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
摘要:大學階段是塑造個人三觀的主要時期,也是培育家國情懷的關鍵時期。中國在新時代所展現出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以及取得的發展成效,都為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素材。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也被賦予了提升青年責任擔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培育合格時代新人的現實價值。文章就學校、家庭和個人層面的培育路徑展開研究,旨在凝聚成“三位一體”的育人合力。
關鍵詞:家國情懷 大學生 新時代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將個人、家庭和國家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力弘揚家國情懷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舉。
一、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現實價值
自十八大以來我國領導人多次談及“家國情懷”,并強調家國情懷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構成部分。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群體。因此,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從個人及國家角度都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
1.提升青年責任擔當的需要
步入新時代以來,黨帶領全體人民實現了“強起來”的歷史飛躍,消除絕對貧困、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這些都為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事件性”教育契機,以及在這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中國精神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也為其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性”教育素材。從社會學維度來看,學生往往在重大事件與國家、民族利益相聯系的節點,更能體會自己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通過這一次次洗禮家國情懷的培育有利于青年明確自己的身份以及肩上所負擔的使命,使得他們做到心中有祖國,眼里有同胞。
2.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產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基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華夏子孫產生民族認同的情感基礎,是全國上下同心協力促發展的必要精神支柱。家國情懷歷經了千年的變化,固然具體內容等有所變化,但是其精神實質如保家衛國、家國同運等卻一直被傳承。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厚植青年大學生家國情懷,不僅有助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更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命運共同體意識。青年興則國家興,通過青年群體家國情懷的培育,最終實現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目標。
3.培育合格時代新人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大學生是時代新人的培育主體,家國情懷是時代新人的必備素質。時代新人是民族復興的實踐主體,是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國夢的實現,也更需要這樣走在時代前列,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青年大學生,用他們的擔當作為去感召更多的人。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是塑造時代新人的需要,時代新人與家國情懷的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的需要。
二、新時代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路徑
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個人層面形成“三位一體”的育人合力。只有學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家庭配合家與國情感的嫁接,個人注重身體力行,才能更好地實現家國情懷教育。
1.學校層面:注重大學生家國情懷學校培育,找準思政教育的著力點
高校是開展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主場域,而大學生則是影響其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學校應結合現實背景,堅持以大學生為根本著力點,把握其新時期的心理特征,統籌有形課堂和無形課堂,從而培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立足有形課堂教學
有形課堂不僅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堂教學,線上教學、其他學科的課堂也屬于其中。第一,思政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任何思政教育都會受到所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政課程,在以學生為本的同時,引入當下社會大環境的元素,反映社會動態,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偉大的民族精神。第二,充分利用多種網絡形式的便捷優勢,開展家國情懷主題的線上講座、微黨課、微團課等,以新時代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其他科目的課堂也要融合家國情懷元素,結合教育對象特點和身心發展需要,從而提升大學生對于家國情懷的認同感。
(2)結合無形課堂輔助
無形課堂仍然秉承立足學生的原則,但有別于有形課堂的是無具體教學形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包括教育者、教育情境等方面。第一,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 1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這就要求教育者從自身做起,感化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而創設的具體情境。[ 2 ]家國情懷的教育情境,則是旨在為實現家國情懷教育而創設的情境,如校園文化墻建設等。通過教育情境與家國情懷教育目的的高度耦合,從而對教學對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家庭層面: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家庭教化,找到家與國的連接點
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家庭應該結合時代背景,在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家庭教化的同時,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家與國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傳統,找到大學生家與國情感轉換的連接點,從而促進其家國情懷的培育。
(1)注重家庭教化培養
第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論述了一個的重要觀點:家庭本身是國家的縮影,[ 3 ]不僅揭示了家庭的本質,還表明了家與國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家庭是教育的單位,應該重視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能由于大學階段是學生部分脫離家庭教育開始相對獨立生活的開端等原因而忽視了這種聯系。第二,家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家風的傳承是一個家庭成員道德品格、行為規范的內在約束和自我調整”。[ 4 ]充分利用家風文化在大學生心中形成的認同基礎,將弘揚優秀家風文化中蘊含著經世擔當的愛國價值觀作為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有力的切入口。
(2)著力家國情感轉化
家庭是個體與國家之間的“橋梁”。第一,在中華民族的社會發展中,家與國始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家國情懷理念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新時代的國家發展中也同樣不可或缺。綜合歷史的發展過程、現實的需求及大學生獨特性等視角,促進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情感轉化。第二,我國歷來重視注重愛家與愛國的統一。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包含無數小家的大家。家國情懷理論,也正是來源于中國優秀傳統中“修齊治平”的文化積淀,不僅彰顯了從自身到家庭再到國家的視野,還為家國情懷的培育提供了現實依據。對家的關愛之情正是愛國之情培育的前提,家庭家國情懷教育就應立足實際,積極引導大學生看到家與國的連接點,助力其情感轉化。
3.個人層面:促進大學生家國情懷入腦入心,找到知行合一的切入點
大學生本人是家國情懷教育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新時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復雜,部分大學生受西方國家不實言論以及不良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不能對家國情懷形成正確認識。因此,要從受教育即大學生主體出發,提升其對家國情懷的重視,并且落實于行動之中。
(1)促進家國觀念深入
有些西方國家依托媒體形式,宣傳不利于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言論,甚至用他們的理論質疑中國人民在新時代發展中所做出的愛國行為,企圖否定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合理性,從而宣揚西方價值理論的普世性。如果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只是停留于地理意義上的愛國,或是自身家國觀念不夠穩固,輕易受到西方價值文化的影響,那就不是真正具有家國情懷的青年。大學生們要理性看待互聯網上的言論,用正確的觀念和方式應對外來沖擊,從而做到家國情懷不光是嘴上功夫,是真正的入腦入心。
(2)落實愛家愛國行動
以實踐為基本觀點的馬克思知行觀認為從觀念認同到行動落實還需要在知與行的辯證統一上下功夫,“行”是“知”的基礎。形成真正的家國觀念是落實愛家愛國實踐的基礎,愛家愛國的實踐是培育家國觀念的最終目的。行動才是家國情懷最有力的詮釋。在新時代,厚植家國情懷的實踐就是響應國家號召,盡自己所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從時代新人的身上汲取榜樣力量,積極學習,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的興衰榮辱,并最終落實到實踐中去,為實現中國夢積蓄力量。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體系建設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新時代小學立德樹人的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zssz ss006;FHB180544)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79:155.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4]方鴻志,劉廣遠.新時代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1):102-106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