詮釋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薪火相傳。通過融媒體傳播,以視頻、圖片、文字和音頻多種信息符號為載體,給了受眾更好的視聽體驗,讓他們感悟到了一種別樣的文藝節目傳播形式。
除此之外,廣播是聲音的藝術,廣播戲曲節目對于聲音的要求更高,要求在保持藝術性的同時更要具備創新性。所謂的語言創新,就是指節目的語言要盡量多用生活語言、幽默語言和廣播語言,用富有親和力的方式娓娓道來,少用套話和官話,忌長篇大論,而是要盡量短小精悍,這樣才能讓節目內容更加生動活潑。廣播戲曲節目的主持人個性化也是廣播文藝節目創新的重要一環,如何通過自身有特色的聲音,塑造自身個性化的形象,打造有特色的節目,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節目主持人本身就對戲曲知識非常了解,是戲曲界的半個專家,那么其主持的節目含金量也會大大提高。
廣播戲曲節目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滿足了廣大聽眾的娛樂需求,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聽眾。做好廣播戲曲節目的創新,對于提升廣播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意義重大,能夠快速提高廣播節目的收聽率,讓廣播媒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作為廣播戲曲節目的編輯和主持人,一定要善于創新,勤于思考,不斷從內容和形式上對傳統問題節目上進行改良,使之更加符合當下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滿足他們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借力新媒體,實現廣播戲曲節目的多渠道傳播,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