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宇
(牡丹江日報,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現階段,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我國新聞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文提出了數據可視化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特點,包括數據圖表講事件、關注度指數數據看事件、行業數據合作分析看事件、繁雜數據結構化講事件以及調查數據看熱點。而后分析了數據可視化在時政新聞中的具體應用,并基于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三點主要問題:多用靜態圖像,交互性設計較少;注重包裝與形式,信息內容空虛;缺少對原始數據的收集與挖掘,提出了利用先進技術,對新聞與數據進行多元化呈現;堅持以內容為主、形式為輔的新聞編輯方式;確保新聞選題新穎,追求以數據為基礎的深度報道,希望能夠借此推動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時政新聞更好地發展。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帶來的信息領域當中的變革,怎樣通過數據達到最大化利益的目的,便成為了各行各業思考的首要問題。數據可視化便是信息領域當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熱門詞匯。所謂數據可視化,指的就是基于數據核心,圍繞著信息系統學科當中的數據、知識、信息以及智慧這一層次模型開展種類豐富、層次性強以及數字信息較為直觀的生產方式與信息概況。可以借助于挖掘數據庫以及對數據背后關聯和模式進行展示,更加清晰、高效且形象化地將所有價值極高的信息呈現給用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通過數據可視化,能夠將各種枯燥乏味、抽象的文字與數字信息,以更加直觀立體的形象展現出來,一方面更有利于受眾進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成為一種更好的傳播工具。
數據新聞,就是指以數據科學為基礎,通過各類豐富的數據分析,進行精細化、全面化且細致化的新聞信息報道,從其本質上來看,數據新聞就是能夠借助于數據來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伴隨著可視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與創新,數據新聞的發展也有了更加新穎的發展方向與道路,自2013年以來,以人民網為首的相關欄目開始陸續發布各類數據新聞。發展至今,也有更多的主流媒體相繼設置了種類豐富的新聞欄目。比如,由財新網設置的“數字說”欄目、澎湃新聞設置的“美數課”欄目等等。在紙媒的發展過程中,包括《新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都設置了新圖紙以及數據等全新版面,開設這些欄目能夠有效提高時政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使時政新聞能夠更加符合受眾們的期待。
根據對我國主流媒體新聞欄目開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以下三種最為常見:第一,長圖形式。比如,人民網當中的新聞內容《馬上開幕!一圖了解園藝博覽會》,就是以長圖方式展現園區布局以及地理位置等,對背景園藝博覽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第二,視頻形式。這種形式一般還包括許多的動畫表述,比如,在新華網當中編寫的《全息交互看報告》這篇新聞報道當中,通過對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的精選與合理布局,利用其中的數據信息,營造出了一種時空轉換的優美效果,在智能展廳當中將城鄉發展、人民生活以及經濟變化等各種場景進行了高度還原;第三,基于H5頁面更為強烈的一種交互形式。這種形式在手機上更為常見,通常被應用到微信的各類公眾號當中,大多數新聞題材都屬于回顧型。比如,微信公眾號當中常見的可滑動型的網頁鏈接。
面對各種新聞熱點事件過程中,借助于挖掘相關的事件熱點數據,采取可視化技術,利用數據圖表完成故事講解。首先,可以通過實時數據開展可視化的呈現。比如,在《爆炸后的天津上空》這篇數據圖解新聞報道當中,就將天津市濱海區發生的爆炸事故中的各個檢測點當中的數據信息直接、實時地呈現出來,其中也包括爆炸之后的實際空氣質量。其次,能夠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并呈現出來。比如,在《轉基因大豆油占領中國廚房》這篇數據圖解報道當中,則呈現出了與上述新聞完全不同的方式,借助于文字與圖表相結合的方法,讓受眾們能夠更加直觀且詳細地了解新聞當中的具體內容與數據變化波動情況。新聞當中所有的數據信息都是通過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能夠用真實數據更加真實地講解熱點時事新聞。
