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黔南廣播電視臺,貴州 黔南 558000)
新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傳媒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電視新聞媒體逐漸落后,面臨著報道傳播范圍小、速度慢、受眾流失等發展困境。新媒體的出現造成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發展瓶頸的同時,也激發了傳媒產業內部競爭活力,為電視新聞媒體報道傳播力提升提供了發展機遇[1]。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媒體要不斷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延伸報道空間,加大報道傳播力度,發揮自身在新聞事實挖掘方面的優勢,勇于擔當歷史使命,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全媒體發展,為廣大信息接收者提供深度的新聞事實,充分展現電視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加強對新聞思想性建設,注入正確價值觀念,發揮新聞報道的教育價值。電視新聞通過獨特的報道方式、辯證理性的思維邏輯進行深入報道,完整全面地勾勒新聞面貌和人物關系,反映社會現實,預測發展前景,推動社會發展。本文從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提高電視新聞媒體的競爭力,增強電視新聞報道深度的優化策略進行研究,以期展現電視媒體獨特的魅力,推動電視新聞報道模式改革與創新。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媒體要保障其專業性,堅持權威性優勢,就要持續進行深度的新聞事實挖掘與報道,同時不斷突破電視媒體傳播受限的困境,融合新媒體優勢,尋找發展的機遇與突破口。因此,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提升其傳播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發展意義重大。
傳統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報道是唯一的媒體形式,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電視新聞報道逐漸被新媒體平臺取代,受眾向新媒體流失,電視新聞媒體在激烈的媒體行業競爭下,電視新聞報道為吸引觀眾,報道質量也難以保證,失去其原本的權威性優勢[2]。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要想提升自身媒體影響力仍然要從報道質量入手,重新形成其傳播優勢,通過深度報道規避新媒體下新聞報道同質化問題,以取得競爭優勢。電視新聞媒體只有立足自身傳統優勢,堅持深度報道,樹立電視新聞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才能在紛繁復雜、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的新媒體平臺中脫穎而出,重新構建電視媒體的傳播力。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報道形式較為單一,新媒體背景下,為電視新聞媒體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新媒體的可觀性和開放性都是其傳播力強的原因,電視新聞媒體首先要積極與新媒體融合,認清當前的發展環境,突破新聞報道單一的困境。我,電視新聞面對激烈的競爭,只有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從現實生活出發,關注受眾的實際需求,整合社會信息資源,選取接地氣的新聞報道形式,優化編輯方式,深度挖掘,將優質的新聞內容以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穩定的受眾群體,逐漸提升電視新聞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這也是電視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期重要的發展方向[3]。
電視新聞報道貴在真實可靠、有深度,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資源如何及時滿足受眾需求,實現新聞報道內容價值最大化,同時引導受眾思考,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深入思考。新媒體空間環境下,電視新聞報道應該不斷完善報道模式,增強觀眾觀看意愿,塑造新聞報道感染力。例如,主持人可以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將新聞實踐進行呈現,提升新聞電視的可觀性。可以通過現場的實時互動,讓觀眾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讓觀眾成為新聞報道的當事人,通過互動增加觀眾的參與感,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電視新聞報道還要堅持“以民為本”,以觀眾為主體,深度挖掘新聞素材,讓新聞內容符合觀眾需求,滿足觀眾需要[4]。
電視新聞在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過程中,由于難以擺脫傳統的電視報道的局限性,在建立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面臨諸多障礙,與新媒體融合缺少著力點,未實現新媒體多維度的新聞報道傳播力度。同時,電視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嚴謹性等優勢也在新媒體的沖擊性逐漸喪失,電視新聞報道趨向娛樂化,報道深度不足,同質化問題明顯,也因此喪失了其原有的專業性優勢。
首先,電視新聞媒體主要的報道形式為電視媒體,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化發展,而電視媒體仍然固守傳統的報道形式,發展僵化,難以滿足受眾需求。新媒體背景下觀眾更偏向于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報道形式,電視媒體受眾流失,其新聞傳播力度也受到限制[5]。其次,報道渠道是新聞傳播力度的關鍵影響因素,要想將優質的新聞內容傳播給大量觀眾,就要構建多元化的報道渠道,不斷挖掘新聞報道的創新形式,迎合觀眾喜好,展現電視新聞媒體的魅力,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斷創新報道形式,電視新聞也將贏得更具傳播力的報道環境。
優質的新聞素材是夯實新聞深度報道的基礎,一些地方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中缺乏對新聞鏈的探究,新聞要素選取不全面,進而限制深度的新聞報道。在報道對象的選擇上缺乏原則,報道過程中東拉西扯,沒有主題,或是為了制造懸念增設無關輕重的內容,引發觀眾反感。或是為了增強可讀性,將毫無邏輯的內容拼湊在一起,缺乏理性深入的分析,無法實現主題升華。電視新聞媒體對于新聞資源的挖掘視野狹隘,報道人員對于新聞要素的挖掘缺乏系統性,導致報道結果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因此,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工作中,需要找到新聞的核心要點,并根據特色內容挖掘出新聞的要素,從而提高新聞的深刻性[6]。
新環境下,媒介的融合已經逐漸成為電視媒體的未來走向,其通過網絡載體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傳輸速率。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必須在新媒體背景下勇于探索,創造出更多新穎、具有針對性的網絡評論,實現深度報道的效果,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創建,進行多元化創新,給予新聞工作者更多的工作路徑,也為新聞的深度報道創造環境。新媒體網絡環境下,媒體的競爭日益激烈,電視媒體更應該樹立起自身的權威性,并構建專業的深度報道體系,將新聞的真實性和深刻性作為競爭的資本。
