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是我在初二年級的時候學習的一篇文章,課堂上,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一層又一層地討論文中豐富的排比句。記住了“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一句話,也記下了陜北后生生龍活虎的舞動畫面。
這篇文章沒有課后題,但是有豐富的“旁批”,這是一篇“自讀文章”,學習這類課文,我們總是要根據單元內講讀課文學習到的閱讀方法來自主閱讀,老師會提出一些問題,組織我們進行討論,最后由同學們總結。雖然學習已經過去大半年,但是翻開課本,我還是能清晰地想起課堂的學習場面。
我們反復朗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和同伴交流喜歡的理由,并且互相朗讀,就如何更好地讀出感情,一起想辦法。我當時選擇的語言是第7自然段:“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猶如滔滔江水般噴薄而出,流暢通達地表現了后生們擊鼓揚塵時豪放壯闊、火烈激昂的場景,突出黃土地農民們的舞姿有力,目光如炬。句式整齊,氣勢雄渾。我一口氣讀了很多遍,越讀越激動。覺得自己是寫不出這些形象的,但是我能想象到,感受到的激烈壯闊的場景。老師說,這就是“好一個安塞腰鼓”!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描寫和議論相結合,安塞腰鼓就好在如此強健有力!
學習中,我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讀到了更多的語句,從對腰鼓的喜愛,發展到對打腰鼓人的贊嘆,現在每每翻開這篇文章,都能感受到陜北高原上黃土地農民抖擻的精神,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老師讓我們在學習后翻看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歸納課本上的要求,并且對應課堂學習內容,總結課堂所學。我課本上的筆記是:1.表達方式——描寫和議論、抒情相結合,表現陜北后生打腰鼓的壯闊場面,表達對黃土高原人的贊嘆。2.語言——豐富的動詞、擬聲詞,多樣的句式,表現了打腰鼓的場景,抒發了作者喜愛之情。
學習《安塞腰鼓》,我最喜歡的還是朗讀它,一些字句成了我自己作文里的語言,我想這就是真的喜歡。
(指導老師:康靖)
王鈺杰是一名熱愛語文,善于學習的孩子,她語言積累豐富,感知力強,善于表達。這篇課文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文章,學習已經過去一個半學期了,孩子能如此清晰地保留課堂印象,暢談學習收獲,我很驚訝,也很欣慰學生能學有所獲。
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是:1.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 2.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3.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感悟字句背后的深情。在學習過后,設想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文章富有特色的語言,從對語言的理解中,自主探究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體悟作者情感。課堂活動是“請選擇你喜歡的語言,和同伴朗讀,并且探究如何能讀出感情”。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品析語言特色,互相交流,增進對語言的感受力,并且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再現體悟到的作者深情。學生從小組合作到班級交流,討論內容從字句理解,到品讀感悟,再到對多種表達方式的理解認識,最后對照教材提出的單元學習目標,自我總結學習方法,批注在課本中。
正是教師和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都以朗讀課文,體悟感受語言為核心,才能讓學生翻開課本就能有如此清晰的學習感受,也能將學習從過程體驗提升到方法提煉。《安塞腰鼓》是我非常喜歡的課文,每次教學我都會拋開問題,以朗讀的方式感受其美好,我也將這種原生態的語言文字接觸感受方式教給學生,希望我們都是閱讀者,在閱讀中共同感受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