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
(廣東省華僑職業技術學校,廣東廣州 510630)
近年來,中文影視素材在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口語教學中的運用,愈發受到教師的重視和學生的歡迎。如何在使用中文影視素材輔助口語課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筆者從教以來一直嘗試把中文影視素材和教學結合,從開始在《非誠勿擾》中選取引起熱議的話題進行討論,到后來截取影視片段使語言要素教學“可視化”,中文影視素材已經成為了筆者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筆者把影視劇《都挺好》作為《發展漢語·中級口語I》輔助素材整合教學的具體做法和粗淺體驗。
中文影視素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是有理可循的。從“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視聽說法、情景教學法等理論皆印證其可行性。有不少一線教師通過實踐提供了中文影視素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功范例。合適的中文影視素材能模擬、再現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語言交際環境,為學生學習語言要素和訓練語言技能提供豐富的語料。而且影視片段除了是教授語言要素的載體,更是傳播文化知識的手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語感、提高語言水平,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1]。那么,怎樣才是合適的中文影視素材呢?在梳理多位學者闡述的選材原則后,可歸納為幾個共同點:1.語言清晰規范;2.語言真實、貼近生活;3.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有針對性選擇;4.文化特征突出,易于引起討論。
從以上理論和實踐出發,筆者選擇了影視劇《都挺好》作為《發展漢語·中級口語Ⅰ》教學的輔助材料,進行優化教學的嘗試。
筆者教授的漢語班,學生年齡介于20歲~26歲,分別來自剛果金、剛果布、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泰國等八個國家。他們學過一兩年漢語,具備一定中文聽說能力,而且都是成年人,有較成熟的思維能力和價值觀。此外,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具有國際性的話題能讓跨文化思維碰撞出火花。然而,這些學生有著明顯的不足。一是對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缺乏了解,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二是學習動力不強,學習態度不夠積極;三是漢語水平不高,且缺乏挑戰自我的表達欲望。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熱度的中文影視素材,加強語言輸入的刺激,增強感性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才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前言明示:“《發展漢語·中級口語I》核心目標是全方位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口語表達能力,特別是基于日常對話和話語語段的口語綜合表達能力。”[2]筆者認為,“全方位”即要求學生既能準確表達,更需得體表達。學生需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編寫特色是注重課文內容的可交際性,體現口語風格,提供了豐富的口頭表達,比如“不見得”“說白了”,還有不少諸如“一言為定”“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等熟語。而這些表達的理解和運用都離不開語境。
同時,筆者在教學中也覺得教材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課后練習設置較單一,缺乏語境,機械性練習比例高。主要圍繞句法結構的運用和訓練,語段訓練缺乏交際性。二是教材的語用文化因素不突出。教材中很多語言知識表面上容易理解,可是深層的文化因素卻被忽視了,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第二課《入鄉隨俗》,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后也許能“隨俗”,卻不知為何要隨俗。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存在的不足,筆者圍繞教材內容選擇合適影視劇素材,提供相應真實語境,形象、直觀地再現教材中的語言要素,補充語用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從表達的需要出發,將課堂所學運用到日常交際中。
電視劇《都挺好》(以下簡稱《都》)講述了一個典型中國家庭的故事。掌握家中大權的蘇母離世后,懦弱自私的蘇父和三個子女的關系從沖突不斷到最終和解。觀眾從中看到了困擾中國家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愛面子、重男輕女、愚孝等。該劇自從2019年3月首播以來,口碑和收視率俱佳,在線上線下掀起了熱議。
語言方面,作為現代都市劇,《都》內容貼近日常生活,清晰、規范的語言,真實、得體的交際場景為教學提供了鮮活的語料,適合模仿、操練。
文化特征方面,《都》是一部充滿話題性的現實主義劇作。“蘇家”是中國現實社會的典型,不光是“重男輕女”“小家服從大家”的傳統觀念,還有“啃老”“老人贍養”等現實痛點,都是學生在了解、融入中國社會時的難點和障礙。選擇該劇作為教學輔助素材,可以幫助學生見微知著,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感性認識。
此外,《都》制作精良,情節引人入勝,演員演技精湛,細節考究,服飾時尚,容易吸引學生。韻味十足的蘇州評彈也為該劇平添了幾分地方人文風情的味道,為留學生提供了接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
筆者首先總結了教材中90個知識重難點,再從《都挺好》中提煉44個知識點。然后用軟件“快剪輯”截取70個片段,每個時長為半分鐘—三分鐘。
首先是切合教材內容演示視頻。教材輔助語言點學習和操練、話題討論等的素材基本來自《都》,學生對場景、劇情、人物性格特征以及語言風格比較熟悉,觀看、理解時可減少障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后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前半學期主要是碎片式觀看,輔助語言要素學習,后半學期在“碎片”中提煉場景,總結話題,環環相扣,保證教學連貫性,循序漸進。在“碎片”解構和整合中,學生不斷溫故知新、加深記憶。
1.語法教學:夠+A+的
在《中級口語I》中四次出現語言點“夠+A+的”,比如第十二課:
大衛:中國學生勤工儉學的肯定不少吧?
王麗:以前少,經濟主要靠父母。
大衛:中國父母夠辛苦的。
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將“夠+A+的”等同于“很+A非常+A真+A”。趙立江認為“夠+A+的”的重音一般在形容詞上,強調人的主觀意愿和判斷[3]。教師講解時如果沒解釋清楚其語義、語用,學生會回避新語言點,或者在運用中造成偏誤。筆者截取了相關視頻幫助學生體會使用“夠+A+的”語境,比如:
視頻1:父親跟隨女兒去上班。聽完秘書匯報一系列工作安排后,父親不由感慨“哎呀,這可真夠忙的”此處體現了父親的意外和心疼之情。
視頻2:父親第一次看到女兒寬敞的辦公室,問:“這是你一個人的?”女兒回答:“對呀,我領導啊。”從父親的表情和語氣,學生感受到他意外和高興的心情,在老師的啟發下為父親加了一句臺詞:“哇,這夠大的!”
