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超
(威海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威海 264299)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促使著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加快,逐漸代替傳統媒體。結合新舊媒體傳播效率以及采編流程可以發現,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和時效性更好。基于新媒體數字化和交互化的特點,融媒體環境下能夠進一步拓寬宣傳渠道,從而對交流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簡單來說,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媒體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媒體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變化,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媒體行業煥發生機,促進媒體行業更好的發展。
可將融媒體視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這是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其與傳統媒體的作用基本一致,負責傳播各種社會新聞和信息,需對各類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與整合,找到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形成新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新聞內容通常比較簡明扼要,然而,新聞的形成過程卻比較復雜。除了要明確新聞的素材之外,還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有效的整理與策劃,然后對新聞進行撰寫、加工、制作。在傳統媒體模式下,媒體從業人員需面臨龐大的工作量和復雜的工作流程。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從業人員能夠及時獲取相應的資源和信息,有效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同時,在融媒體模式下,新聞采編流程得到進一步優化,新聞系統的各個元素得到有效的融合,這樣就能進一步獲得信息的亮點,迅速形成新聞。
在融媒體時代,各個媒體均要認真思考新聞采編流程的再造。通過對不同形式的媒體進行融合,以媒體各自的信息源頭為基礎,構建更加全面的數據庫,并將多種形式的信息資源納入到數據庫之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對新聞資源進行分析和處理。進行新聞采編流程再造時,要重視受眾獲取新聞的門戶與窗口再造,使新聞的傳播與輸出渠道更加豐富。
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流程是以數據收集挖掘為主,以此為基礎對所有數據進行重新解讀與構造。傳統媒體行業更注重消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與現階段追求高效、快速且高質量的廣播發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而在融媒體時代,為滿足采編報道多樣化的需求,工作人員需要深度挖掘數據,并重構數據,才能促使新聞采編工作更具有活力[1]。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工作需要關注受眾的視聽體驗,在實際開展的工作中,相關的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了解廣播受眾關注和感興趣的點,依據分析和調查的結果了解視聽市場,繼而依據市場體現進行廣播相關內容及工作的調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與傳統采編工作相比,融媒體背景下的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更能準確地抓住受眾的需求,從而豐富受眾的視聽體驗,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新聞服務。
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工作得到創新,但新聞缺少時效性的問題越發顯著。時效性是新聞最本質的特點,如果工作人員無法滿足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要求,廣播受眾也會因此流向其他新聞傳播報道的渠道,致使廣播整體工作實效降低,不利于助推新聞廣播的更好發展。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在于新聞采編流程繁瑣,如傳統的新聞采編環節是由采到編,在這一階段需要多個部門進行審核,以此確保內容的真實有效,經過層層審核后才能向受眾傳播[2]。并且傳統新聞的播出有固定的時間,也會因時間的限制導致新聞缺少時效性,再加上廣播和電視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為確保信息的準確性,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后才能播出,這樣也限制受眾獲取信息的速度。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也逐漸暴露出更多缺點,如采編流程復雜、審核流程繁瑣。電視新聞播出是通過有線網絡傳播的,受眾能從多個途徑獲得信息。在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若不簡化采編流程、創新采編工作,就會導致新聞的機動性較弱。如現階段隨著網絡直播等技術的興起,部分新聞報道直接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而新聞廣播還需要編輯人員進行潤色處理后才能借助移動信息技術將其傳遞出去,因此,出現機動性較弱的現象。
廣播電視媒體的信息傳播屬于單向傳播,一般采用固定的時間和方式使受眾接收信息。單向傳播的限制無法了解受眾對事件的看法,導致新聞缺乏互動性和與受眾的雙向互動。雖然一些電視臺可以意識到這一缺陷,建立熱線平臺,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難以表達觀眾的想法。新媒體的對比下,傳統媒體的話題討論經常出現滯后情況
外部環境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技術改變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變新聞行業信息傳播的方式,促使信息傳播更方便快捷。與此同時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可見,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外化環境的最大變化是能為廣大群眾提供獲取信息的平臺,但也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3]。
內部環境變化: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終端設備獲取更多信息。廣播新聞傳播的主體也不再只是新聞工作者,而是廣大群眾。他們并未接受專業的新聞傳播培訓,受個人情感的影響,往往無法正確判斷新聞的真實性,更注重的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這也會導致新聞的真實性無法得到保障,同時也加大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傳統廣播新聞采編工作存在的問題較多,在融媒體背景下,采編工作人員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高專業水平。為此,相關部門應組建高素質、高素養的媒體記者隊伍,加強采編工作人員的專業度培訓,使其能夠意識到采編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接受新思想,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有效地融合。采編工作人員也應掌握信息技術技能,能熟練操作現代化設備,獨立完成采、寫、攝、錄等工作。在新聞報道期間,采編工作人員需要確保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和實效性,了解不同的新聞傳播途徑,如微博、微信,借助各項新興技術及平臺,新聞傳播才能突破區域限制,在短時間內覆蓋多個領域,從而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此外,與動畫演示的方式有效地結合,也能對傳統新聞形式進行創新,使受眾獲得不同的感受,從而促使融媒體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4]。