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呈現方式更加精彩,電視新聞可以創新拍攝手法,提升新聞報道可視性,賦予深度報道更多彩的表達形式。電視新聞報道依靠拍攝畫面呈現,因此影像拍攝手法和素材攝影階段至關重要,拍攝人員可以靈活使用隱拍、搶拍、長鏡頭等拍攝手法,記錄新聞事件發展過程,迎合事件發展階段營造緊張或溫馨的氣氛,吸引觀眾關注新聞內容[7]。在拍攝過程中注重呈現事件的真實性,用攝影畫面營造事件的層次性,完整地呈現事件發展線索,吸引觀眾注意,實現深度報道。電視新聞報道要求畫面直觀、清晰,尤其是對于社會熱點事件和突發事件的報道,不可過多講究構圖和光影等因素,要求將畫面完整地記錄下來,畫面精準、清晰。
新媒體時代,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新聞媒體報道提供了技術支撐,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到豐富制作手段,綜合運用各種技術,利用視覺技術充實觀眾的新聞觀感。可以借助各種特效制作還原事件經過,幫助觀眾清晰把握事件真相,利用數據對比等大數據技術分析事件內在聯系,預測事件進展,突破傳統電視新聞節目錄制局限性,實現深度報道。利用3D 技術向觀眾呈現事件關鍵點,理清事件脈絡,加深對事件細節的了解,實現新聞印象深化、飽滿、真實[8]。
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亟須轉型,不斷融合新媒體優勢,調整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思維,堅決杜絕虛假信息報道,做好信息篩選,確保電視新聞的真實性,鞏固電視媒體的權威地位。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地疫情發展情況不一。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一些新媒體平臺為吸引廣大觀眾注意力,虛假報道疫情確診病例數,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恐慌。此時,電視新聞媒體及時深入基層調查,展開深度挖掘,對虛假信息予以舉報,還原事件真相。同時,與網信、公安、工信等部門加強協作,緊密配合,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因此,電視新聞媒體要想在新媒體時代嶄露頭角,一定要抓住深度報道的機遇,嘗試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新媒體運用報道技術、報道形式等為觀眾還原事件經過,深度報道新聞事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新聞的傳播速度是決定其傳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電視新聞要想增強傳播力,就要第一時間活動新聞信息,搶先播報新聞,抓住有利時機,搶先發布新聞也就意味著搶奪了觀眾資源。因此,電視新聞報道可以借助網絡直播為觀眾提供高清直播現場,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新聞報道,提升內容輸出質量,將其他地點正在發生的事件第一時間傳遞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滿足觀眾好奇心[9]。觀眾與主持人實時互動,實現觀眾對新聞報道的控制與推進,滿足觀眾多樣化的新聞觀看需求,不斷提升電視新聞報道影響力,擴大節目播出范圍。最后,以觀眾需求為導向豐富新聞事件報道形式,突破傳統的畫面和聲音報道組合,不斷優化新聞報道生產方式,為電視新聞報道插上騰飛的翅膀。
地方電視臺都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電視新聞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要認清發展的新環境,關注自身地方資源優勢,借助地方特色、重大項目建設等機會,與新媒體融合推廣新聞報道。利用地方資源形成產業優勢,同時積極與快手、抖音、西瓜視頻、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合作,建立自己的官方賬號,進行新聞報道。借助觀眾喜愛的新媒體平臺傳播電視新聞,豐富電視新聞的傳播形式,電視新聞與新媒體平臺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電視新聞傳播范圍最大化,實現深度報道。例如,丁真走紅后,為其家鄉理塘的農業、旅游業、教育事業帶來發展機遇,推動了當地經濟增長,帶動了鄉村振興,借助微博平臺進行當地新聞報道,觀眾通過微博與當地官方公眾號積極互動,實現友好的交流,有效提升觀眾的關注度,增強新聞深度報道的傳播力,為丁真、也為理塘帶來發展機遇。地方頻道可以學習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等節目,建立地方特色的深度報道欄目,尋找適當的題材和高素養的新聞采編人,探求摸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電視節目,提升欄目深度報道水平。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第一要義,但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少平臺主體為增加新聞曝光度,可能會虛構新聞事實,對觀眾造成誤導。此時,電視新聞報道應堅持行業準則,堅決杜絕不良行為,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提升新聞報道質量,引導觀眾辨明是非對錯,振奮人民群眾精神,實現新聞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增強報道傳播力度。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精心選擇事實,做好正面宣傳,注重宣傳方式,增加新聞的感染力,挖掘新聞事件的閃光點,在長期的實踐中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媒體公信力[10]。電視新聞工作者還要充實新聞業務知識,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恪守職業道德,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加強思想建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形成良好的個人素養,用深度的報道服務觀眾,提升新聞傳播力度。有深度的報道不僅對新聞時間的起因、發展、結果進行介紹,還要求對新聞時間做出一定的評價,展現對新聞報道內容的態度,進行輿論引導,幫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新聞,加強思想建設。新聞評論不能簡單地從好壞、善惡等角度分析,而是需要從多角度展現報道對象,確保評論的公正和客觀,弘揚社會正義、抵制歪風邪氣,這就對電視新聞主持人或記者的綜合素養提出較高的要求,深刻地分析并實踐,提升電視新聞媒體檔次。
新媒體沖擊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既是電視新聞媒體報道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其傳播效能的必經之路。電視新聞報道要深度挖掘新聞要素,利用好地方資源優勢,豐富完善新聞報道模式,擴展新聞報道渠道,借用新媒體技術,與新媒體平臺融合,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新聞報道,增強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傳播力,推動電視新聞媒體節目創新,提升自身競爭力,構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新路徑,推動電視新聞事業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