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問題引入思政課是新時代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手段。教師從問題意識出發上思政課,既能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解決,其實質就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和把握。
關鍵詞:問題意識,思政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思政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必須堅持從問題意識出發上思政課,引導學生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思政課程主體內容,養成正確三觀。
一、高校思政教師問題意識的內涵
問題意識是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研究的基礎性概念,不同領域對問題意識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高校思政教師的問題意識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領域自覺保持一種懷疑的、積極發現問題的心理狀態。
本文認為,教師從問題意識出發上好思政課必須做到以下三個要求:一是教師善于將有價值的好問題和真問題引入課堂;二是教師直面學生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三是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二、從問題意識出發是新時代上好思政課的必要舉措
1.有利于激發教師教學熱情、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從問題意識出發上思政課對教師的授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將問題引入思政課要求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邏輯聯系有深刻把握,并掌握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此外,教師還必須了解學生,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進行教學活動。挑戰激發斗志,此舉既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又能使教師在備課授課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2.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能有效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無限的潛能。思政教師通過開放的、多視角的、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不斷提問,不斷擴大問題的范圍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細心思考,耐心引導。長此以往,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視域、深力度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
3.有利于形成“教”與“學”良性互動模式
問題是促進師生之間友好互動、共同進步的橋梁。教師從問題意識出發上思政課,將問題的預設、分析和解決作為貫徹教學活動的主線,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也有利于教師在與學生思維的碰撞中激發靈感,提升自我,從而形成“教師引導—師生探討—教師提升—上課高效—學業精進”的良性互動模式。
三、從問題意識出發上好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1.問題設置邏輯嚴密,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內容是上好思政課的基礎,問題有效性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師應選擇反映教材內容,貼近社會生活,吸引學生興趣,并具有研究價值的社會熱點問題和重點話題。其次,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邏輯體系,設置相應的問題體系,使問題與問題之間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用“問題鏈”的方式使問題逐漸深入,并力圖達到問題與內容的有機統一。此外,教師要逐步擴大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參與度。最后,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思考時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既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又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以“基礎課”為例,在“人生的青春之問”這堂課中,教師可以以“高山校長張桂梅與清華副教授劉瑜兩者截然不同的教育觀”為切入點,拋出第一個問題:“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在學生討論出相關見解時,拋出第二個問題:“你贊同哪種教育觀?理由是?”,當學生各抒己見時,接著拋出此堂課的關鍵問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使自己的青春發光發熱?”這樣的上課形式,不僅能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還能讓學生樹立認真的、樂觀的、進取的人生觀。
2.直面學生現實問題,解決學生思想困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新時代大學生的問題更加新穎和復雜。新課改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直面學生現實問題,解決學生思想困惑。首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真正的問題,通過調查問卷、提問等形式收集學生的現實問題和思想困惑。其次,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現實問題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提出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學生現實問題,并假設自己是學生,具備何種能力和方法解決問題。以“基礎”課為例,在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時,教師應通過詢問、問卷等形式收集學生關于2021年新出臺的《民法典》條文中有何不懂之處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哪些法律困惑,然后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探討和給予學生法律條文的支撐,真正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和思想的困惑。
3.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問題
切實解決學生問題是教師授課的現實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是部分教師在課堂中照本宣科地講授理論,這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聽課疲勞,也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相關理論的智慧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用理論分析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切實體會理論的真理性,并從中吸收營養,汲取智慧。同時,教師要做好相應的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組織學生探討將課堂得出的方法應用于現實中的有效性及不足之處,進而得出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將之再次應用于現實。如此循環往復,在不斷試驗中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實踐證明,教師從問題意識出發上思政課成功把傳統的“教師主體”轉變為“教師學生雙主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問題將傳統的思政課堂轉變為互動、互學、互惠的雙向實踐教學活動,是新時代教師最大限度發揮思政課堂作用的必要舉措。
本文系研究生階段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課的實踐探索 廣東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高校專項)2021GXJK379
參考文獻:
[1]張秀.將“問題”引入思政課堂——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6):47-50.
[2]鄭康,鄭月波,鄭展.問題意識導向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5):84-86.
[3]劉建軍,梁禎婕.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問題意識[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01):104-112.
[4]楚莉莉.構建學理化、實踐化、中國化、大眾化的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03):39-41.
[5]薛焱,朱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構探微——基于“問題式教學法”的分析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7):94-96.
[6]王鋼.以“八個相統一”統領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創新[J].文教資料,2021(05):85-87.
[7]黃俊.問題引領式教學法應用于高校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J].化工管理,2019(02):154-155.
[8]馮務中.以問題教學法提升思政課實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7-9.
(作者簡介:陶德瓊,汕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