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亭亭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復雜的網絡環境使得網絡空間安全受到威脅。網絡犯罪案件數量上升、國家及公民信息泄露,給新媒體時代下的互聯網空間治理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本文通過分析和研究互聯網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旨在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視域下,探索網絡空間治理的路徑。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商業秘密、國家機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都大幅增加,國內外都有信息泄露的事件發生。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基本上分為三種,第一個原因是網絡服務商為了換取利益和合作而倒賣用戶信息,泄露商業機密;其次是網絡中的黑客、非法網站、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病毒等手段盜用用戶信息,進而進行網絡詐騙、傳播違禁內容,例如Facebook泄露5000萬用戶信息、圓通10億快遞信息遭泄露;還有一種原因是,網民在使用互聯網時,有意無意地泄露了自己的相關信息,從而被別有用心的人進行加工、利用。網絡信息安全關系著國家、經濟、網民個人的利益,因此網絡空間的安全性也要加強,以應對復雜的網絡環境。
2020年1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網絡犯罪已成為危害我國國家政治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等的重要風險之一。”網絡安全的建設有利于保障民眾合法權益,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因此完善相關法律和網絡公約,打擊網絡犯罪和不法黑客,保障網民的正當權益,成為互聯網治理的重中之重。
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匿名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點,網絡信息呈現多層級爆炸式增長,難免泥沙俱下,大量無用、有害信息污染了網絡空間。短視頻、直播、H5、VR/AR等多樣化的新媒體呈現方式也為信息的監管增加了難度。作為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平臺,有的因為缺乏有效的信息監測機制,在面對低俗、庸俗、媚俗、有害信息、謠言流言等內容,不能做到及時屏蔽、刪除、辟謠。例如,百度APP因涉及傳播低俗庸俗信息、密集發布“標題黨”文章、內容審核不嚴等問題,造成了嚴重不良社會影響,于2020年4月8日被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約談。
除了信息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缺少把關人也是有害信息傳播的重要原因。有的媒體沒有擔負起傳播優質信息、抵制不良信息、把關有害信息的職能。個別媒體過于追求經濟利益,想要在第一時間搶占頭條,導致對信息內容審核放松,導致假新聞泛濫、娛樂信息過多,缺乏了對時事政治等硬新聞的關注。不僅如此,還存在如新聞尋租、媒介審判、侵犯公民隱私權等媒介倫理失范的行為。除此之外,不少自媒體采用標題黨、數據造假、拼接剪輯、夸大造謠等手段來吸引眼球,影響了網民的體驗。
隨著新媒體技術賦權,人們可以在網絡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公共輿論場域中的信息和內容交流更加頻繁。例如在微博這樣的交流平臺上,個體與個體之間基于興趣愛好、文化習俗、職業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圈群”,在相似的群體中強化了自身認同感、價值觀和思想。“圈群”與“圈群”之間又有一定的排外性,拒絕交流或排斥他人的觀點。伴隨著網絡暴力、網絡用語不文明等非理性的表達,當面對同一熱點事件或話題,輿論場上往往呈現出多極化撕裂局面,不利于傳播社會正能量。
新媒體的去中心性特點,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壟斷的格局,主流媒體在網絡輿論的引導中,若沒有抓住時機進行議程設置,很容易喪失新聞傳播的主動權,處于集體失語的狀態。網民們在無法獲取官方準確信息時,又傾向于相信謠言和流言,在還沒有確定消息是否準確可靠,網民的情緒遭到了無節制的煽動,導致情緒的傳播先于事實的傳播,擠占了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空間。網絡輿論陣地的建設關乎著社會的穩定和諧,我們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積極引導網絡輿論。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64.5%。網絡與每個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覆蓋了信息搜索、社會交往、網絡支付、網絡視頻等多維領域。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與之匹配的法律卻還不夠完善,造成了網絡犯罪頻發、網絡信息安全威脅等問題。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法規,但是對什么是有害信息的定義、內容信息管理的主體有哪些、如何進行責任追責、網絡治理有哪些領域都還停留在模糊的界限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強勁的執行力。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離不開互聯網空間治理,而我國關于互聯網治理的法律仍有較大完善的空間,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法律進行調整。例如,美國近十余年出臺了《網絡安全研究與發展法》《兒童互聯網保護法》《反垃圾郵件法》等法律,涉及網絡犯罪、侵權、隱私泄露等多項領域,形成了較完善的一套互聯網治理法律體系。因此互聯網的治理需要根據不同層次、領域來制定法律,加強相關法律可執行性、可操作性。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的管控和治理僅僅依靠法律和政府行政管控是不夠的,需要進行多方共同協作,這其中涉及到政府、網絡服務商、互聯網企業、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網民多元主體。而目前,我國各主體責任并不明確,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管理權限有交叉,不能及時處理網絡安全存在的相關問題;網絡服務提供商未建立健全的平臺內容篩選機制,對“三俗”內容、謠言的傳播缺乏快速響應;媒體沒有充分發揮好思想引領的作用,難以平衡新聞時效性和新聞真實性,缺乏對新聞內容的深度調查,沒有發揮好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及時疏導網民負面情緒,導致網絡輿論環境混亂;我國網民作為信息的擴散主體,年齡和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媒介素養低下,對真偽信息的辨別能力差,也加大了互聯網治理的難度。
政府的治理處于網絡安全的主導地位,應充分利用“雙微一端一抖一臺一網”等新媒體平臺,發揮好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打造官方政務媒體和縣級融媒體平臺,為政策法規提供權威發布場所,對社會上的重要議題進行話題設置,并針對網民的看法進行對話與回應,從而進行輿論的引導與治理。只有打造多主體合作、協同治理的局面,樹立互聯網內容監管意識,明確社會責任,才能創造更好的互聯網發展空間。
新一輪互聯網技術如5G、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互聯網安全治理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技術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讓網絡信息安全問題處在監控范圍內,能夠通過設置相關關鍵詞、對涉及黃賭毒暴力的詞匯進行屏蔽,也可以根據互聯網IP地址、人臉識別技術,搜尋不法分子的蹤跡;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黑客、網絡犯罪分子能夠隱藏得更深,犯罪手段更加高超,進一步提升了網絡治理的難度。不僅如此,隨著人工智能推薦算法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隱私泄露、信息繭房、用戶“殺熟”、內容同質化低俗化等問題。還有像AI換臉、語音合成等技術,可以通過深度偽造并合成的視頻音頻,進行網絡欺詐、假冒身份,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隱私權、肖像權等合法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利于保證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進行輿論引導,對互聯網空間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科技興國和人才強國,探索技術治理的中國模式。在保證社會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為技術創新提供適宜的發展環境,同時也要進行技術風險防范,發揮技術的優勢,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智能化。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在新聞學上的延伸,黨也要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針對網絡傳播技術引發的信息傳播新態勢、新問題,我們黨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化。因此,只有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實際行動踐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應對不斷出現的互聯網治理難題。那么,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互聯網治理。
