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霞,朱葉童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大數據時代,文學碩士有了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和更便捷的學習方式,同時,海量信息沖擊著他們的思想政治信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1]大數據為文學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大數據解讀的過程并非純粹的數字運算,其中蘊藏著人文的力量。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追求等。《互聯網+:從IT到DT》中提到,如今我們從信息技術(IT)時代逐漸踏入數字科技(DT)時代,對數字科技來說,數據并不是單獨存在的研究對象,數據需要與思維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對材料進行分析,如個性化體驗、用戶偏好、社會責任等數字科技需要關注的重點。[2]在這個分析過程中勢必有人文精神的參與。舍恩伯格在《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中指出:“大數據時代正在引領教育進入一個高度個性化的新時代。”[3]大數據時代,受教育者能夠通過網絡尋找適合自己的教育信息,面向個體的教學形式多樣,受教育者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得到更大尊重。
文學碩士因個體差異呈現出不同的思想道德困境。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規模化教育模式,難以對癥下藥,破解形形色色的思想難題,以大數據思維和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個性化服務,能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文學碩士的個性化發展。不過,個性化服務要求較高,除了依靠專職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如學校黨政干部﹑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研究生導師和任課教師也應積極介入,擔當思政教育的重任,在課程教學﹑學術指導和日常交流中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消除學生的思想迷霧,培養其思辨力和正確價值取向。思政教育工作者與研究生導師﹑課程任課教師應保持密切聯系,分享相關的數據信息,共同守護學生的思想健康。
思政教育個性化服務是通過大數據實現對思政教育對象的思想情感特質和個性化需求的把握,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精準性的服務。面向文學碩士,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進行數據收集和量化分析,更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尋找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使數據挖掘更加深化和精細化,擺脫單純的主觀性認識和過分強調目標導向的決策方式,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出更具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思政教育方針和服務策略。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和個體價值,運用大數據為學生創建個性化成長和成才方案,設計個性化學習環境和學習手段,制訂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標準,將思政教育融入培養過程,落實個性化服務。
要以大數據引領文學碩士思政教育個性化服務,還必須培養思政教師的數據素養。“數據素養”也叫“數據信息素養”,“主要指研究者在科學數據的采集、組織和管理、處理和分析、共享與協同創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研究者在數據的生產、管理和發布過程中的道德與行為規范”。[4]
首先,要培養思政教師明確的數據意識,讓思政教育工作做到有“據”可循。無論是專職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是研究生導師、研究生管理人員,都要認識到大數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轉變過去憑借直覺、經驗等開展思政教育的思路,要通過大量的數據處理生成更客觀、科學的參考信息,深入了解學生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與行為特征,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危機和心理問題,并通過數據分析探尋更有效的解決策略。
其次,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沙龍、信息技能競賽等多種教育培訓方式,提高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技術運用技能。要使數據有效地服務于思政教育,思政教師要具備相應的數據采集、組織和管理、處理和分析、共享與協同創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學習,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數據素養類培訓或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習數據應用知識,研習大數據技術運用技能等。這樣思政教師才能有效運用數據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個性化服務。
此外,要加強對思政教師的數據倫理教育,把握數據運用的紅線,避免侵犯學生的隱私。數據倫理即“研究者在數據的生產、管理和發布過程中的道德與行為規范”[4]。思政教育涉及的數據中有部分特殊數據,如對學生思想動向和行為軌跡的監測而獲得的數據,可能會侵犯學生的隱私。對此教師要有清晰的研判,哪些數據是合法合規的,哪些數據侵犯了個體基本權益,在收集、管理和發布的各個環節中都要嚴守數據倫理,不能以思政教育的名義,隨意使用和分享可能侵犯學生隱私的數據。
相對于理工科教師,專職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文學專業教師的數據素養都較低,但在思政教育數據的關聯性和內在價值的發掘方面也有自身優勢,應補足短板,發揮優勢,全面提升自身的數據素養,這樣方能與時俱進,拓展思政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文學碩士思政教育個性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發揮文學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隱性教育功能即“學生在學校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計劃性的、無意識的、非預期性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能力”[5]。文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雖然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但兩者的育人宗旨與教育任務具有相通性。