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國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01)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是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憑借著接收的便捷性、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優越的體驗感等優點,迅速代替傳統大眾媒體,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現如今,人們每天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比如說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網絡社交軟件,已經成為國民級應用程序。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普及式應用,使得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更為多元化和隨意化,網絡閱讀環境也改變了用戶新聞信息消費的習慣,這樣導致了電視媒體上的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受眾已經變化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愛好,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不斷下滑,其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要想使電視新聞重現昔日輝煌,必須多管齊下,從新聞策劃、到新聞采訪、再到新聞編輯和新聞傳播等環節,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賦予電視新聞更多的發展動力。電視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制播的重要一環,必須以創新意識為基礎,不斷提升編輯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優化技巧,這樣才能全面提升新聞作品的質量。
電視新聞與廣播新聞及報紙新聞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使用的是聲畫合一的傳播方式,不僅僅有文字的表述,還有圖像和聲音。電視新聞工作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專業的系統軟件如非線性編輯系統等對新聞素材進行再創作,對圖像、聲音和文字等信息符號進行篩選和優化組合,以期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從電視新聞這一生產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得出,電視新聞編輯的主要工作就是從業者對現有的新聞素材進行篩選、整合加工和優化的過程。現如今,一則重大的新聞事件,會成為多家媒體爭相追逐的焦點和對象,往往大部分媒體手頭擁有的新聞素材都是相似的,那么,這時候新聞的競爭就變成了新聞編輯之間的競爭。如何對相同的新聞素材進行創造性的再生產,找到更好的報道視角和表達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融入更多有用的信息,這考驗著新聞編輯團隊的素養和能力。
第一,編輯內容老套。現如今,網絡化閱讀環境中,大眾的興趣愛好越來越豐富化和多元化,他們分化成為一個個興趣各異的小眾群體,對于報道有著差異化的需求,比如說,有的人會關注體育新聞,有的人則更青睞娛樂資訊,有的人關注時政要聞,有的人則更青睞奇聞異事。興趣各不相同的網絡用戶,他們在使用新媒體接收信息時,相關媒體平臺會記錄其瀏覽痕跡,使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的記錄,分析出其信息需求,然后再量身定制他們感興趣的新聞進行個性化的內容推送。
但是這種方法對于電視這種大眾媒體來說卻并不適用,雖然說電視新聞節目在播出過程中,也會分析欄目特定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和信息需求,盡量用內容窄播化的方式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但是不管電視媒體如何努力,它所分析的特定受眾群體界限和范圍都是模糊的,無法做到精細化和精準化。這樣一來,與新媒體相比,為了滿足部分人群的需求,電視新聞播放的內容是較為老套和守舊的,完全無法做到如新媒體新聞報道能夠精準滿足少部分受眾群體的個性化和鮮明化信息需求,基于新聞事件的新聞報道多是陳述式,內容真實,但是卻簡單平淡,缺乏博人眼球的亮點和特點。
第二,電視新聞形式呆板。總體來看,電視新聞節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報道形式,約定俗成的規則和標準,雖然使得電視新聞報道采寫編輯更為規范化和效率化,但是卻也限制了其形式創新,使其變得刻板化和程式化。不拘一格的新媒體新聞,其傳播形式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凡是有利于表現新聞主題的表現形式,都可以在編輯中使用,進而增加網絡用戶黏性。因此,現階段電視新聞節目單一的播出形式已經與人們現階段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相背離。
第三,電視新聞模式同質化。這種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對同一事件的重復報道和報道題材選擇上的趨同。比如說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往往會把報道的重點放在一些鄰里糾紛、婆媳矛盾的“小民生”領域,雖然這樣的報道在短時間內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是卻讓一檔節目的品質下降了很多,給人以瑣碎和低俗之感。在同質化的模式下,電視新聞雖然可以勉強維持政策運轉,但是難言發展,收視率的降低和觀看人群的流失是必然結果。
電視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引導正確輿論導向,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重要職責。這種媒體職責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格外重要,現如今網絡新聞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的同時,質量卻難以保障,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其中有些新聞的導向不正確,價值觀扭曲,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會影響。錯綜復雜的輿論環境需要傳統媒體的“正本溯源”,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和紀律性非常強的工作,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必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動態,可以明辨是非,嚴守政治紅線,把好政治關和政策關,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絕不越雷池一步,這是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首先要具備的能力。
電視新聞編輯要實現對新聞素材的優化處理,必須具備正確認知新聞價值的能力,這就對編輯的專業新聞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謂的專業新聞素養是指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的正確認知和判斷,他們不僅能夠要知道新聞的具體含義,還要指導怎么策劃和報道新聞,能夠發現新聞事件中價值最大的一面,能夠準確地預測新聞的報道效果。
電視新聞編輯要基于自身判斷,利用專業的機器和軟件,對新聞素材進行再加工和再創作,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具備相關的技術技能。特別是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各種新的技術手段不斷被應用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這就是要求新聞編輯必須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編輯技能,這樣才能與時俱進,編輯出形式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的出彩新聞。