在某媒體當中的《數據指數/天津爆炸網友最關注話題》以及《全民看閱兵,媒體指數有你一份力》這兩篇新聞報道中,將熱點事件背后所展現出來的讀者咨詢關鍵詞以及文章檢索關鍵詞進行了大數據統計,而后通過可視化的圖表展現出來,將具體事件劃分成不同階段,同時針對不同讀者對于媒體的不同關注點,從而更有利于媒體日后工作的開展,也能夠更加直觀地為受眾們反映新聞事件的整體走向以及當前社會輿論關注點的不同變化情況。總的來看,數據可視化的應用,能夠讓新聞事件變得更加真實、更具有實效性,關注度指數數據可以為新聞事件的傳播與呈現提供更強勁的幫助。
行業數據合作及時同具備企業數據、用戶行為數據以及行業數據的各種組織進行深度的合作與綁定,進行更加完整的數據分析、挖掘以及新聞創作等具體工作,同時借助于數據可視化技術,對數據產品進行完整的呈現。比如,某媒體當中的《春運火車站與高速最擁擠》和《城市睡眠八小時》這兩篇文章,都屬于十分典型的行為數據合作可視化報道,合作方分別為華米科技與高德地圖,一同合作推出的兩篇文章鏗鏘有力。其中,有關春運期間的人口遷徙數據“指南”,就是通過高德地圖當中的用戶定位情況變化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全面的大數據分析,從而得出最終結論,而城市睡眠“地圖”,則是利用小米手段當中的用戶睡眠時間監測數據進行全面的大數據分析。因此,這兩篇新聞報道,都屬于數據可視化當中典型的行業數據合作特征。
某個時政新聞事件背后一般都有比較復雜且雜亂的個體關系,而僅僅借助于文字表述方式則往往無法更加直接且簡單地對事件當中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反映,這也就需要結構化、具體化一部分復雜內容。比如,在《郭伯雄關系圖譜》這篇數據圖解新聞報道當中,就是以郭伯雄為基礎,針對該事件背后的相關任務關系,完成了結構化改變,讓讀者們可以更加直觀且深入地了解該事件當中的個體故事以及核心人物,與文字性大段描述對比來看,可視化結構將會有更加直觀明了的結構顯示。總的來看,這種對復雜數據進行結構化改變的方式,在數據可視化應用過程中,能夠讓時政新聞具有更加簡單易懂的表現形式,從而優化時政新聞的表達力度與表達形式。
在報道類似于社會熱點這一類事件過程中,以往的新聞報道方式大多會借助于簡單的調查個體的方式反映熱點,比如,街邊采訪以及專家訪談等具體手段,而無界數據新聞則借助于問卷調查形式來抓取分析相關的數據信息,同時根據個體調查與訪問對熱點進行客觀分析。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數據“全面二孩”后,想生就生了?》。其利用問卷調查獲取熱點背后數據的方式,并針對熱點對象與專家開展個體訪談,其中也貫穿著部分權威機構當中的專業數據信息反饋,能夠讓讀者們更加直觀且詳細地了解熱點時事背后的社會輿論走向以及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意見與看法,可以讓時政新聞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社會作用[1]。
近年來,伴著政府公開等相關制度的不斷推進與完善,政府決策、統計報表以及政府工作報告等相關數據信息都會公示到管網當中,而媒體則能夠及時且快速地獲取到一手信息。這也將更有利于可視化處理各種復雜的時政新聞。除此之外,數字媒體、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的完善與發展,也讓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處理以及數據呈現等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加明確,從而有效夯實了數據信息出現與發展的技術基礎。從受眾角度來看,因為受眾往往具有較大的認知能力與知識結構等差異,而時政新聞又往往有著專業性較強的內容,這也就導致部分受眾存在“不想看”或者“看不懂”的問題,而通過數據可視化的實現,則能夠有效發揮出時政新聞的關鍵性作用。
以傳統媒體為例,信息圖表屬于最常見的紙媒表達方式。對于我國來說,最早針對數據新聞進行挖掘與設計的媒體寥寥無幾,于2012年,由我國佛山新聞媒體首次設置了數字閱讀這一新聞板塊,而后又設置了專業數據新聞板塊。在發展期間,南方都市報慢慢生成了與自身相仿的一個數據體系[2]。就電視媒體而言,數據新聞應用期間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新聞聯播》節目。于2012年8月份起,《新聞聯播》開始推送有關十八大的相關報道內容,該節目借助于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當中的數據變化情況,展示出了我國多個省市近年來的發展情況。而后,央視《新聞聯播》也相繼推出了各種影響較強的時政數據新聞。借助于形式更加豐富的表現,將本就枯燥、難懂且乏味的時政新聞通過更加簡單的方式為用戶呈現了出來。
