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杰,王莎莎
(1.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019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五大部門共同下發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特別提到要進一步加速產教融合,深化教育鏈和產業鏈之間的融合,打造更具競爭力、區域特色更為突出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培養契合實際的產教融合型人才。應用性極強的工商管理專業正面臨 “偏教學、輕實踐” 教學與實踐不平衡的現狀,導致學生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提升空間有限;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需求不同步,產教融合 “合而不深” ,導致學生職業發展適應能力有限;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意愿不對等,存在校企合作 “校熱企冷” 的瓶頸[1]。如何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創新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育模式是亟待解決的變革性問題與趨勢性難題。
產學融合戰略是通過形成學校和產業企業融合發展的共同愿景,解決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和提高環境運作兼容性的一種模式,已廣泛應用于高校組織結構系統和相關綜合工作計劃、學生場外學習、教師混合教學及學徒制等方面[2]。產學融合戰略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行業的情境化教育計劃來促進學生實現由學校到企業工作的過渡,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工作適應性。因此,產學融合戰略需要從學校與企業的物理邊界整合、課程開設與行業就業標準契合、工作場所的健康和安全等法律規范、政府政策支持等諸多層面不斷創新產學融合的方式和范疇。本文結合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點與產學融合流程的具體步驟,創新性地提出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從共同培養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愿景、明確雙邊角色和職責簽署諒解備忘錄等方面構建雙邊問責制,并清晰界定融合對象、融合管理方式和問題爭議解決方案等,如表1所示。
表1 產學融合戰略創新及其運營特征
基于以上產學融合戰略內容及特征,結合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構建了以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包含識別、協調、反思和轉換四種機制。高校學習和產業企業實踐相互融合發展,共同提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質量的寬度和廣度,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在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機制中,識別是了解高校與產業企業兩個合作伙伴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所起差異性作用的特定活動,如向合作伙伴詢問它是誰、它能做什么以及將為合作伙伴帶來什么等一些基本問題。識別過程在諒解備忘錄、溝通和實施計劃中尤為明顯,這些文件清楚地確定了每個合作伙伴在人才培養中的治理邊界、角色和職責及實現目標。同時,了解高校和行業的具體活動是從微觀和宏觀層面理解的重要機制,如為了讓學生在商業企業生產及經營環境中發揮作用,產業企業必須確定并應用基本的職業和商業倫理道德程序[3]。而在宏觀層面,公共部門、教育部門需要了解產業企業與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資金限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為產學融合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
協調是高校和產業企業頻繁互動,促進雙方邊界融合的途徑。產業企業界需要了解高校具體的課程教育與人才培育活動計劃,如課程開設時間表、學生知識體系構成和課程教學要求等。同樣,高校也需要了解產業企業的運營方式、生產力需求、工作場所實踐規則和咨詢關鍵人員的程序[4]。顯然,闡明兩者的活動范圍和限制條件可以促進產學融合的有效協調。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積極協調學生獲取行業知識和技能的途徑來實現產學融合目標。如為了完成在校學生的商業之旅,學校可以安排商科專業人士(企業家、董事長和高層管理者)訪問并參加課程建設,進而為高校教師提供行業知識。產業企業通常有非常嚴格的運營時間表和管理制度,但經過協調還是可以靈活地與學校合作以適應產學融合活動。因此,這一機制涉及作為反饋過程的結果來了解和重視合作伙伴的意圖。產業企業可能會就哪些課程內容最適合學生提出建議與看法,而學校可能對課程教學方式和課程設定提出有益幫助。
反思機制主要就產業企業和高校間的行業行為準則及學校行為政策進行溝通交流后,明確雙方的角色和職責并融合彼此政策和文化的過程。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高校需要提高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標準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需要;而教育水平的增長和教育質量的改善也助推產業企業進一步提高員工工作場所文化和行為標準等,這就使高校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要重新設計課程教育體系、改進授課內容和方式,以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應對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相關知識體系的改變,在相關商業的職業實踐中取得成功。其次,產學融合也要創新開發產業企業與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 “學徒制” 。高校每學期選出一些學業表現良好且對學徒制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學生,企業則根據崗位需要對潛在的學徒候選人進行模擬面試,與潛在的學徒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為表達自己的期望與要求提供機會,也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未來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轉型是雙方相互響應的互惠實踐,也是對共同問題的創新反應和前三種創新培養機制的最終結果。通過外引內聯立體化拓展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能力,包括知識獲取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深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將產業結構變化、企業人才需求、技術革新等問題引入專業課堂,打造結構科學、有機對接、支持動態優化的實用型課程鏈,構建以解決科學問題為導向,采用案例教學、實地調研等方法,促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體驗和反思,打造學習能力為保證、專業能力為基礎、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塑造既有廣博知識面又有知識深度的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復合教育體系。同時,從制度和資金等方面支持打造能夠為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提供有力支撐的實訓平臺等,幫助其全面且深度地認知產業特點、熟悉企業架構及其運行模式進而用實踐檢驗所學知識,用知識去提高實踐效能,提高工商管理知識的運用轉化能力,探索和積累企業實踐經驗。
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要繼續深化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原則,重點培育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興旺融為一體的理念,愛國愛家愛黨,成為真正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需要的人才。同時,也要突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企業社會責任,能夠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遵守商業倫理道德,誠實做人,誠心做事[5]。此外,結合校外導師參與課程建設,將學生未來職場所需的管理經驗、團隊建設理念以及戰略規劃等與自身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熱情,不斷促進學生進行自我革新,加深對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的感悟,逐步提升為當地經濟發展與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意愿,以實現大我與小我的 “共贏” 。
依據知識經驗最好在生產和應用背景下獲得的原則,高校和產業企業應基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共同開發設計情境化課程,在課堂教學和行業實踐中架起橋梁,以消除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在雇主的期望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間的差距[6],增進高校與產業企業人才培養環境的趨同性,激發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獲取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實現從學校到產業行業的過渡。此外,課程開發更具有行業代表性和政策持續性以獲得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批準,進而繼續推廣這些計劃,以支持高校基于行業的課程需求展示以及行業的創新和新興技術需求。
單環學習重在修正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行為,雙環學習則改變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在這些行為背后的想法、價值觀或假設。在產學融合戰略中,高校、產業企業與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并分享感受、經驗和心智模式,當大家開始質疑現有實踐活動時,一個廣泛的學習周期就開始了,持續建模、測試和反思新的解決方案,通常該過程會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思維產生根本性的轉變。這種交錯學習工作是一種重要的新形式,可以在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優化和執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工作活動。因此,單環—雙環持續性學習形成網絡知識社會的創新知識社區,通過創新知識社區追求創造新知識和改變實踐進而實現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創新[7]。
讓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做好為產業企業工作的準備是產學融合戰略的一部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制訂新的策略來應對工作需求,加深對工作組織的認識,增強工作中的能動性。經過自我動能的激發和工作前提準備,實現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向工作人員的方向轉變,成為稱職合格的專業人才。
本文以產學融合戰略為研究視角,以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為研究對象,以人才培養現實困境為出發點,創新性地提出了人才培養機制及其實現路徑。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包括識別、協調、反思和轉換四個多元交叉融合、多層系統遞進部分;創新人才培養可從樹立學生理想信念、職業素養與成長成才為一體的專業化人才培養理念、情境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單環—雙環持續性學習、激發能動性實現身份轉變四條路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