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壯偉,張廣麗,宋 卉,陳丁生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改變,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不僅是治好病,還更加重視疾病的預防和健康促進等健康管理工作。社會對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要將產業先進資源、先進技術和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提升職業教育課程技術含量,培養出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健康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要及時轉變以適應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避免產生高職教育滯后于產業發展,畢業生不能很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等問題。產教融合是應對當前的健康產業結構轉變和企業轉型升級,提高高職健康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成為高職教育領域的熱門詞。
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把 “深入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 作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之一。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是高職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有效模式。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以下簡稱 “我校” )健康管理專業為廣東省高職示范專業、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核心專業,為全國高職院校中最早開設、目前也是全國招生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健康管理專業。蟬聯2020、2021兩年 “金平果” 全國專業實力排行榜第一。本文以我校健康管理專業為例,介紹產教融合培養高職健康管理人才的模式和方法,為國內高職健康管理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以期提高健康管理人才培養質量。
成立健康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精英為校外專業帶頭人,設立由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行業協會領導、專家等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共同制訂和實施不同辦學方向(普通健康管理專業、高本協同健康管理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讓健康管理相關企業深度參與,包括專業建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項目學習、實習實訓等。校政企行開展深度合作,將大健康行業先進的服務理念、管理經驗、行業規范等健康產業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1]。每年校企共同評估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效果,對不夠滿意的地方進行修訂,突出專業與產業對接,將產業發展的優秀元素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進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相結合,課程設置與企業崗位緊密銜接。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領悟到企業的文化,學到企業的技術技能,畢業后能很快轉換到企業崗位角色,省去了企業崗前培訓的程序。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校外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和評價體系,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聯合境內外企業以及行業專家,針對國內外健康管理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參照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圍繞健康管理職業能力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分級標準,基于不同層次崗位對能力的要求,構建能力階梯遞進的TAFE化課程體系(表1)。有調查研究表明,溝通技巧、責任心、耐心與愛心是健康管理崗位中最需要的職業素養[2]。

表1
引入澳洲TAFE培訓包設計理念,以全人發展理念為指導,根據行業專家對健康管理行業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要求分析,對健康管理崗位群進行分析,將崗位所需職業技能細化為人文與發展、商務拓展、醫學基礎、健技服務四大模塊,并建立對應內容的模塊課程,構建職業能力與人文發展能力并重共進的課程體系。例如人文與發展模塊主要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操作能力、關鍵能力等綜合素質,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健康人文修養、溝通、演講與職業禮儀、Workplace Health&Safety、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健康保險及健康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等。商務拓展模塊的課程包括: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實務、客戶溝通與服務等。醫學基礎模塊的課程包括:人體解剖與生理、臨床醫藥概論、預防醫學、婦幼保健、中醫學概論、針灸推拿技術、養生保健等。健技服務模塊課程包括:健康檔案建立與管理、健康評估技術、營養與健康、運動與健康、長者健康管理實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
高職教育要跟產業高度融合,以培養出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其中通過引企入校,在校內建立實踐基地是一個較好的做法。該校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出場地,企業出設備、資金和人力資源,在校內打造了總面積約2900平方米的國家級生產性校內實訓基地 “廣東現代健康服務業公共實訓中心” ,該實訓中心具有真實的職業氛圍,設備先進,充分滿足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需要,包括3D虛擬人體解剖實訓室、健康數據采集及處理中心、心理咨詢與指導中心、運動與健康指導中心、慢病中醫體質調理實訓室、體檢中心、臨床醫學實訓中心、康復治療中心、廣州奕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嗨酷兒童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產業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和健康類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等,其中廣州奕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通過引進企業駐校,學校與駐校企業共同建設虛擬和現實結合的實訓教學資源,使實訓場景與工作崗位高度接近,既充分滿足 “做中學、做中教” 的要求,又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不斷改善實訓基地條件,入駐企業將先進技術融入課程教學,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服務貢獻水平,為高水平專業建設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平臺資源。學生可以到產教融合的校內健康管理專業實訓基地開展實踐學習及項目設計。校內專任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生產活動,讓企業發展更具活力。通過校企合作讓科技成果落地,不僅能夠讓專任教師掌握健康管理行業最新的前沿發展動態,鍛煉實踐教學能力,而且能夠反哺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校行(企)在實訓基地共建健康管理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同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 “挑戰杯” 和 “互聯網+” 創新創業大賽。真實企業在校內運營,使學校與企業零距離無縫對接,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同步、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同步、畢業與就業同步[4]。
