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林夢嬌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闡釋一流學科競賽和素質教育的界定、發展概要等問題讓人們更了解兩者的關系;一流學科競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各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培養一流專業、創新人才奠定基礎,在幫助學生立德樹人、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豐富專業實踐等方面學科競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新時代促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因此一流學科競賽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方法是必然的。
一流學科就是指此學科擁有較高的科研水平,能夠發表眾多一流的學術成果,對于國家的創新、綜合國力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1],比如北京大學的統計學;東北大學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一流學科競賽就是指一些超越書本知識以外,以鍛煉人的智力水平、促進全面發展的競賽形式。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學科競賽也向著高水平前進,特別是1989年的“挑戰杯”競賽使得學科競賽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從最初我們熟知的一些數學競賽、化學競賽到現在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在宣傳模式、賽制規則、獎懲制度等方面不斷成熟完善。以中國知網顯示的數據為例,在總庫中以學科競賽為主題的搜索結果為6 439條,與學科競賽有關的學術期刊4 912次。這只是中國知網顯示的數據,在其他各大學術網站以及其他可以發表學術言論的平臺中有更多關于學科競賽的成果。
學科競賽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更多專業知識,而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以“人”為中心,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這剛好與競賽的意義相契合。
以全國大學生雙創大賽為例,此比賽分為校賽、省賽初賽、省賽決賽、全國總決賽四個階段。校賽就是以學校為組織單位,有意向參加比賽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成果。此比賽多為云計算大數據此類與時代前沿產業關聯的項目,選手以小組形式參加這就考驗團隊合作意識及合理分工的能力;省賽初賽由網絡評選的方式選出優勝團隊,省賽決賽則以現場答辯的形式擇優,考驗學生的現場應變能力、表達能力。最后一個階段是全國總決賽,在這里選手們將會在較量中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高校素質教育重視學生道德、個性、心理健康的發展,而競賽的整個過程也導致學生全方位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追求一致,因此,學科競賽與素質教育之間存在密切聯系。
一流學科競賽的培訓模式主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專業性的培訓;第二種是突擊培訓;第三種是由學生自發組織參加的競賽;第四種是學科交叉的競賽。不管是哪一種模式都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促進智育發展。
學科競賽被普遍認定為學生學習的優質課堂,書本的知識終究是書面形式的,而競賽以真實的形式增加學生的體驗感,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種形式有效鞏固學生的專業素養能力、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對于合作共贏、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都具有顯著的作用。各高校學生在學校的鼓勵下參加競賽活動,比如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的學生參加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需要具備機械基礎、創新設計能力、CAD技術繪圖能力,從設計構思、初稿到繪圖再到后期的不斷修改,整個過程都需要智力的支撐。雖然我國高校舉辦過很多一流學科競賽,但是學校應該建立更多多學科融合的活動,打破院校之間的阻礙,切實形成以學生能力培養、智育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各高校響應國家的要求,積極探索美育與學科建設相融合的方法,建立獨特的文化促進多層次的發展。
很多一流學科競賽在設計的過程中都明顯體現美育的功能。比如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作品展,此比賽的參賽規則就是將設計作品在指定日期內按照規則提交給主辦方,此活動面向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師生,收集作品有兩萬五千多件,重點是此活動將最終入選的優秀作品以線下展覽的形式展示給大家,本著以賽促展、以展促教的指導思想,推動我國藝術設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制的創新,為國內優秀的設計學科專業人才提供國際化、高規格的學習交流和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審美意識。除此之外,像一些建模比賽、設計比賽等都采取類似的線下展覽的形式,另外一些不能線下展覽的比賽成果也會選擇采取線上VR展覽的形式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極大地促進大家對美學的認知和審美意識的形成。
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一流學科競賽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徑,合適的學科競賽平臺、完善的競賽制度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團結意識和榮譽感[3],不僅在無形中達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提升學生的智商和情商。
