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哲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手機的擁有者。而由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性和意志力薄弱等問題,青少年問題性手機使用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增長和備受關注的現象,其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對問題性手機使用進行概念介紹及成因的理論解釋,并就此問題提出應對方法,有助于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機。
關鍵詞:問題性手機使用;手機依賴;青少年;理論解釋;應對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4-0030-03
一、引言
“00后”或“千禧一代”的孩子們出生在一個數字時代,他們的交流、學習、工作和休閑方式都受數字的影響,所以他們也被稱為“數字土著”。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永久接入互聯網的手機上網越來越快捷方便,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通信、娛樂、教育等領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現象越來越普遍。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9.89億,其中學生占比最多,達21%。截至2019年底,中國1.75億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比例為93.1%,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3.9%[1]。
如此廣泛和普遍的使用手機也有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青少年用戶。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3年就指出了這個問題的規模和嚴重性。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手機的擁有者,而且他們使用手機的目的多種多樣,更重要的是,部分中小學生往往在沒有充分父母控制的情況下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因此,問題性手機使用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增長和備受關注的現象,了解其危害和應對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問題性手機使用”(PSU,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也被稱為手機成癮。但相關分析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成癮的全部癥狀不會發生,因此,使用“問題性手機使用”一詞比“手機成癮”更合理。
問題性手機使用一般表現為當用戶遠離手機或沒有收到手機通知時,他們會感到焦慮、抑郁和不安。其癥狀包括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機、在危險情況下或在禁止使用手機的情況下有意識地使用手機,對其他活動失去興趣。一項關于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流行率的系統綜述表明,兒童和年輕人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流行率為14.0%至31.2%。在中國年輕人中,問題性智能手機使用的流行率為27.6%至29.8%[2]。
二、青少年問題性手機使用的危害
(一)身體健 康
研究表明,花在手機屏幕上的時間與兒童和青少年的飲食,手、肩和頸部的肌肉骨骼疼痛和身體發育等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3]。在床上或睡前一小時使用手機的人會有入睡問題,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導致睡眠延遲和睡眠質量惡化,而睡眠問題將會帶來的其他負面影響,比如過度使用手機而導致睡眠不足的年輕人更容易感到不安、壓力和疲勞,這將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等問題。此外,長時間的手機使用同樣會帶來長時間的久坐行為,這將使中小學生的體重增加、過度肥胖,并使得自信心下降。
(二)心理健康
問題性手機使用反映了個體對于現實問題的逃避,因而它可以被視為一種非建設性的消極應對風格。根據應對風格理論,如果人們消極被動地處理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那么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會更差,心理健康水平也會更低。
問題性手機使用已經被證明與一系列心理問題有關,如高水平壓力、抑郁癥狀、焦慮障礙或抑郁癥等甚至是嚴重的精神問題[4]。雖然大多數研究并不是根據正式的診斷,而是根據自我報告的問卷得出的結果,但這值得我們引起重視。因為青少年更容易出現精神病理發展,而青少年時期形成的有害行為很可能影響今后的生活進程。
(三)社會交往
問題性手機使用會影響中小學生的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且研究發現成癮程度較高的學生的情況更為嚴重,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也會更低[5]。這是由于過度使用智能手機消耗了高成癮型中小學生大量的時間,以致用于社會交往的時間減少,較少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處理同學間關系以及師生間關系,進而影響了人際關系和學校認同。不良的人際關系是誘發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手機使用降低個體間面對面的社會互動的質量,且不利于個體主觀幸福感的提高。
三、青少年問題性手機使用的成因理論解釋
目前,一些理論框架已經被提出用于解釋過度的手機或網絡使用。
使用和滿足理論(UGT)是一個長期存在并被普遍傳播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有不同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媒體來滿足[6]。比如,孤獨的人可能會轉向社交媒體,試圖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如果這個孤獨的人易怒,他可能會表現為在社交媒體上攻擊其他用戶。這提醒我們,對于情緒多變且較難自控的青少年們,焦慮憤怒情緒可能會驅使他們使用或過度使用互聯網技術,如智能手機,以平息他們無處宣泄的負面情緒。
