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華
(江蘇鳳凰報刊出版傳媒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9)
古往今來,文化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但是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元素在很長時間里處于失語或邊緣化的狀態,導致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認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中國文化反而不了解、不重視,國家文化意識日益淡薄,這對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極為不利。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滲透中國文化和價值觀迫在眉睫,英語教輔報刊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參與者,在宣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責無旁貸。筆者作為英語教輔報刊編輯,主要談一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教輔報刊的路徑。
早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此后,習總書記又在多場合再三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說:“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p>
要樹立文化自信,進而堅定文化自信,首要前提是我們需要廣泛深入地了解我們五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長期以來的失語現象顯然是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樹立的。因此,在教學會用到的教材和教輔材料中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符合堅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是:“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痹诙x高中英語課程性質時,《課標》也明確,高中英語課程應幫助學生“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為學生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p>
由于以往英語教學對中國文化元素重視度不夠,語言學習和中國實際情況聯系不夠,很多學生在經過多年英語學習之后,并不具備用英語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因此,在教材教輔中增加中國文化元素也是《課標》和學科素養培養的需要。
主題出版是指以特定主題為出版對象、出版內容和出版重點的出版活動。近年來,國家對主題出版活動越來越重視,主題出版的內涵也在不斷延伸,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作用、至今仍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因此,也是主題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以漢語形式呈現的中華優秀文化主題的出版物已經出現了深挖掘、細分化的特點,但是以英語形式呈現中華文化的出版物還相對缺乏,導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受限,大量優秀燦爛的中國文化沒能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所了解。這一方面是因為重視度不夠,另一方面也因為相關專業人才不足,很多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無法用英語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因此,在英語教輔報刊增加中國文化元素,不但符合主題出版的要求,更可以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英語作為英美國家的母語,天然蘊含著相應的英美文化。長期以來,為營造“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環境,英語教學多以反映英美國家文化的內容為教學材料,對中國文化元素鮮少涉及。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理解,使英語學習者無法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無法感受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難以形成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意識。這一點從大家都喜歡過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喜歡吃漢堡、意大利面等西方食品,卻冷落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等中國傳統節日,不愛吃中國傳統美食中可見一斑。
這樣的片面強調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這樣的教學也無法培養出《課標》要求的“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的學生。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學了多年的英語之后,依然無法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甚至連古代名人“孔子”的名字(Confucius )、他的著作《論語》(Analects)和傳統節日“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等都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
因此,這種缺少中華文化元素的英語教學局面迫切需要得到改變。
2017年,教育部全面修訂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將文化意識納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將中國文化明確寫進課程內容。各年級段、各個版本的英語教材于是陸續開始了全面的修訂工作。修訂后的教材中,中國文化元素的占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譯林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為例,必修第一冊第一個單元開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Study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thinking without study ends in puzzlement.)課文中的人物插圖由外國面孔換成了中國面孔,同時教材中也添加了有關李白和杜甫的內容。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話題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介紹的是中國的科學家屠呦呦和袁隆平。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話題是生命科學,在拓展閱讀中介紹了中國的針灸醫學;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話題是歷史文化遺跡,同樣在拓展閱讀中介紹了我國的絲綢之路。
由此可見,新教材已經根據課標的要求,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添加了中國文化的元素。但是教材的篇幅畢竟有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補充拓展,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但是中國文化和英語語言的不適應性讓很多教師這方面比較吃力,他們或者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尋找合適的補充材料,或者自己平時對中華文化沒有足夠的了解和積累。而這正是英語教輔報刊可以發力的地方,如果教輔報刊中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內容,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直接拿來用,學生在課后也可以自主閱讀。