2.熟語教學: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學習第四課時,有學生不理解課文中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就直接播放兩個片段:(1)父親提出賣老宅,換新房,大兒子不同意,說老宅是“念想”。 (2)老宅賣了,大兒子提出舊家電可搬到新家,是“念想”。這兩個場景父親的回應如出一轍:“念什么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學生一看就明白了,馬上自行設置情景,說出正確的句子。
3.詞匯和情景結合教學
學習第一課《第一天》的“設施”一詞時,補充了常用搭配生詞“配套”“基礎”;第三課《家鄉》中出現“優越”一詞,學生總是記不住這幾個詞。當學第九課《租房》,大家明顯對該話題更感興趣,因為他們大部分打算結業后留在廣州,將面臨找房子的問題。《都》中涉及看房的場景很豐富。筆者在劇中剪輯了大兒子兩次帶著父親在中介陪同下看房的片段,時長5分鐘。教學步驟是:(1)學生先自述租房要求和準備咨詢的問題;(2)播放兩遍,要求學生找出片段中該學期已學生詞,如“優越、設施……”;(3)播放第三遍,解釋生詞,如“完善、地標……”;(4)要求學生用生詞描述片段中兩套房子的特點;(5)學生再次自述租房要求;(6)角色扮演。從學生的角色扮演發現,大家理解了“租房”話題相關表達后,掌握比較牢固,對角色性格特點的揣摩也很到位。
4.語用教學:稱呼語
第二課《入鄉隨俗》講的是學生討論在中國應該怎么稱呼別人。有關“稱呼”語的研究指出:“影響漢語的‘稱呼’語的使用的社會因素很多,總的來說,它是受傳統的‘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封建社會的宗法血親關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會現象和為其服務的倫理道德的影響的結果。”[4]課文只是告訴學生對待不同的人怎么稱呼,而筆者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除了掌握課文中的稱呼語,還要了解其背后的社會和文化因素。為此筆者選取了總長3分鐘的六個視頻,包括與課文契合的稱呼語,做了適當補充,如老板娘、女士等。大家邊看邊討論角色使用該稱呼語的用意,例如去副職的稱呼,可以抬高對方;親屬語泛化,是為了拉近距離。接著讓學生對比其母語的稱呼語。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了解“中國非對等式之稱呼語的使用表現一種等級觀念,西方對等式稱呼則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并鼓勵學生嘗試用x姐、x叔稱呼宿舍管理員、保安人員。學生體會到改變稱呼語后人際關系的微妙變化,更樂意使用。
5.文化因素教學:“面子”話題
涉及“面子”話題的有第二課《入鄉隨俗》中的生詞“丟臉”,部分學生不理解字面意思和英文解釋。經解釋并補充和面子相關的視頻后,學生明白“丟臉”就是沒面子,還記住了劇中大哥蘇明哲的口頭禪“你讓我的面子往哪放。”學習第七課《請客》時,提問學生習慣請客還是“AA制”。學生馬上學以致用“當然請客,‘AA制’很丟臉”。大家表面上理解“面子”的意思,可對為什么要講面子?何時講面子卻不得其解。因此,又進行了四學時“面子”話題教學,剪輯了11個視頻(給長輩面子、擔心沒法供兒子讀名校會讓鄰居笑話等等)。每播完一個視頻都要求學生描述片段內容并重復含“面子”一詞的語句,根據回答板書重點詞句。然后大家對視頻進行歸類,討論什么時候需要講面子。當有的對角色的很多行為表示不理解時,再引導他們一起分析背后隱藏的深層文化因素。使學生明白劇中父母一代被面子捆綁,蘇家二代也受到此觀念的影響,其實只是表面的虛榮。若僅從處理人際關系而言,就是情面[5]。
采取問答、配音、小組討論、情景表演等多種方式定期進行小結、復習,讓學生交流學習感想,期末考試題目也均以檢查學生運用所學進行語段表達的學習效果為目的,重點考察與視頻語料相關的知識點。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發現了學習語料的豐富化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教材和《都》的整合幫助學習者在復習舊知、獲取新知的過程中,獲得可理解輸入,并轉化為有效輸出。學生普遍反映:“和過去相比,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影視素材里有生活中常用的句子,中文聽說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也增加了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了解。而且看懂視頻,還能用中文描述、議論,很有成就感”。然而,在整合影視素材和教材中,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1.影視劇播出的時間和教學進度幾乎同步,因而素材的剪輯比較匆忙,對契合教材的影視素材的選擇、歸納和分析還不夠系統、準確和適用。
2.沒及時記錄學生觀看影視片段后的反饋。同時,促進學生有效輸出的手段仍欠豐富。
3.劇中個別人物口音較重,語速太快,增加了聽力理解的難度。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有待探究:
1.選材方面,控制視頻難度,照顧不同層次學生。提煉更有針對性,尤其是體現語言文化因素的片段。
2.針對學生水平,加強將輸入轉為有效輸出的練習的設計,講究形式多樣化和學以致用。
3.發掘更多適合與教材整合的優秀影視作品,緊扣教材內容在語言要素、語言功能項目、語用文化等方面進行多維整合。
以上是筆者運用中文影視素材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進行優化整合初探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