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安驥
(江西開放大學,江西南昌 330027)
2016年12月7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據此,國內各高校的領導和相關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很是熱烈,大體看來,該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教學模式上,未結合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生的特點,導致思政課教學模式缺乏應有的特色,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尤其是高職院校。二是在教學方式上,探討如何使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討論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如參觀、實踐)相結合,在最大程度上活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充實教學內容。三是探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影視、互聯網等相結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語言作用。
目前對教師自身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研究極少,本文以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融合的方式來研究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問題。
思政課微學習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的研究在國內萬方、知網等各大數據平臺索引相關文獻不多,本課題通過理論研究和探索對思政課微學習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點全面結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枯燥的、抽象的部分與思政課微學習資源中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的語言相結合,扭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廣大學生心中的定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真正踐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總要求[1]。
通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的基本資源包和特殊資源包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知識點相結合,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使抽象的、邏輯的、推理的、概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政課微學習資源中生動的、有趣的、具體的、形象的語言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融入感、抬頭率,極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思政課微學習資源為一種集聲音詮釋、肢體表演、模仿學聲、情感共鳴四位一體的學習資料,輔以故事講述、經歷分享,在課堂上為授課對象營造一個個歷歷在目的場景,再通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將場景連接在一起,這種連接所創造的獨特價值,形成體驗,使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變得生動、具體,從而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魅力和教學質量[2]。
此研究不僅僅局限于老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相關知識點的傳授,同時教導學生運用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和課后的師生互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分享學習體會、提升閱讀能力,在學習相關的政治理論的同時,提高同學們的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增強藝術鑒賞水平、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達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和鑒賞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
本論文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過于理論化、程式化,授課過程枯燥、乏味,廣大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導致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理想等情況,因而從探索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直接作用出發,通過對授課對象進行情景式、擬態式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感染力和教學質量。具體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整理關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的運用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型教學方式方法這兩方面文獻資料,進行甄選、分類和分析,形成理論支持。
仔細研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找出切合實際的結合點,以點帶面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重點、難點、要點相結合,兩組理論研究相統一,形成一套全新的融入思政課微學習資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案,以備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毛澤東思想概論為例),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設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專題教學方案》,教材的每個章節設計一個專題教學方案,結合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采用以下四個層次:1.代入式教學,以情境教學為主線、以故事講述、視頻播放為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代表性名篇誦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用相關的名人名言、詩詞先行進行講解、朗讀,學生后續嘗試;3.表演式教學,模仿教材相關歷史人物、表演教材相關歷史世界、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辯論賽(學生提前準備);4.即興評述,學生根據此次專題的重點難點進行評價,鞏固課堂教學學生的獲得感[4]。
以學期為單位,為期兩個學期,選取兩個本科班,每個班30人,一個班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應用思政課微學習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另一個班級則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每個學期末分別對兩個班進行數據收集并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對考試成績、學生評教情況進行對比,形成和收集數據,做好數據分析,核實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生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如有影響形成理論依據和理論成果。
開課之前,請江西省普通話測試員分別對應用了思政課微學習資源教學的班級和傳統教學的兩個班同學的即興表達進行綜合評測(普通話測試第四項有專業評分標準),分別從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范程度、自然流暢程度占、是否離題四個方面收集好原始數據,兩個學期學習結束后進行再次測評,做好數據分析。研究思政課微學習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否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鑒賞能力有所影響(具體數據分析如下):
根據圖表檢驗結果可知:實驗前后學生的筆試成績和學生教學評價以及即興評述能力實驗前后呈顯著性差異(T1=5.868,T2=16.750,T3=12.354,P<0.01)特別是學生評教的效果和即興評述能力,是否應用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存在巨大差異性,證明了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上作用和價值。

表1

表2

表3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思政課微學習資可以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傳授的程式化和理論化,擺脫枯燥乏味的授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本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且通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的傳授,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5-7]。通過文獻分析法、教案融合法、平行班對比法、相關專業測評法(普測)上述四種測評方法的反復論證,經過兩學期平行班授課的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思政課微學習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面結合,扭轉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廣大學生心中的定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目的,通過長時間的課堂互動,和受教學對象的頻繁實踐和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對思政課微學習資源有了全面地了解。通過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可以隨時學、隨地學、人人學,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達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和鑒賞能力,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8-9]。
第二,通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構建及推廣,打破固有的時間、空間、地域、文化的束縛,做到“時時、處處、人人”了解、學習思政課,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受眾對思政課的接受程度和熟知度。
第三,創設全新思政課微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行為體驗。針對傳統思政課的特點和學習內容,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及時記錄形成微課程,便于學生進行微學習。屆時,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其積極進行思政課微學習體驗。
第四,激發學習者思政課課外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通過故事性強、趣味性強、學習時間短的思政課微學習資源與傳統思政教學相結合,將課堂上一些學習者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通過思政課微學習資源在課外進行再講解,簡單有效地提升思政課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做到真正將思政課微學習和思政課課堂學習相互結合、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