1.提高網絡法治化建設水平
網絡法治化建設是互聯網治理的根本。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國家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我國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盡快推進互聯網立法的進程,分級分層次制定相關法規,構建完善的互聯網法律體系,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如此,還要強化網絡信息整治力度,落實各部門的執法責任,由政府牽頭,聯合網信部門和公安部門,依法管控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做到依法辦網、管網、上網,以應對不斷變化的互聯網環境。
馬克思認為“新聞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政府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時,也要推動相關新聞法律的完善,運用各種法律來規范新聞出版活動。對于濫用新聞傳播自由權利,如危害國家利益與安全、泄露國家機密、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危害公共道德的行為,要嚴厲打擊。
2.打造網絡問政與交流平臺
政府各部門可以通過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上開通官方賬號,或與媒體機構合作建立官方網站的方式,建立起政府與人民群眾的網絡問政與交流平臺。還可以通過在各縣區打造縣級融媒體平臺,為百姓提供身邊的信息,強化與基層群眾的聯系,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網絡問政效率,能夠及時反饋社會問題,調查民意。政府通過互聯網,將管理權力放在陽光下,也能夠進一步提高互聯網治理水平,提升各部門管理效率,維護好公眾利益,做好信息宣傳和推廣的工作。
1.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原則
互聯網的治理中離不開新聞媒體,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發揮作用,堅持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性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新聞事業的根本宗旨。一切新聞報道活動都要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媒體對維護國家的安定、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新聞媒體在宣傳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時,要堅持新聞傳播規律,積極宣傳正面典型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媒體要貼近群眾,就要多關注和報道基層民眾的生活,創作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精品文化作品。例如,人民日報于2021年6月30日,上線“這里存著100年的記憶”H5小程序,網友們紛紛曬出自己百年征程紀念照,共同參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表達了對黨和國家的美好祝愿。不僅如此,媒體工作者要做好信息的把關人,堅持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統一,既要宣揚社會正能量,也要敢于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不怕苦不怕累不畏權勢,探求真相,反映人民的心聲。
2.堅持正面宣傳、發揮媒體輿論導向功能
互聯網空間中的輿論環境日益復雜,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涌動,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民粹主義盛行,嚴重影響網絡輿論空間的穩定發展,新聞輿論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黨和人民利益。因此,要發揮好媒體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掌握輿論主導權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因此,媒體要堅持正面宣傳、發揮媒體輿論導向功能,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努力建設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陣地。
新聞媒體行業都要遵循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承擔凈化輿論的社會責任,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加強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首先,傳統媒體、自媒體都要做到追溯信息來源、傳播正面信息、抵制網絡中謠言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其次,媒體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對輿論信息進行全方位監控和管理,及時掌握輿論動向,參與到輿論的產生、轉化、衰退周期中,并利用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打造輿論陣地,讓民眾表達的訴求能夠得到回應,將輿論引導到正常的軌道上。
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考慮到我國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在學歷和文化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等情況,更應當重視網絡的宣傳教育,培養網民的責任意識,引導網民正確上網、文明上網、不傳謠、不信謠。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活動的方式,在寓教于樂中引導網民自覺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提高網民對不良信息的甄別能力。對網絡語言暴力、網絡人肉搜索的行為要及時規勸;對造謠而損害國家和人民安全利益的行為,處以行政處罰或拘留。通過宣傳教育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肅清網絡不正之風。
網絡意見領袖作為網民中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給網友們帶來有用的資訊、實用的干貨、分享不一樣生活的同時也應當承擔傳播正能量的責任。例如不要煽動粉絲進行網絡暴力、不要售賣“三無”產品、不要為了吸引眼球而進行網絡炒作等等。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不僅僅是政府、媒體、企業的事情,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維護經營,從而推動互聯網空間治理的進程。
互聯網空間治理對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又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中,產生的治理難題也在不斷地出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包容、開放、發展的體系,對互聯網信息安全治理、網絡輿情引導、網絡媒介素養提升具有指導意義、因此,我們應當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下,不斷解決互聯網空間治理中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