任何一個比賽都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比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要求所有參賽作品要按照大會指定命題進行創作,作者對于作品具有完全、獨立、排他的著作權,承諾參賽作品為自己原創作品,作品中所涉及的圖片文字等素材不侵害他人現有的知識產權。這些制度發布的原因就是讓大家保證自己作品的原創性,教育大家不得抄襲他人的成果。學生在競賽的過程中,從老師的指導、同學之間的討論中對其思想觀念的形成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雖然學科競賽的德育功能并不是主要的側重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它也會體現出育人的效果,感悟出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也是很難得的[4]。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各機構表現出對高素質、高技能人員的渴求,特別是一些計算機、軟件工程行業,對于技術人員的要求極高,而大學注重課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往往忽視實踐能力的提升。高校為順應這一改變積極做出調整,比如建立校外基地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利用校外資源和企業力量為其提供充足的優勢,促進兩者共同發展。
我國很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有明確規定,大中小學要將勞動教育設為必修課。在一流學科競賽中包含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比賽,比如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邀請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等,這些比賽需要參賽者將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實踐以實際操作的形式參與比賽,極考驗動手能力。參賽者在比賽的過程中將會意識到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意識到勞動的不易;將引導學生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5]。
正確鮮明的價值導向對于青年的人生發展非常有幫助,它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民族的興亡發展,而且幫助個體以獨特的個性展示自身魅力。價值導向教育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一流學科競賽的形式來促進價值導向教育是高校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
很多教育界面臨的問題都是由價值導向不正確導致的,比如單純地追求科研學術成果導致科研造假現象層出不窮,使得科研脫離實際教學生活,只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像設計類的一些比賽,它的題目包括一些歌頌時代發展、表達愛國主義等,這些競賽題目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價值導向,為教育科研目標的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產生很大影響。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學習獲得成就,理解實踐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價值,通過遵循競賽的流程規則體驗整個過程的艱辛,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引領學生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近幾年舉行的一流學科競賽的情況分析,比賽涉及的學科都是交叉融合的,與各個課程都有密切的聯系,單靠一門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學術知識,像木桶效應一樣有短板的地方就會拖延比賽的正常進度。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是較權威的競賽活動,其參賽主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真實有效地為生活帶來便利,比如第八屆競賽的主題為“關注民生、美好家園”[6]。其選手參賽流程大致分為四步,首先要進行市場調研,分析市場上現有的產品種類、優缺點等;第二步是根據選題進行初步設計,包括產品的外形設計、結構設計等;第三步是分析和調試,即對產品本身的運動能力、承載能力進行測試;第四步是現場答辯,即在現場向評判者介紹自己的產品,考驗學生現場發揮和溝通交際能力。這一過程所涉及的課程遠遠超過了本專業學生所學內容,從參賽的各個方面增強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育界對于全人創新教育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各行各業都需要創新的人才為發展提供新鮮的血液。各高校紛紛舉行各類競賽活動,依托各類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勇于想象創造,為發展奠定基礎。
高校采取案例討論、學科競賽等模式提高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像一些設計類的比賽活動比如全國大學生藝術廣告大賽就要求選手具備充分的創新能力。比賽會有特定的主題選手在這些主題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進行創作,根據頭腦風暴確定要創作的方向,從確定的十個方向中否定五個,因為這五個方向大家都會想到的,按照這些創作會使作品缺乏創新性,最后從這五個確定的方向中推敲出最適合自己創作的一到兩個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選手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腦細胞,發揮自身的創新性,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在數以萬計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一流學科競賽賽制不斷完善,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受益頗多,以教促創、賽教聯合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全人創新教育的功能。
以一流學科競賽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途徑是切實有效的,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增強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賽育德、激發創新意識對素質教育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我國學科競賽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因此要學習借鑒成功的經驗,注重學生個性的表達、學習興趣的培養,促進教育人性化、民主化。未來教育將會以更多競賽的形式來考驗、鍛煉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其成為更符合時代、國家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