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黨刊記者個人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新聞工作者群體的形象,從而影響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興衰成敗。新時代,持續不斷加強記者思想建設刻不容緩。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在履職盡責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初心使命,明確努力方向,以飽滿的激情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它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只有把住了思想“總開關”,才能避免行動上的偏差;只有保持健康的“神經中樞”,才能抵御“病毒”的侵襲。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記者唯有始終牢記新聞輿論工作“48字方針”,理清思路,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才能更好地履職盡責,做一個黨和人民滿意的合格記者。
記者是社會活動家,與一般的專業技術工作不同,他的工作帶有很強的政治屬性。黨刊記者所寫的文章,不管是消息、通訊、特寫、調查研究、報告文學,還是其他新聞報道,往往反映著黨和人民的政治立場、思想傾向和觀點。因此,記者也是政治活動家。
增強政治自覺,提高政治能力。新時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偉大夢想的進程中,黨刊記者要把不斷增強政治自覺擺在首位,自覺遵守政治紀律,貫徹政治原則,落實政治決策,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服從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紀律,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推動工作,指導生活,使之成為真正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記者要充分發揮正確輿論導向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堅決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始終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強黨性錘煉,提高政治素養。黨性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堅定都離不開豐富的理論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理論積累可以為政治定力提供思想和心理的力量支撐。加強政治思想建設,要多讀、多思、多看、多悟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先學一步、學深一點,常學常新,常學常記,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同時,結合實際和工作,把工作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自己擺進去,做到知信行統一、學思用貫通。加強政治思想建設,黨刊記者要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記者的職責就是要承擔起充分發揮黨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旗幟鮮明、堅定不移地宣傳、貫徹、執行、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觀點、工作部署,同時自下而上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絕不能為有悖黨中央的錯誤思想言論提供任何傳播渠道。解放戰爭時期,劉少奇同志曾經在對華北記者團談話時指出:“黨依靠你們指導人民的一切活動,指導黨的、政府的、軍隊的工作;黨又依靠你們把人民的一切活動、情緒反映上來,幫助黨了解情況。”這番話即說明了記者的任務是十分光榮而又艱巨的,又深刻指出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堅定的黨性。新時代,黨刊記者要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當做工作中的行動指南,達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的效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團結、穩定、鼓勁,達到凝心聚力、成風化人的效果。要做到這些,不僅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改進文風、改進新聞報道,同時也要求記者本身要提高修養,加強品德思想建設,具有共產黨人崇高的道德品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充分估計困難,更要堅定信心,百折不撓,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個具有堅定立場的新時代黨刊記者,必定要具有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敢于堅持真理,尊重客觀事實,能說真話,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不做墻上的蘆葦隨風飄搖,不投機專營而謀取私利,同時,必定要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和正確的判斷能力,和一切違反黨性原則的現象作斗爭,向與黨中央相悖的言行亮劍,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
在傳承與創新中涵養品德。道德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的范疇中積淀的精神財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許它的外延需要發生變化,但孕育的民族精神是永遠不會變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創新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成為新時代現代化進程中記者品德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記者唯有帶頭不斷學習創新傳承優秀傳統美德,不斷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域和路徑,從而不斷提高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在加強學習和傳承優秀傳統美德中,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同時,要在傳承中創新。記者要堅定并倡導共產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一切崇高的道德信仰,始終堅守黨和人民立場,找準工作定位,為黨和人民“鼓與呼”,把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淋漓盡致地融入自己的作品,達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
在自律和他律中塑造品德。新聞工作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既是腦力勞動,又是體力勞動。在動筆寫作之前,必須先要認真采訪,做艱苦的調查研究。腦勤、腿勤、手勤、口勤、眼勤是做好一名記者的基本條件。因此,記者要培養艱苦奮斗、無私忘我的品德。中國杰出的新聞記者、新聞界的革命前輩范長江同志,曾經踏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足跡采訪了西北部地區,寫成了革命史詩般的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范長江新聞文集》等不朽之作,一直激勵著廣大新聞工作者和讀者不斷向前。記者的接觸面廣泛,上自領導干部,下自普通百姓,無論工農兵學商,還是“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可能成為你的采訪對象。記者要善于和各種人打交道,待人誠懇而又親切。對領導干部不吹捧不奉承,對普通人不傲慢不驕橫,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記者任何時候寫稿子都要心懷天下、心懷仁愛、心懷道義,在自律和他律中逐步涵養共產黨員的一切優良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一名稱職的黨刊記者。
