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樊晶 劉蓉
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 四川 成都 610000
“十三五”期間,成都市在21個區(市)縣開展了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監測,共計監測點位1831個/年,監測工作在每年的9-10月開展。監測結果統計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47.4~66.6dB,按照《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中等級劃分[1],詳見表1。聲環境質量均為三級及以上水平,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比較穩定,見圖1。
表1 城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等級劃分 單位: dB(A)
圖1 “十三五”期間成都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情況
“十三五”期間,成都市僅在2018年開展了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監測, 21個區(市)縣夜間共監測1831個點位,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38.0~49.8dB。按照《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中等級劃分,詳見表2。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達到一級的區縣1個,占4.8%;二級的區縣9個,占42.9%;三級的11個,占52.3%。21個區(市)縣晝間區域聲環境等級分布比例見圖2。
圖2 2018年成都市21個區(市)縣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分布比例
表2 城市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等級劃分 單位: dB(A)
“十三五”期間,影響成都市中心城區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聲源類型主要為4種噪聲源(交通、工業、施工、生活),生活噪聲占主要聲源的77%~82%,是影響范圍最廣的聲源[3]。施工噪聲和工業噪聲的影響逐年減少,交通噪聲占比呈小幅度增長。中心城區區域環境噪聲聲源構成變化情況見圖3。
圖3 “十三五”成都市中心城區區域環境噪聲源構成變化情況
2018年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影響強度最大的聲源為交通,影響范圍最廣的聲源為生活。聲源分布情況詳見圖4。
圖4 2018年成都市夜間區域聲環境質量聲源分布情況
“十三五”期間,成都市晝間區域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基本保持在56dB左右,處于三級及以下水平。與“十二五”相比,2個郊區(市)縣區域聲環境等效聲級下降較明顯,彭州市與都江堰市分別下降2.3dB、0.6dB;其余區(市)縣均有不同幅度上升,其中青白江區、新都區上升較明顯,分別上升4.7dB、4.6dB,區域聲環境質量較穩定。“十三五”與“十二五”均值比較見圖5。
圖5 成都市“十三五”與“十二五”區域聲環境等效聲級比較
“十三五”期間,影響成都市中心城區區域聲環境質量聲源類型主要為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生活噪聲占主要聲源的77%~82%,是影響范圍最廣的聲源。交通噪聲占10%~16%,是影響強度最大的聲源。
生活噪聲來源于各類商業經營活動、文化娛樂場所、家庭樂器、電器使用等;車輛增長速度過快,重車進城對路面損壞、汽車鳴笛、車速、市政建設和交通規劃不合理是交通噪聲影響的主要原因。成都市剛出臺了新的噪聲功能區劃分方案,對城市的布局和建設提供了新的依據,希望有關部門也根據此區劃在噪聲源頭上加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