數據可視化能夠將時政新聞信息通過長圖片的方式展現給受眾,并以此為基礎傳播,這樣十分方便受眾們的閱讀,具有更強的操作性。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絕不是所有時政新聞都適用于這種長圖片解說的傳播方式。從根本上來看,就是由于長圖片解說屬于一種典型的線性報道邏輯,大部分編排方式都是基于時間發展順序以及事件發展順序,這也就會導致固定框架的形成,而讓許多需要更深入地對時政新聞相關內容進行挖掘,且嚴重限制其發展。在我國“兩會”期間,在人民網設計的圖解新聞里,發布了與政府工作報告相關的新聞以及與兩會政策相關的新聞達20篇,而其中表現采取長圖片方式的就有17篇。這使受眾產生了一定的視覺審美疲勞,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體吸引力[3]。
在我們觀看時政新聞期間,不難發現部分時政新聞的包裝與形式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更加深入地分析與研究,不難發現其中的信息量相對較少。比如,H5頁面這種在時政新聞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具有極強的交互性,頁面切換一般需要觀看者獨立操作才可以完成,也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互動體驗與視覺享受。但是在傳播過程中經常會受到信號強弱以及網絡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信息傳播效率嚴重。同時,頁面數量也嚴重限制著這一類時政新聞的發展與傳播,導致其中的新聞信息內容相對較少。這些問題的存在,究其根本就是由于時政新聞沒有認識到包裝、形式與內容是同等重要的,只注重包裝與形式的發展變化,而導致時政新聞內容嚴重匱乏。
目前,主流媒體針對時政新聞進行制作與設計期間,經常會出現直接搜索并引用的問題,而其中絕大部分數據信息則已經得到了該搜索網站編輯的事先整理與排版,因此,編輯不再需要進行更加細致化的梳理與篩選。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節省大部分工作時間,減輕編輯的工作壓力,但同時也有可能導致新聞報道其他的內容受到直接或間接的限制。在已有的數據信息當中,記者們往往難以對新聞和數據內部蘊含的更深層次故事進行挖掘,無法以更加敏銳的新聞眼光與獨特的角度來對新聞進行探索與播報。總的來說,一旦無法更加深入地挖掘原始數據,不能夠形成較為獨特的新聞線索與角度,就會導致時政新聞的傳播與發展嚴重受阻[4]。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主流媒體都應當充分意識到數據處理與新聞呈現這一類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引導或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手段,掙脫PS、Excel等簡單制作技術活工具的限制,主動學習更為先進、更具有開放性以及更加科學的技術與工具,比如,IBM技術、python軟件、數據共享平臺ManyEyes等,都屬于先進的技術與工具,能夠有效發揮新聞的多元化效果。在現階段的大數據技術環境當中,全新的技術與工具讓數據新聞有了越來越多的呈現方式,同時也為數據新聞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先進技術,多元化呈現新聞與數據。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數據新聞往往十分普遍,形式與包裝逐漸不再能夠成為時政新聞傳播的核心競爭因素。作品好與壞大多數以信息分量為主,以形式與包裝為輔,也就是著重內容,輔以外表,針對同樣的時政新聞內容,各個新聞媒體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定位,將工作的第一要義當成確保傳遞新聞的真實性,盡可能將最真實、最有效的時政新聞以其原有面貌展示給相關的受眾。而針對形式與包裝來說,則需要結合時政新聞的具體特征,做到因材而選,嚴禁出現華而不實的問題。只有充分結合優質內容與完美視覺,才可以從根本上使時政新聞成為新聞界當中的王者[5]。
事實上,數據新聞本身也屬于一種深度報道模式。新聞媒體當中的工作人員需要格外注重挖掘原始數據,需要在新聞報道之前開展細致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并確保工作的嚴謹性,從中篩選出更多具有豐富價值和重要意義的數據信息。保留價值豐富的信息,剔除各種多余且無用的信息。除此之外,還應當科學地利用數據驅動這一功能,針對數據信息背后存在的故事以及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挖掘,從而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具有價值與深度。總的來說,時政新聞具有極強的學術性、專業性與政治性,因此,選題創新必須要以數據創新為基礎,做好更有深度的報道[6]。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時政新聞由于自身的獨特特點,使許多受眾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正確的認知,因此,嚴重阻礙了時政新聞的發展。而數據可視化的合理運用,則能夠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時政新聞,進而有效應對種種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