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媛
(南昌工學院,江西南昌 330108)
“課程思政”是多數高校深入實施的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建設模式,在為學生傳授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合式教學”是我國社會科技信息不斷發展衍生出來的新型教學方法,它有效改善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不足,將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有機結合,為“課程思政”順利開展提供了技術方面的扶持。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在不斷的實踐中優化教學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學習的各種需求,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傾向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混合式教學更加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的優勢,拓展學生知識視野[1]。通過信息平臺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在課堂中完成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與教學任務,在課后通過線上測試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測評學生學習成果。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網絡資源與線下教師教學進行有機地結合,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強調“探究式教育”的理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將本專業基礎知識與課程思政充分融合,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從而符合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質量人才,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無論是什么專業,都應將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將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充分發揮“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理念的積極作用,而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中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正是貫穿這一理念的主要途徑[2]。
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嚴重打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時代高等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方法,將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有機結合,通過體驗式教學和任務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促使學生專業能力與思政水平同時得到提升。
“課程思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三全育人”的總體目標是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高校對于學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政課堂中,而是要充分挖掘所有課程中的育人資源,將專業課程、基礎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相融合,徹底落實“課程思政”在不斷教學實踐中強化高校學生的德育素質[3]。
每個人都具有固定思維,若是習慣了某一行為或者某一方法將很難改變。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的思維逐漸趨于成熟的成年期,一旦在腦海中形成理念就會很難撼動。高校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習慣了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平時接觸互聯網等教學設備也有著教師的指導,當步入高校后混合式教學模式替換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代表著學生需要拋棄之前的學習方法,按照新的方法學習。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學生通過電腦自主學習,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惑時,由于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會感到盲目,找不到學習的方向[4]。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教學方法極有可能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降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質量。
高校教師大多是從事教育行業很多年的資深教師,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并且多年來持續利用這種方法為學生傳授知識。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高校教師需要拋棄自身的教學理念,利用新的教學模式重新積累教學經驗,并且要在長久的實踐教育中形成一套新的教學思路。這不僅需要高校教師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鉆研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在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前期無法發揮其特有的優勢,甚至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同時,部分教師對混合式教學沒有正確的認知,認為無非就是課堂教學+線上學習,線上學習的資源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并沒有結合線上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也沒有對學生線上學習做出科學的評價,導致線上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5]。
學校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成效,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高校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高校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沒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也沒有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推廣政策。如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卻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完不成線上的教學任務或者利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手段敷衍了事,混合式教學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6]。其次,高校對于教師沒有足夠的支持,多數教師都只是僅憑個人興趣投入到混合式教學實踐中,沒有從人力、物力和資金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實際的幫助。最后,高校教師在開發網絡課程資源時沒有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著同一門課程任課教師各自開發的問題,不僅無法提升課程質量,而且還浪費了大量課程資源。
在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首先要讓高校教師正確認識“課程思政”的作用,重視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與德育能力,確保高校專業課程能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揮著協同育人的教學價值[7]。高校可以組織教師學習相關重要會議的精神與文件等,鼓勵教師多關注社會熱點,積極參與到思政教師的教研活動中,深入分析管理類課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政元素,在為學生傳授相關的技能與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德育素養、思想道德、社會責任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現階段,多數高校都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所以學生在校期間與教師接觸的時間也相對較多,教師的言行舉止更能直接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因此,高校教師在為學生講授管理類課程內容時融入課程思政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師不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時以生搬硬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對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出現反感[8]。因此,在高校管理類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中,更應該注重以學生的興趣點為抓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深入分析管理課程的知識點,找出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而在教學全過程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在設計教學案例時,盡量選取當下時政、社會熱點事件,鼓勵學生對這些事件發表自身的看法,有利于教師借助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傳播黨和國家的相關理念,升華學生的思想品質,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例如,在學習《員工關系管理》這門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人事專員與員工,模擬員工出現違紀情形,再請其他小組互動討論解決員工違紀的正確做法,最后總結出恰當的處理方式。這樣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通過演示、互動、點評和總結等環節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添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而且處理問題的方法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法治、和諧等內容,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品德與行為。
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前期,高校教師應充分了解課程重點內容,然后將課程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劃分成不同的模塊,挖掘每一個模塊中的思政元素傳遞給學生。例如,模塊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對學生進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學內容各模塊中融入思政元素,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互聯網教學平臺的建設力度,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學習通等教學平臺定期發布一些社會熱點信息,激發學生文化共鳴,開展混合式翻轉互動教學模式,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鞏固的方式,增加課程的吸引力[9]。教師也要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豐富教學資源,如微課、PPT等數字化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高校在混合式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時,主要的方向與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尊重學生,還要做到理解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被關注與激勵,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整體質量和效率,那么就必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提高思程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首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水平,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與行為品質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其次,在管理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在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理念,讓教師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構建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最后,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出發點,確保學生之間差異性的發展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進而形成以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核心方向。
在高校管理類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全面了解與適應新時期的各項任務需求,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打造出全新的教育載體,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這一目標,讓全新的教育信念與思想滲透到專題教育、業務教育、育人實踐等工作中。科學合理地探索和落實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高職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體作用,如啟發式、參與式、探究式等,從而更加輕松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工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多種思政活動,提高教學課件的制作水平,通過教務部門、宣傳部門、團委部門和學生會等職能部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
總而言之,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任務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提高教師思政素養、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和開展模塊化教育的方式,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讓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內容貫穿思想政治內容,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身德育水平,成為有理想、有素質、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