融媒體時代,傳統新聞采編工作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推動媒體行業的發展。采編工作人員在保證原有職業素養的基礎上,還應具備各類技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工作理念,有效利用新型采編方法和分析各類數據,從而滿足工作需求。同時,采編工作人員要有創新意識,了解受眾的興趣與愛好,確保新聞內容的實時性,并且對各類采編工作的流程進行簡化,擴大信息的傳播渠道,找尋受眾最關注的問題,進一步滿足他們的視聽需求,提高新聞采編工作水平。
借助新媒體信息技術的幫助,新聞的生成方式增多,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廣,接收信息的受眾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通過實踐技術平臺的有效集成,實現對新聞信息的有效整合,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使新聞市場更自由,這樣的方式既具備傳統媒體的業務素質,又能有效體現新媒體帶來的優勢。同時相關部門通過對新媒體信息傳播平臺的優化,如利用微博、微信作為媒體平臺,及時發布信息,以此提高新聞時效性。在公共平臺上,受眾能夠自由發表自身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輿論市場的自由[5]。但新媒體行業也應重視職業道德,確保信息的真實有效,避免輿論的錯誤引導而使受眾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只有注重道德理念,正確引導,才能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融媒體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工作人員通過運用它們,能夠實現采編流程再造工作,利用云計算技術及數據分析軟件,深度挖掘受眾的數據信息,獲得更準確的數據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新聞的制作質量,推動媒體行業的現代化發展。
紙媒要想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利用自身的權威性在新媒體平臺進行經營,重視新聞產出的質量,從而獲得大眾的信任認可。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紙媒與網絡頻道的聯系,實現有效對接,才能拓寬新聞的傳播途徑,確保信息傳播的時效性[6]。例如,《人民日報》是一家具有權威性的媒體,不僅擁有自身的紙媒,還有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及官方網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途徑的傳播,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多,以此確保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可見,紙媒要想在媒體行業中脫穎而出,要緊跟時代潮流,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經營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競爭力,注重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確保新聞傳播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權威性,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在傳統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已經形成一整套制度系統,用于節目生產、宣傳管理、薪資考核、用人激勵等,確保其更好地發展。隨著新聞采編流程的創新,廣播電視媒體應重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新媒體的采編要突出“新”“快”的特點,在管理體系設計方面,從單一媒體用稿逐漸轉變為多個媒體用稿,并強調新聞內容的創新性,提高采編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新聞信息的創新性。
技術平臺的應用,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流程的創新,加快了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中央廚房”(全媒體新聞平臺)的集成化能實現一次采訪、多次生成、多元發布的功能。目前,存在技術集成、管理機制無法落實等問題,信息內容生產方面依然是將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發布的內容照搬,進行簡單的編輯,只有在新聞采編流程構建中應用“中央廚房”的集成化,才能夠快速匯總信息內容,解決新媒體原創內容缺乏的難題。在新聞創新模式下,記者能夠利用“中央廚房”為“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提供更多信息,實現與各大門戶網站的實時對接??梢姡碌男畔鞑シ绞綉酶鼮楹唵?,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新聞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的目標。
廣播電視媒體利用“中央廚房”和新聞采編流程的構建,實現新聞立體化傳播,從而使新聞的傳播手段更加豐富。立體化傳播是全媒體直播最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搭建平臺,發揮廣播、電視、微信客戶端等渠道的優勢,將全媒體指揮調度平臺作為樞紐,打通廣播、電視、報紙和“兩微一端”的媒體壁壘,實現媒體的立體化傳播。全媒體直播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立體化的傳播能在短時間迅速凝聚傳播能量。視頻移動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能打破傳統直播帶來的短板,實現與用戶的實時互動。
在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增強用戶的及時性和互動性,這也是區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主要標志。新聞采編流程創新后,受眾可以在各個環節中參與互動,能夠增強他們與節目制作者之間的粘合度,有利于傳統媒體受眾向新媒體用戶的轉化。直播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在直播前,節目組設置官方微信賬號,發布與直播相關的信息,既能夠吸引受眾,也能為直播預熱,在公眾號下方還可以設置評論。節目負責人可以收集受眾的觀點與看法,進一步豐富直播環節。同時,在直播時設置多個線路直播窗口,確保受眾能夠看到完整的直播,積極參與彈幕評論。通過直播互動,采編工作者既能獲得受眾的關注,也能及時將信息傳播,確保信息的時效性。
媒體融合是現代新聞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媒體帶來更多挑戰。為此,媒體行業應用新理念,提升新媒體的專業要求,在保證新聞傳播真實性的同時拓寬信息傳播途徑,建立高素質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打造特色專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滿足廣大群眾的視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