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格爾,屈佳偉,馬達靈,高聚林,于曉芳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思政課要引導廣大學子學黨史知國情,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實現知、情、意、行有機統一。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1]。高校各類課程開展思政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2]。如何發揮課堂教學和教師在思政中的作用,如何發揮各個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對于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學合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作用[3]。在這方面,各類課程老師做了一些探索,張欣悅等[4]將“思政教育”融入農業高校工科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從思政素養能力和專業課程的思政融入點等兩方面進行了探討;李艷和等探索自然科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5],從自身能力提升、教學方法和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李強等在園林本科專業課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學》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6],挖掘專業課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劉艷萍在《植物學》課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熱愛專業、建立文化自信及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理想[7]。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目前國家面臨發展經濟和保護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8]。有機農業是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9]。農業生產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哲學思想的角度認識農業,開展農業實踐,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導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關鍵技術,實施農業發展。《有機農業概論》課程是農學相關專業的核心課,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將本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專業知識有機融合,與思政理念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使學生從哲學的角度了解有機農業的基本思想,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又實現了人文情懷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本文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有機農業概論”為例,探索“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改革,從而為社會主義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世紀以來,以能源、機械、化肥、灌溉、農藥等物質投入要素為總則的現代農業在取得突出的成績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如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化肥農藥殘留、土壤質量下降、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能源枯竭、食品安全等問題[10]。為了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我們農業工作者對生產模式和生產技術進行反思。有機農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選擇,一種能夠生產安全食品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保障食品安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
為將思政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擬在“有機農業概論”課堂教學中探索開展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終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的學習,即使學生掌握本門課程,具備系統地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有機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能力,又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科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新時代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崇尚科學、積極創新,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社會的有用人才,利用科學知識造福人類、服務社會。
培養時代新人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迫切要求。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相結合,選取傳播正能量,突出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題材,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課程教學大綱中,以專業知識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做好課程思政目標、內容、方法設計,深度廣泛挖掘專業知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和德育滲透、貫穿整個教學大綱中,將可以培養學生政治信仰、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社會責任、道德品質的題材與內容轉化為有效的德育載體,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創新,灌輸與滲透、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顯性與隱性相結合,通過隱性滲透、寓道德教育于課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滴水穿石的方式,保證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做人和做事,各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應結合以下內容進行教學大綱設計。
“有機農業概論”是農學相關專業的核心課,是一門集理論、實踐于一體的科學方法課。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并將這些知識與技術應用于分析和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相關實際問題,具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有機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能力。根據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其“思政資源”,制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培養學生嚴謹的學術風氣;②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③培養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素質;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⑤訓練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⑥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基于此,本課程思政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提升自身思政修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提高道德修養, 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學習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努力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學科和專業角度,深入發掘本課程的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的結合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等方面,不斷改革、實踐和探討。同時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信念,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和專業素養。
2.探索思政融入點
“有機農業概論”的主要內容包括有機農業概念、理論與實踐基礎、有機種植與養殖技術、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志與銷售、認證和質量控制等。在講授有機農業產生的背景時,潛移默化地介紹植物、動物、人,世界萬物皆平等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借此引導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世界觀。講解第二章有機農業基礎時,將“天人合一,物土不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秩序相和諧”等哲學思想融入教學內容中,借此引導學生在探尋世界的同時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在講授第四、五章內容時,介紹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兩面性及有機農業的技術時,有意識培養學生要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待世界,要學會接受世界萬物的“不完美”,在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有機產品標志要求和銷售內容,引導學生用誠信的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樹立誠信意識。結合有機產品認證和檢查內容,引入職業道德要素,有機農業生產者要遵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道德。
3.融合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將多種方式相結合,讓學生主動思考,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在講解有機農業種植技術實例時,鼓勵學生采取“自學、自查、自報”的形式,學生主宰課堂,將所了解的相互匯報,喚醒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能力;在講解有機農業產生背景時,引用《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內容及其影響力,并播放相關視頻,加深印象。課程中讓學生分組建立團隊,通過合作分別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覺維護集體榮譽的意識。
4.增添實踐教學
利用課前或課后時間,與同學們分享最新全球有關農業種植業的中英文文章,深度了解當前全球農業種植發展,以及長期高水肥投入等措施給農田及生態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結合農事操作和農業生產實習等,實地親身體驗農業種植實踐,參觀考察不同農業措施對環境和江河湖泊造成的影響,感受不良農事操作造成的土壤鹽堿化、土壤板結、荒漠化、富營養化等現象,切身體會發展有機農業的內涵及意義。
5.完善課程考核方案
在課程考核時,將學生的思想教育水平考核融合進專業課知識的考核。原來考核成績分布設置如下:課程總成績 = 期末考試(開卷)×50%+平時成績×50%。在此考核基礎上,將課程思政考核模塊×20%加進課程知識的考核,即“課程總成績= 期末考試(開卷)×40%+課程思政考核×20%+平時成績×40%。將課程思政考核融入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設計問答環節,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和社會現狀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作業中也會設置開放題目,能夠體現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課堂表現和作業綜合打分評價學生的課程思政水平。
6.教學效果評價
擬采取學生與老師互評的方式,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思政、專業知識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開展教學效果評價。老師對學生課堂參與度、思想政治覺悟提高度、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課堂參與度等方面進行登記評價,評價成績算入課程考核中。學院及學校,可通過監控、聽課、隨機抽查學生等方式對思政建設課程進行總體把關和效果評價。
綜上所述,“有機農業概論”課程的課堂教學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