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政治信仰培育和道德品格教育,具有顯性思政教育功能。文學課程蘊藏著充裕的文化資源,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傳統文化等思想政治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文學作品“文以載道”的內在性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教師利用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從思政角度把握文學研究對象,能豐富其思想層次,提升其審美趣味和邏輯思辨能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樹立其正確的政治信念。文學作品提供的人文精神、情緒傳遞與動態文藝形象讓思政教育超脫刻板的說教模式,以多樣的形態實現其教育目的。相比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隱性教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高校教師應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學習,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更深的理解與體會,做到以書育人、自覺育人、科學育人。因此,文學碩士任課教師要有自覺的思政教育意識,鉆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開發文學作品中的思政資源,踐行四個自信,致力于培養智慧、堅定的時代新人。
文學碩士任課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教育者的教學能力和思想素質息息相關。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終身學習,不斷研究學生的認知特征與學習規律,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課程教學。在文學碩士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憑借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堅定的思想政治信念對文學碩士的學習與研究進行指導,從思政角度把握文學研究對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依照教學基本規律,選擇恰當的手段與方法將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教師在開發文學作品中的思政資源時也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整合線上文學作品資源,建設可共享、現代化的大型文學作品數據庫。通過對海量文學文本的處理,進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如字符統計、關鍵詞抽取等定量的研究方式,這種研究方法大大拓展了教師的研究視野,超越了對單個文本的局限性分析。“文本挖掘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研究領域,涉及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統計學、自然語言處理、可視化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術。”[7]利用大數據進行文學文本挖掘,能夠讓教師更便捷地對海量作品進行關鍵詞提取,繼而分析其內在情感傾向,通過發掘文學文本的正向精神價值,以更廣闊的視野對文學碩士進行思政教育。
為有效推進文學碩士的思政教育,教師需要重建文學課程評價標準,注重對學生的階段性評價,在學業成績的評價標準之外,加入思政考核標準,綜合考查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思想觀念,內化其愛黨愛國的情感,強化其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課程評價的主體不只有教師,還包括學生,學生也可通過問卷或座談或線上留言等形式對課程思政提出意見和建議。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數據,依據數據反饋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改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大數據時代,眾多線上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條件。學生學習超越了時空限制,能夠接收世界各地海量的知識信息,這也給教師曾經擁有的知識權威地位帶來了挑戰。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師應轉變思維,不僅要深化思政教育內容,還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載體,使思政教學更體現時代特色,更切合學生需求。
一方面,人文學院可以依靠大數據技術優勢搭建高效便捷的大數據思政教育平臺,通過與校內外多部門合作,打破信息壁壘,建立思政教育數據庫,創建知識模型、行為模型、趨勢模型等數據模型,精準分析思政教育對象的個體化行為,從而更好地了解文學碩士的精神需求、行為動態、心理狀況、個性特征,實現個性化服務,依托該教育平臺開展在線思政教學和主題教育活動。
另一方面,人文學院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向思政教育對象推送教育內容,圍繞熱點事件展開討論,及時有效開展思政教育。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相比于傳統媒體,自媒體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便捷。個性化和交互性是自媒體最顯著的特性,自媒體能給用戶提供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選擇空間,提供充分的分享、探討、交流、互動等多元化體驗。通過這些平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與學生開展即時互動,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學生在這些自媒體平臺的發言留言﹑轉發的文章﹑發布的帖子、發表的原創文章等,也可為思政教師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和心理動態提供線索。
五﹑結語
大數據的發展為文學碩士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與更便捷的平臺。在實現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下,思政教師必須直面大數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從思政教育工作者到研究生導師﹑課程教師﹑研究生管理人員,都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多方合作,各門課程、各個環節協同發力,形成文學碩士思政教育合力,積極利用大數據挖掘思政資源,從思政教育的內容﹑模式﹑載體﹑方法等入手,用大數據技術和思維創新文學碩士思政教育體系,將思政教育貫穿文學碩士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將文學碩士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