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陽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融媒體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在信息獲取方面,人們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人們也更加傾向于通過新媒體形式來獲取所需的信息。也正因為如此,傳統媒體形式顯然無法滿足當前人們多元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傳統媒體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走改革創新之路,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所在,也要看到新媒體形式的優勢,積極進行新舊媒體形式的融合創新,由此促使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進而吸引更多的受眾。而新聞采編工作作為新聞報道中的關鍵一環,更是對新聞采編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重構新聞采編流程迫在眉睫。
從本質上看,融媒體與傳統媒體均在社會發展中承擔在重要社會新聞資訊傳播的作用,且在實際工作中,在過程和環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是對社會各種信息進行收集,之后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整合,最后形成系統的新聞資訊。目前新聞資訊充斥現代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條新聞的產生和傳播過程是較為復雜的,期間需要經過繁瑣的新聞資訊制作流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對比來看,傳統新聞媒體工作流程較為復雜,且工作量較大。而在融媒體環境下,可借助各類型的新聞采編技術、設備等,可有效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同時還能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另外,還能降低新聞采編工作中的成本投入。因此,面對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應抓住融媒體發展的機遇,在自身的優勢基礎上,汲取融媒體技術的優勢和特點,從而推動新聞媒體的長遠穩定發展。
在全新的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也有了新的變化,主要特征為:其一,平民化。基于全新的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也逐漸從以往單一、官方的傳播方式向雙向互動和平民化的方向轉變。從目前新聞報道的情況來看,不乏有民眾報道的情況,新聞采編也局限于新聞采編人員,社會大眾也能參與到新聞采編中,而且新聞素材來源豐富多樣。比如,隨著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現如今普通大眾也能作為新聞事件的報道者,且是從民眾的角度去記錄新聞事件,并第一時間將記錄的新聞事件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中,從而實現新聞信息的實時發布和傳播。其二,技術性。技術性也是融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工作呈現出的一大特點,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新聞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有了較大的變化。顯然,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并不能滿足當下新聞傳播時效性的要求,此時就需要對新聞采編技術進行升級,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更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媒介平臺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將大眾文化、平臺優勢等進行融合,從而全面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其三,豐富性。在以往新聞采編工作中,更多的是局限于文字、圖像等編輯形式。而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形式有了較大變化,除了可以采用文字、圖像等編輯形式以外,還可以采用聲音、視頻等形式,極大提升了受眾的吸引力。另外,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快速發展,也為新聞采編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媒介載體,不僅使得新聞采編工作質量顯著提高,也有效推動了新聞的傳播和發展。
從目前傳統媒體發展的現狀來看,在新聞采編流程中暴露出許多不足,具體為以下幾點。
在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在時效性方面的局限性逐漸顯露。所謂時效性,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具體的新聞事件呈現給大眾。由于在傳統新聞采編流程中,通常需要較長的制作周期,且中間所涉及的流程較多,先是需要獲得新聞線索,然后需要記者采訪和后續的編輯,接著需要將編輯的新聞稿件進行送審,而送審時間又相對較長,加之新聞報道時間相對固定。經過這一連串的流程,導致新聞的時效性降低,相比較網絡實時傳播,整體時效性較低。固然,傳統新聞報道會經過嚴格的編輯和審核,能夠很好地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顯然時效性更高的新聞資訊更能滿足人們快節奏生活的需求。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也暴露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互動性不強的缺陷。具體體現在傳統新聞報道的方式較為固定單一,通常是由電視或報紙進行報道,而且這兩種報道方式的時間又相對較固定,如央視每晚7點的新聞聯播。雖然能夠有秩序、有效率地進行新聞報道,但是與受眾的互動性并不強,相比較新媒體形式中觀眾可以評論、發彈幕、相互討論等,明顯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缺乏互動性,進而成為其發展道路中的一大阻礙。
融媒體環境下也暴露出傳統新聞報道靈活性不高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所采用的新聞采編流程技術較滯后,并沒有很好地融合現代網絡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使得新聞信息傳輸不及時,新聞報道靈活性不高。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網絡媒體可借助移動通信技術來進行新聞直播,只需要一個攝像機或者是一部手機,就能進行新聞直播。而且,隨著5G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加快了信號傳輸的效率,同時也能借助該技術進行新聞編輯、審核等工作。但在以往新聞直播報道中,不僅需要在前期做許多的準備,包括專業攝像機、光纖網絡等,而且在直播過程中還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充分做好設備及現場的維護工作,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雖然目前通信技術及通信設備快速發展,給新聞媒體直播帶來諸多便利,直播程序、直播設備、直播過程不斷簡化和高效,外界自然環境對新聞直播過程的影響也逐漸降低,但是傳統媒體的新聞發布,仍然需要經過嚴格的編輯和審核,以致于新聞報道整體的靈活性并不高。
在全新的融媒體環境下,信息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如何在這樣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成為了當前新聞采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新聞采編記者而言,在實際工作中,應始終堅持尋找熱點、追蹤熱點和分析熱點,而這需要新聞采編記者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所在,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和技能,并不斷提升自身的采編素養,在新聞采編工作中,重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提升新聞采編的廣度和深度。與此同時,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也要深思熟慮,準確傳播。在現代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信息傳播速率更快,也使得新聞信息呈碎片化的特點,表現為同一件事在經過不同的媒體加工后可能會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說法。雖然許多新聞事件的熱度較高,但是如果深度不高,且缺乏深思熟慮的話語,就很容易誤導觀眾,甚至可能會激化矛盾。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從自身的職責出發,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一時的點擊率和收視率,也要充分考慮新聞報道的深度,應報道被社會各階層認可、有價值的新聞,而絕非是底端營銷。