將課堂教學向企業、社會開放,資源共享。參照澳方TAFE體系建立細化的教學實施及評估體系,11門專業技能證書課程全部實行開放式教學模式。建立實施開放式教學制度及管理辦法,保證教學效果。由模塊、課程負責人制訂相關課程開放內容與開放形式、學時比例、考核方式等。在我校牽頭的健康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上建立在線課程網站,使學生與企業、社會互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體現,實現教學與實踐從封閉、局部開放走向全程開放的發展過程。遵循 “三真” 原則,設計工作場所實訓項目。一是真實的標準。按照相關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行業企業認證所必需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基本知識、職業守則),技能(職業技能、操作技能、關鍵技能),知識(基本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法律知識、安全知識)要求來制訂11門技能課程的教學標準。二是真實的項目。與企業密切合作,選取真實項目為教學內容。三是真實的環境。把教學場所開放到企業、社會。注重職業氛圍實現與職業崗位的 “無縫對接” 。開放課堂由校企雙師執教,將教學場所開放到真實的工作場所中,靈活安排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貼近實際工作的需要。同時,企業參與課程設置與教學實施各環節,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提出教學要求。
本專業開設三種形式的開放課堂,進行產教融合教學。第一種形式是企業課堂(企業授課及見習)。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單獨或者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承擔健康管理專業的授課任務,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上課地點在學校和企業。選用 “健康管理概覽” “預防醫學” “養生保健” “中醫學概論” “營養與健康” “客戶管理” “長者健康管理實務”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 等專業課程,開展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行業企業高技能水平兼職教師共同講授一門課的教學改革,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企業兼職教師講授。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商務拓展模塊的課程,技術骨干主要負責醫學基礎模塊和健技服務模塊課程。在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所授課,教學內容貼近企業的真實生產,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技能融會貫通,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企業要求的工作技能,獲得最新的健康管理產業發展資訊,畢業時能夠順利勝任企業的崗位工作,達到在理論知識指導下具有高度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取得很好的產教融合效果。
第二種形式是社會課堂,主要教學目的是鑄造 “We Care” 專業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發展的軟實力,學生不僅要具有專業知識技能,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人文關懷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80學時的公益實踐課程,學生在3年在校學習期間,要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完成80學時的公益實踐課程才能畢業。我們定期選送健康管理專業學生參加 “志愿服務崗位能力(領袖級)培訓班” ,和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藍海豚公益志愿服務隊等社會公益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公益實踐崗位,豐富開展公益實踐的資源。學生參加廣州青年志愿者的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公益服務實踐能力和社會影響力。我們和養老產業機構合作,寒暑假和課余時間,健康管理專業學生定期前往養老院,為老人提供健康咨詢和關愛。
第三種形式是境外課堂,主要教學目的是開拓學生國際視野。本專業與境外產(企)業、高校共建境外交流及銜接基地,與臺灣嘉南藥理大學建立了交換生項目,與香港百本集團建立了課內赴港見習項目;與新西蘭商學院合作,建立了新西蘭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我們選派優秀的在校學生到新西蘭、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實踐教學基地參加交流見習,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習先進地區的健康管理經驗。
實現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背景下的師資建設,堅持高校師資的雙向流動模式[5]。通過 “請進來、走出去” 等方式優化師資結構,構建 “雙師” 結構、專兼結合、富有創新精神的產教融合師資團隊。本專業教學團隊由校內專任教師16名(占59%)和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11名(占41%)組成。 “雙師素質” 專任教師16人(100%);高級職稱專任教師8人(50%);專任教師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100%),其中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7人(44%);擁有海外留學或培訓經歷者共15人(94%)。擔任專業核心課程授課任務的專任教師10名,全部具備全英教學能力。設立專任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校內專任教師每年深入健康類企業參加調研學習和實踐鍛煉,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了解職業崗位的先進技術,實現教師與企業的對接,使專業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斷增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健康管理專業企業兼職教師共11人,主要擔任實踐技能教學工作,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或擔任企業高管的有6人,占比54.5%。在學校《兼職教師聘用與管理辦法》《兼職教師培訓管理辦法》《兼職教師工作站辦法》等規章制度基礎上,制訂了健康管理專業校企 “雙導師制” 實施辦法,建立校企 “雙導師制” 和 “校企雙導師” 指導健康管理專業項目設計學習方案。定期開展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支持兼職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牽頭教學研究項目、組織實施教學改革。
健康管理專業通過建立企業導師聘任制,聘請具有資深工作經驗的企業人員作為企業導師,參與人才培養修訂全過程。從學生入學第二學期開始,每個學生均配備有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企業導師與校內專任教師結成對子,組成校企雙導師團隊(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制訂課題項目、授課計劃、考核方案、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項目學習、實習指導等,使高職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更適合企業的要求,在社會上有明顯的競爭力。通過校企 “雙導師” 的指導,學生創新發明成果顯著,創新創業成效明顯,獲得全國技能比賽三等獎、省級健康管理技能大賽一、二、三等獎,省級創新創業大賽獎項5項,市級3項、學生參與獲得專利5項。擁有3個省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獲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項。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 “攀登計劃” )立項項目4項。
全國健康管理專業從2012年開始招生以來,開設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不斷增多,國內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探索健康管理人才培養方案,但是受傳統教學思維和教學條件的影響,沒有很好地將教育和健康產業融合,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夠吻合,學生實踐技能欠佳,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本文探索適應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的產教融合健康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及方法,主要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訓基地、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和校企雙導師等角度闡述我校健康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改變高職健康管理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促進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從而改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提高健康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能勝任產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健康管理高技能人才。對開設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使本專業師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