補償性網絡使用理論(CIUT)表明,人們遇到消極的生活狀況時,可能會通過過度使用智能手機來緩解負面情緒[7]。這其實是一種對于現實的逃避,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或遭遇的某些困境,例如親子關系、同伴關系以及學習困難等,都可能導致其對手機的依賴,從而增加問題性手機使用的可能性。
I-PACE理論模型架構(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ffect-Cognition-Execution Model)則從“個人-情感-認知-行為”四個維度進行解釋,側重于強調個體因素對問題性手機使用的影響。該模型的核心假設是,在與情感和認知過程的交互作用以及與環境變量或數字媒體的交互作用中,易感個體特征的影響有助于特定成癮行為的發展。具體而言,情緒智力、自尊、刺激尋求、妒忌、情緒控制、物質主義、氣質類型等均能顯著預測問題性手機使用。
研究表明,那些有情緒問題、存在人際關系問題、社交能力較差但又希望尋求友誼的年輕人更容易對智能手機上癮,人格因素影響著智能手機成癮。除此之外,缺乏自尊、害羞、缺乏行動能力都會導致一個人逃到看似安全的互聯網世界,并失去與他人的直接聯系,這可能又會導致進一步的社交退縮和抑郁。
四、問題性手機使用的應對方法
隨著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對心理發展的沖擊,使得他們的身心發展在這一階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產生成人感,他們渴望被認可被信任,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但其心理水平尚處于從童年幼稚階段到成熟的過渡期,所以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具有主觀片面性和矛盾性的特點,他們情感豐富、強烈,但欠成熟穩定,容易沖動失衡,情緒敏感、壓抑、暴躁等,極易生出逆反心理,而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他們可以沉溺在一個感到自由和舒適的虛擬世界里。
(一)家長以身作則
要想真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智能手機,正面的監督和引導必不可少。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沉溺于手機的原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安全感和充實感,這才是正確的引導方向。其次,家長也要做好表率,部分年輕父母也同樣是互聯網使用的一大群體。研究表明,父母的“低頭癥”行為能顯著預測孩子的問題性手機使用情況,父母的過度使用手機行為會加重孩子的孤獨感,會誘發青少年到虛擬世界尋求關愛[7-8]。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并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
(二)學校加強引導和監督
學校除了認真落實《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外,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學生在校園的生活,轉移學生對手機的注意力,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的美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例如,組織田徑比賽、球類比賽、詩畫比賽、文藝會演等活動。豐富的文體活動既可以釋放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可以滿足他們表現的欲望,讓他們獲得心理認同感。另外,學校應該大力建設圖書室、閱覽室,購置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書籍。有條件的學??梢猿浞掷眯@廣播,選取符合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進行報道,給學生提供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徑。
對于已有問題性手機使用情況的學生,必須聯合家庭共同教育。教師應該主動與家長聯系,例如到家家訪、電話家訪、建立家長微信群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動向,與家長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學生。對于放任或支持孩子玩手機的家長,向他們說清楚手機成癮的危害性,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矯正手機成癮。
參考文獻
[1]俞國良,王鵬程. 手機依賴影響心理健康:效應與應對[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8-05(005).
[2]來梟雄,黃順森,張彩,等.中小學生手機成癮與人際關系主觀幸福感和學校認同感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4):613-616.
[3]車國燕.談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原因及其改善對策[J].才智,2019(8):230-231.
[4]孟四清.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原因及輔導[J].天津教育,2017(6):38-39.
[5]Long J,Liu T Q,Liao Y H,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in a large random sample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J]. BMC Psychiatry,2016,16(1):408-420.
[6]Samantha S,Philippa R,Bethany W,et al. Prevalence of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age and associate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s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and GRADE of the evidence[J]. BMC psychiatry,2019,19(1):356-366.
[7]Elhai J D,Levine J C,Hall B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symptom severity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9,62(3):45-52.
[8]王婷.高中生手機使用行為問卷的編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11):20-22.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