這也需要新聞采編人員用辯證的觀念和邏輯思維理性看待新聞信息,在此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有效整理雜亂的新聞信息,讓新聞信息更加清晰化、全面化,提升新聞采編深度的同時,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另外,利用融媒體呈現深度報道的過程中,也需要新聞采編人員重視視覺傳達的優化,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新聞信息可視化和數據化。在智能設備不斷普及的情況下,人們在信息方面的追求呈現出獨特性、新穎性和簡便性這些特性,新聞采編人員要抓住這些特性,不局限于以往人物、事件為主的報道方式,可將各種可視化的方式如圖片、文字、視頻、地圖等進行融合,滿足人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另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數據新聞廣受關注,新聞采編人員也應抓住這一點,以人們密切關注的公共利益、國計民生、個人訴求等模塊板塊進行數據新聞制作,當然在這期間也需要新聞采編人員關注原始數據的收集和核實,并且要深入挖掘數據背后所蘊藏的內涵,之后再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方式來講述新聞事件,也能有效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深度。
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舊媒體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對于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而言,應當正確認識到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改革契機,主動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促進新舊媒體有機結合,使二者之間優勢互補,在此基礎上開展新聞采編工作,可有效提升新聞采編的時效性。特別是隨著5G網絡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將更加突出當前廣泛流行的自媒體的實時性優勢,新聞采編人員要認識到這樣的優勢,進行新舊媒體的優勢互補,讓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能夠很好地彌補自媒體公信力缺失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可基于自媒體平臺進行新聞信息的收集,之后通過嚴格的編輯和審核后,再通過自媒體平臺來發布新聞信息,這期間也應充分借助5G網絡技術,提升新聞信息傳輸的效率,在保障新聞權威性的基礎上,提升新聞報道的效果。
在融媒體背景下,在重視應用新媒體技術來提升新聞采編深度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轉變創新電視新聞采編的模式,實現新聞傳播的多元化發展。具體來講,可借助新媒體所具有的互動性優勢,進行新聞采編形式的創新,通過搭建多元化的交流通道,如利用官方微博采編模塊、采編微信公眾號、論壇等建立官方賬號,并定期更新新聞采編信息,或收集相關的新聞素材信息。同時,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深入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從而有效提升新聞采編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另外,也可以在一次采編、多種生成的基礎上,建立起豐富的多媒體材料機制,由此優化新聞采編的內容。如,依托新媒體資源優勢,以短視頻的方式向全網進行熱點事件的報道,人們可以通過電視熒屏、手機、廣播、微信、微博等媒介獲取相應的新聞信息。這樣人們能夠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同時也能喜歡上這樣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模式,進而有助于促進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發展。
在傳統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中,由于對觀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和信息交流缺乏充分考慮,導致這樣的工作狀態難以長期維持,也無法在當今融媒體時代中獲得長足的發展。為此,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就需要重視增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優化新聞采編工作的同時,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具體需要新聞采編人員深入了解受眾的心理特征、需求以及反饋的相關問題,在分析關鍵問題的基礎上,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優化。在此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應密切關注輿論導向,重點關注時政焦點,向觀眾傳播正能量,由此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另外,新聞采編人員也需要加強后續剪輯工作,著重提升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嚴謹性及科學性,可在剪輯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藝術色彩,由此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同時,讓觀眾能獲得更加深切的感受。
首先,在融媒體環境下,數據信息意識是當代新聞采編人員不可或缺的一項素養。現如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接觸到許多結構化和非結構的數據性,如股市數據、天氣數據等,新聞采編人員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應當具備較高的數據信息意識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對待各種信息數據能夠抱有理性、客觀的態度,然后發揮自身的作用,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加工制作,從而形成能夠引人深思的新聞報道。其次,新聞采編人員應及時進行自身角色的轉變,一方面,是要加強信息篩選的把關,在融媒體背景下,普通大眾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但普通受眾會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難以及時甄別其中的虛假信息,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肩負起“護航員”的責任,加強信息篩選把關,充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新聞采編人員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應從以往陳述者的角色向闡釋者的角色轉變。同時,對于數據的解釋和闡述,應做到多層次、多方位解釋和闡述,讓受眾能夠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事件背后意義等。最后,新聞采編人員也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來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也可通過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數據可視化技能培訓等,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
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編工作,應將受眾轉變為用戶,并以服務用戶為導向,進行新聞采編流程的重構。具體的做法為:首先,在新聞選題方面,充分利用算法技術來了解用戶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將用戶需求作為新聞選題的重要判別因素,從而增強新聞選題的策劃深度。其次,在新聞傳播方面,應自主建立融媒體平臺,發揮主流媒體平臺鮮明特色及個性化體驗的優勢,來進行新聞傳播。另外,在自由平臺基礎上,可增設民生信息服務、政務服務等功能模塊,吸引更多的用戶。最后,在新聞質量方面,要將用戶滿意度作為新聞質量關鍵的衡量指標,在此基礎上借助現代化手段優化新聞采編工作,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
總之,新形勢下融媒體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必然選擇,傳統媒體勢必要進行改革創新,新聞采編工作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也勢必需要進行流程再造,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造升級,讓新聞報道能夠切實滿足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需求,進而促進傳統媒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