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紅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運城 044000)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學前教育要求學前教育專業肩負起培養 “四有” 好幼兒教師的歷史使命[1]。現階段,專業師資的缺乏是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學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以及《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下分別簡稱為《專業認證》和《認證標準》),以此來規范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教學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載體[2],在《認證標準》中也有明確規定,如課程內容要 “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及實踐性” ,課程實施要 “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方式,提高師范生的學習效果” ,課程評價要有 “利益相關方的參與” 等,這些都為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學前心理學作為學前教育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專業認證》視域下進行積極有效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學前心理學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發生發展規律及特征的一門科學,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它歷來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極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幼兒心理各方面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培養學生處理幼兒教育實踐問題的能力,塑造學生的幼教職業情懷,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學前教育理念,為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奠定必備的專業理論、技能與素養;另一方面,學前心理學是 “幼兒游戲理論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以及 “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 等諸多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與這些課程在內容上有很深的關聯性,能為學生學好其它課程奠定基礎。
《認證標準》明確要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具體體現為其畢業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要求涵蓋師德規范、教育情懷、保教知識、保教能力、班級管理、綜合育人、學會反思和溝通合作8項指標。對照《認證標準》,學前心理學課程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要求中的教育情懷、保教知識、保教能力及綜合育人4項指標提供不同強度的支持。結合目前學前心理學的課程實施情況,其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常見的問題如下。
教育情懷直接決定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是否愿意走上幼教崗位,并堅定育幼初心,真正成為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引路人。《認證標準》中對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教育情懷做了明確界定和要求,畢業生應 “具有從教意愿,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 ,并能 “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 。相應的,學前心理學課程中的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概述” 模塊為畢業生的教育情懷提供高度支持,但當前普遍存在支持不足的情況,主要體現為三方面:一是本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情懷培養重視不足[3],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中教育情懷一般被默認為內嵌在情感目標中,而情感目標的達成往往是課程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教師課程教學的重心常放在顯性的認知目標上;二是本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情懷培養方式單一,普遍采取 “擺事實、講道理” 的方式向學生闡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教師觀,缺乏教育情懷的實踐培養策略;三是本課程涉及學生教育情懷評價的手段比較局限,一方面是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全憑教師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是評價不連續、不全面,教師通常會參考學生偶然的一次練習作業、課堂表現等來對學生的教育情懷作出評價,評價缺乏科學系統性。
保教知識是體現幼兒教師專業性的基礎。《認證標準》中指出,學前教育畢業生要能夠 “理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 ,這正是由學前心理學課程中的 “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征” “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 及 “交往中的學前兒童心理” 三個模塊的核心知識提供高度支持。學前心理學課程在培養學生保教知識上的支持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本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遵循了學前心理學的學科屬性,內容編排上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將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分為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個性心理等各部分,這樣就容易忽視兒童實踐活動的整體性,割裂理論知識與學生實踐生活的聯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對理論知識理解困難[4];另一方面是本課程主體上使用了 “講授” 的教學方法,這使得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嚴重缺失,造成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準確性、深刻性和完整性不足[5]。從本課程的過程性評價資料及期末考試卷面分析來看,在 “幼兒心理發展特點” 相關知識的考察中,學生的錯誤率往往較高,這些信息都提示學前心理學課程在學生保教知識培養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保教能力是幼兒教師的專業核心能力。《專業認證》中明確指出,畢業生要能夠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運用幼兒保育與教育知識,科學規劃一日生活、科學創設環境、合理組織活動” 。據此,學生不僅要全面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更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科學組織和指導幼兒教育實踐活動。相應的,學前心理學課程中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征、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交往中的學前兒童心理等三個模塊為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保教能力提供高度支持。學前心理學在培養學生保教能力上的支持不足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課程目標設定上重理論輕實踐,由于學前心理學課程內容中涉及大量理論觀點,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特別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識記和掌握,而忽視學生對知識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遷移和應用[6];其次是課程的實踐操作訓練相對薄弱,實踐教學形式單一,課程教學活動局限于教室內教師的講授,實踐教學案例陳舊,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能及時反映當前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再次,課程評價重記憶輕能力[7]等都成為阻礙學生保教實踐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為充分發揮學前心理學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應有的支持作用,結合專業認證 “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 的基本理念,嘗試提出以下針對性的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第一,教育情懷是新時代教師的核心素養[8]。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其教育情懷培育的意義,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中應給予教育情懷目標足夠的重視,在課程教學設計中要提供相應的教學環節為學生的教育情懷培養提供必要支持。