隨著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提升,他們對于新聞報道有了更高的標準,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不僅希望可以獲得更加實用的信息,而且希望能夠有賞心悅目之感,這就意味著一則好的新聞報道,不僅要新聞價值高,而且要飽含美學元素。作為電視新聞,其美學元素主要包括文字語言和畫面語言兩個方面。如果電視新聞編輯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將美學元素充分運用于電視新聞編輯中,使文字和畫面更具藝術性,這樣可以讓觀眾在看新聞的同時,還能獲得美的享受,這樣觀眾更加愿意去看,去關注。生活中處處都是藝術,處處都有美,新聞亦是如此,必須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電視新聞同樣也存在美,存在“美”的規律。在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習慣于快餐文化消費的受眾,是很難靜下來心去觀看一則形式枯燥、語言平淡的電視新聞,因此,一名優秀的電視新聞編輯,必須要具備審美能力,將枯燥的新聞做成能夠吸引觀眾眼球的新聞。比如說,電視民生新聞的改革,有不少新聞編輯就開始在語言上和敘事風格上采用說故事的方式,在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基礎上,將新聞情節曲折化,語言故事化,對新聞事件娓娓道來,讓人們在看新聞的同時,還有種聽故事的愉悅之感,能夠有效地吸引受眾關注。
現如今,電視新聞編輯的功能在不斷延展,不再只是坐在制作間內,利用電腦軟件剪輯新聞素材,寫寫新聞稿件就可以,他們的工作早已經從局部走向了全局。他們需要對一檔新聞節目的定位進行精準的分析,還需要根據欄目定位,設立一個明確的主題,據此對新聞稿件進行有意識的策劃,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比如說在實際操作中,編輯需要確定稿件的播出順序和排列組合,他們可以將一組有關聯性的稿件放在一起播出,形成傳播的疊加效應,也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新聞打亂后,放在一個小版塊中,讓習慣于碎片化信息消費的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看到形式更為多樣,內容更為豐富的新聞報道,時刻保持新鮮感。
電視新聞節目編輯對稿件進行優化組合時,必須要有創新意識,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編輯能力。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實踐,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節目編輯的創新思維主要表現如下:
一名好的電視新聞編輯,必須能綜合評價當日稿件,把一篇篇稿件中最精彩的內容提取出來,重點處理和突出處理。每天,匯總到新聞節目編輯手中的稿件是很多的,什么時間里播出什么樣的節目,先播什么,后播什么,哪一篇和哪一篇稿件可以放在一起播出,哪些稿件是能夠快速抓人眼球的,可以放在新聞導讀中重點提示,這些都需要新聞節目編輯做出精準的判斷,這就是最能展現編輯創新思維的時候。新聞節目編輯絕不能有“把時間填滿為算”的意識,不分輕重緩急的把稿件排完,而是要對稿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善于對它們進行組織和比較,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讓新聞的傳播效果更好。比如,一些有激烈畫面沖突和典型現場音響的新聞報道,就可以進行碎片化剪輯,放在節目導視中,配上精彩的新聞標題,重點播出,一下子就能勾起觀眾的觀看興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新媒體語境下,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要求更高,“快、新、活、深、多”就是他們的需求。他們希望一檔電視新聞節目在有限的播出時間里,新聞時效性更強,內容更新鮮,形式更活潑,而且還要有一些有深度、有厚度的報道,滿足他們探究新聞真相的深層次信息需求。編輯要在電視新聞節目時間和容量固定的情況下,全面滿足觀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就必須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考,不拘一格地布局各條新聞。比如,有的電視新聞節目編輯不自覺地就會有“頭條”限制,認為“太短的文章沒有分量”,放在欄目第一條的新聞就要“事件大,時間長”,但是實際上,一些時效性強的重大簡訊,如果電視新聞能夠快人一步搶先播放,往往可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還有一些電視新聞編輯認為宣傳工作就是應該“圍著領導轉”,沒有從受眾的角度對稿件進行再創作,導致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是冷冰冰的、毫無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的程式化報道,僅僅是填充了節目時間,傳而不達,在群眾心中掀不起一絲漣漪。如何根據觀眾需求進行創新?這就需要編輯在兼具宣傳性和可看性的前期下,從觀眾角度出發,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求快、求新、求活,在確保欄目信息量的同時,讓新聞題材新起來,報道方式活起來,文字生動起來,觀點新穎起來,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給觀眾更強的新聞“沖擊”。
就像化學中的分子通過不同的組合,就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生成不一樣的物質,電視新聞稿件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其表現力和宣傳效果也會截然不同。電視新聞稿件的配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二是配合。
所謂的組織,就是根據當期稿件之間的聯系,把稿件組合成統一的稿件群。現如今的電視節目一般都是將大版塊的時間段,切分成一個個小版塊,比如說一個小時的節目,切分成4 個15 分鐘的小版塊,每個小版塊前面都會配上提要式的導視,提示下一個時間段將要播出的新聞。那么小版塊內的稿件群應該如何搭配呢?有時候,編輯會根據稿件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將相同題材的稿件放在一起,組合成一組稿件,能夠給觀眾更強的視覺沖擊,給他們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這樣新聞的表現力和傳播力會更強。
所謂的配合,就是指根據稿件內容的實際需要,對新聞進行延展式的補充,比如說增加一些新聞背景簡介或類似新聞的播報,再比如說給一些重大新聞報道配發原創新聞評論,對其進行解讀和點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提升稿件質量和傳播效力。
除此之外,隨著網絡化閱讀習慣的養成,觀眾對于新聞耐受程度不斷下降,他們集中看新聞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新聞報道本身枯燥乏味,他們可能很快會喪失收看興趣,關掉電視或換臺。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在電視新聞節目的編輯上做到張弛有度的搭配,有需要觀眾集中注意力收看的硬新聞,也有能夠給觀眾帶來輕松愉悅收視體驗的軟新聞,而且隔一段時間就要拋出一個收視刺激點,及時拉回已經開始分散的觀眾注意力,讓他們有興趣繼續看下去,有效地提高收視率。
電視新聞編輯編輯能力提升和創新思維培養對于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電視媒體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廣大電視新聞編輯從業者必須看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動作為,不斷創新,全面提升編輯能力,讓電視新聞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始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