英語教輔報刊通常都會有一些欄目關注社會熱點、新聞時事、新聞人物,它們所占篇幅有長有短,有的是專題報道、深度剖析,有的只是簡單報道或者短訊。以前,這類文章多關注、報道英美國家的人、事、物。我們以《空中英語教室》的某一期雜志為例,雜志第一篇文章是專題報道,討論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問題,文章標題是“Instagram VS Reality”,這里的Instagram 是一款國外的應用軟件;雜志同期還有一篇報道人物的文章,講述對象也是美國的一個少年科學家。這就是以往英語報刊典型的選題選材思路,偏重目標語言的國家文化。
新時代,編輯應該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國,關注發生中國的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優秀人物。比如,可以關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國內社交平臺,關注中國的“奮斗者”號、“天宮一號”“神舟十二號”,關注我們的脫貧攻堅事業以及在抗擊新冠疫情中那些美麗的“逆行者”,關注中國年輕人中出現的“漢服熱”和“國潮”,關注中國的鐘南山、袁隆平和張桂梅等。
這些是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元素,報刊通著這些報道,引導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期的青少年讀者關注這些,有助于讓他們產生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產生作為其中一員的自豪感。同時,通著閱讀這些報道中國實際的文章,讀者也能積累大量相關詞匯,為跨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好準備。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煙海,涵蓋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飲食、戲曲、園林建筑等諸多領域,報刊的版面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已經有很多專業人士、專業機構制作了許多非常優秀的介紹中國文化的產品。
譬如,中國的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和各種名著,我們看過中文版,卻幾乎沒看過它們的英譯。其實,這些典籍很多都被西方優秀的漢學家翻譯過,像《論語》《道德經》《莊子》、古典文學四大名著、唐宋詩詞,西方都有許多英譯本。關于《論語》的英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英譯本有近60 個。漢學家如理雅各(James Legge)、韋利(Arthur Waley)、龐德(Ezra Pound)等都翻譯過《論語》。中國學者林語堂也用英文撰寫過介紹大宋詞人蘇東坡的《東坡傳》(A Gay Genius);許淵沖老前輩也曾將大量古代詩詞譯為英語。
文字產品之外,還有一些非常優秀的音視頻產品,像央視和BBC 共同錄制的紀錄片《美麗中國》(Amazing China)介紹了“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有著千垛油菜花的興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新華社邀請英國主持人錄制的紀錄片《四季中國》(Seasons in China)介紹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及相關風俗習慣;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主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策劃的紀錄片《你好,中國》(Hello China)則廣泛介紹了中國的人文風俗、生活飲食等諸多方面的文化。
這些產品的制作者要不是使用自己的母語就是英語,不是水平極高的學者,就是享譽極高的機構,他們的語言表述優美、流暢、練達,我們不用擔心語言不地道的問題。英語報刊可以在相應的欄目中對它們進行介紹,或者節選部分呈現給讀者,引導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閱讀或觀看。英語學習者通過閱讀這些英譯的中國典籍文章,觀看這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視頻,不但能被激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還可以吸收關于中國文化的地道英文表達,如“三十而立”(At thirty,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白墻黛瓦”(white walls and black tiles)等,為文化的傳播做準備。
除了在有限的版面上做好文化引導之外,英語報刊還可以著眼于建立一些互動平臺,引導讀者關注中國文化。
比如,可以與學校聯動,組織一些諸如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周、中華典籍英譯閱讀、古詩詞英譯朗誦比賽之類的活動,在線下搭建一些教師和學生接觸以英語形式呈現的中國文化并嘗試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平臺,引導他們主動去尋找、了解中國文化。
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線上平臺,引導讀者關注中國文化。譬如,可以經常性地更新一些熱詞的英譯,如“外賣小哥”(delivery lad),“一線城市”(first-tier city)、“流量”(data、traffic、visits)、“躺平”(lie flat)等。熱詞可以反映社會發展的現狀,此前中國駐美大使就通過7 個網絡熱詞向美國社會介紹了中國的最新發展情況。也可以適時地做一些關于節氣的介紹,比如,“寒露”的時候可以用英語介紹這個節氣。
中國文化之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被邊緣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和英語語言有天然的不適應性,很多中國特有的文化概念和現象無法找到準確的英語表達。作為面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媒體,教輔報刊經常性地在公眾平臺分享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的翻譯,甚至邀請讀者一起參與翻譯,同樣可以引導他們多多關注中國文化,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欣賞和認同感,也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相關語言表達能力,為日后的文化傳播做準備。而且,這些熱詞都是讀者日常會用到的詞,和他們討論這些詞英語怎么說,會讓他們覺得學到的英語是生活中真的可以用到的,在引導他們關注中國實際、中國文化的同時,引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語言學習。我們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這種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當然同時也肩負著用這種語言將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的責任。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各國都非常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播交流。我國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目前所處的國際地位與自身的價值與魅力嚴重不符。如何使中華文化在英語語言文化環境中產生自適應性,讓中華文化跨越語言障礙,走向世界,是擺在所有文化推廣者面前的課題。英語教學為未來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儲備人才,因此,在英語教輔報刊中增加中華文化要素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