第二,教師應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教育情懷培養的策略,突破傳統 “說教” 方式的束縛。學生的教育情懷是在專業學習和實踐的進程中不斷將外部的要求主動建構為自己的內在職業認知與情感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教育情懷的主動建構特征,一方面要改進教學方式,依據專業認證 “學生中心” 的理念要求,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然生成對學前教育工作的職業認識與情感。另一方面要突出教育情懷養成的實踐必要性,可以將典型的課內實踐與個性化的課外實踐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普適性的經典案例引導學生形成對一般性教育原則的認識,如關于 “小班幼兒入園教育” 的主題,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小班入園教師教育引導的可視化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案例觀察和分析中歸納總結出幼兒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兒童觀和育兒觀,為了兼顧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可以利用學生幼兒園見習的機會布置相關主題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反思何為真正科學的兒童觀及育兒觀,從而形成具備個性特點的教育情懷。
第三,要建立科學的教育情懷評價方式。一方面要明確教育情懷評價的標準,避免評價的完全主觀性。嚴格對標專業認證中關于教育情懷的培養要求,結合本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設置學前心理學課程的教育情懷目標,同時可以采用等級評定的方式對學生的教育情懷進行客觀量化評價。另一方面,根據專業認證 “持續改進” 的理念要求,學生的教育情懷評價應體現其連續性及全面性。連續性要求課程教學過程要持續關注學生教育情懷的發展動態并及時作出反饋,全面性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情懷評價要綜合多方面的評價主體,既要涉及教師判斷和學生自我報告,同時也要考慮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評價。
第一,學前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教學實施中既要兼顧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又要著重考量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特點,因此,教師只有將本課程的學科屬性與課程定位相統一,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正如馮曉霞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我們一方面要按照學前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來培養學生,使他們接受幼兒教育工作者普遍應該受到的基本訓練,只有基礎打牢了,將來他們遇到問題時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將系統理論知識與學前教育的實踐問題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有機聯系[9]。
第二,教師要在教學中逐步深化專業認證 “學生中心” 的基本理念,不斷改進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傳統的 “講授法” 更強調知識傳遞 “自上而下” 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課堂內容看似豐富多彩,但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課程本身缺乏生命力。為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學前心理學課程可以引入 “案例教學法” 。 “案例教學法” 有別于 “教學案例” ,它是以案例為依托,通過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增強師生互動與小組協作,促使學生在案例分析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該模式的明顯優勢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小教學情境和實際生活情境之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能真正內化與高度整合化[10]。
第一,提升學生保教能力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對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和實際要求有充分的了解,且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幼兒教育實踐能力。為此,以專業認證 “產出導向” 的理念要求,構建校企合作的 “雙師型” 教師隊伍是提升教師幼教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11]。從學校層面來講,要建立尊重教師發展需求的科學職后培訓體系[12]、激發教師深入幼兒園實踐的獎勵機制以及與幼兒園互利共贏可持續合作發展的模式,為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提供強有力保障。從個人層面來講,教師本身是其專業發展的第一責任人,要有盡快成為 “雙師型” 教師的緊迫感和使命感[13],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去幼兒園進行有計劃的教育實踐,盡快提升自身的學前教育實踐能力。
第二,為切實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保教能力,改進學前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勢在必行。現行的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多樣,其中, “多維協同” 實踐教學模式[14](具體見圖1)對于本課程實踐教學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圖1 “多維協同” 實踐教學模式示意圖
該模式由三個主要維度構成:課堂教學、模擬實訓和幼兒園實踐。首先,課堂教學是基礎,課程實踐教學依托于理論教學[15],課堂教學中可采用案例分析討論為學生建立基礎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其次,模擬實訓是 “練兵” ,模擬實訓既是對理論學習的提升,也是對真正實踐的準備,模擬實訓可以依托于優樂美仿真模擬實訓室;最后,學生深入幼兒園實踐是 “實戰” ,經過幼兒園實踐,學生可以直觀、切身體驗到幼兒教育一線工作的真實情況。在每一維度的學習和鍛煉后,學生都需要進行實踐反思與內化,最終達到提升其個性化實踐保教能力的目的。
學前心理學課程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基于《專業認證》對其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仍在不斷探索中,力圖通過重視教育情懷培養,探索科學評價手段,明確課程性質定位,改進課程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等策略,來塑造學生的教育情懷,提高其學前教育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幫助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根據科學規律對學前兒童進行保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推動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