黨的十八大準確概括了新形勢下我們黨執政面臨的四大危險中提到“能力不足的危險”。在自媒體、融媒體時代,記者更要在思想上緊繃“能力不足的危險”這根弦,著力提升工作能力。
在踐行“四力”中提升能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戰線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記者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腳力: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腳力是“四力”的基礎,是第一時間貼近現場細致入微了解素材捕捉的第一手資料、是讀者了解事件真相的重要環節。一個好記者首先要練就好的腳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多角度、多維度地采訪,絕不是坐在辦公室靠想象、靠搜集材料或會議資料“編”出來的。眼力:好作品是“找”出來的。好記者除了要有政治家的眼光,還要練就一雙專業的發現好作品的“新聞眼”,具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和判斷力,確定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深遠的時代意義,從而以高品質內容贏得讀者。腦力:把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內容加以認真思考,準確判斷時代價值,精準立意,正確引導輿論方向。讓每一篇作品既有溫度,又有高度、深度和廣度,確保作品既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和肯定,同時也經得住歷史的檢驗和考驗,達到網上網下沒有雜音,真正體現黨刊黨媒的責任擔當。筆力:練腳力、練眼力、練腦力,最終都要通過記者的筆力體現出來。筆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一點一滴的積累,筆力需要專業知識通俗化的詮釋、需要鮮活靈動的網格化表達、需要可視化的展現。曾任新華社社長、近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同志,曾經為了撰寫焦裕祿的光輝形象,無數次找到焦裕祿身邊的工作人員和他慰問過的農戶,聽他們介紹,又親自實地察看、走訪焦裕祿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最終寫成《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穆青從事新聞工作50多年,一直是踐行“四力”的楷模,他的每一篇報道幾乎都成為中國新聞界的范文、佳作。
在勤學苦練中提升能力。一名優秀的記者一定是勤奮學習、善于把所學知識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把思想性、指導性融入到自己所寫的作品中,這樣才能真正引導人民群眾了解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如果記者沒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知識,那就無從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務。只有學得好、識得透、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寫出富有思想內容,對讀者有啟發、有幫助、有教育的好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作為記者,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專家學者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要立足崗位學,聯系實際勤思考,練好基本功,提升能力和本領;要聯系實際學,把自己擺進去,看到能力上的短板,思想上的盲區,通過學習補短板、強弱項,舉一反三;要帶著問題學,把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疑惑作為學習的目標之一;要相互交流學,加強上下級、同行、同志之間的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總之,記者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稿時就能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縱橫捭闔,讓作品更加生動而富有思想內容。記者在勤學苦練中提升了能力和水平,把自己鍛造成一名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工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一個人只有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個方面都健康,才能說是完全健康。記者作為一名“雜家”,要加強精神思想建設,練就健康強大的心理。
在淡泊名利中建設好心態。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必須要見多識廣、知識豐富,更要切忌盲目攀比。在面對得失、名利、榮辱、苦樂等問題時,能夠靜下心來,反復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做符合制度和規矩嗎?違反黨章黨紀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沒有?違反行業道德準則沒有?思想上時刻繃緊一根弦,多看正面典型引領和反面典型告誡,在名利得失面前,始終保持凝心靜氣、淡定平和的心態。自覺做到過關斬將不忘形,“敗走麥城”不氣餒,自覺摒棄盲目攀比之風,去掉名利之累。“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時刻用“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去留無意”的理念來看待名利得失。
在履職盡責中建設好心態。從一定意義上說,記者身上的責任和擔子比普通人更重。作為黨和人民的宣傳員,比一般干部職工要具備更高的素質、能力和水平,要更能說、會說、會寫,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以負責任的態度和決心、實事求是對待作品和每一篇稿件,達到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效果。記者要始終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始,充分認識到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幸福不是因為物質豐厚和官職高而是自身感覺快樂和充實。當面對仕途前程的考驗,面對業績大小、目標考核名次的排位,面對組織的考察和群眾的監督時,記者要在思想上克服瞻前顧后、畏難怕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小進則滿、一得自矜等思想。在工作和任務面前,要有“丹心未泯創新愿,白發猶殘求是輝”創新意識,敢于向現實中的困難挑戰,敢于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在自己身上開刀。始終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深諳堅持就是勝利,挑戰就是機遇,達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思想境界,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做一名坦坦蕩蕩、求真務實、光明磊落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