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平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中,課程資源是從事課程實踐活動的主要依據和根本支撐。課程實踐活動的范圍大小和成效如何,不僅取決于課程資源的豐厚因素,更多的取決于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際水準。時至今日,尤其是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課程資源開發開發與利用的活動已較為普遍地取代了傳統以來的“教教材”現象,并且掀起了星火燎原的陣陣熱潮,形成了一種無可逆轉的強烈發展態勢,為新形勢下的課程教學活動同時作出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那么,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途徑究竟“路在何方”呢?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為例,擬就教材挖掘、生活聯系、信息融合、優化整合、人力活動等方面,試對此作出一些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基本途徑探究;實踐與思考
一、課程資源基本含義及開發利用的意義
課程資源又稱教學資源、學科資源,顧名思義,即是指為教學有效開展所提供各種可被利用的素材和條件之和。它主要分為廣義資源和狹義資源兩大類型。從廣義上來說,教學資源是指在教與學的實際過程中被加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撐教學且為教學服務的人、財、物和各類信息等現象和要素,同時也應該涉及教育政策等內容;從狹義上來講,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主要包括各種類型下的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后援系統。從總體情況說來,課程資源通常包括基礎教材、實際案例、影視資料、圖片課件等。與此同時,包括教師資源、教學用具、基礎設施、學生資源和生成現象等。就初中語文學科活動而言,開發與利用學科資源應遵循“三項基本原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原則、科內與科外相結合原則、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原則。那么,大力開發與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價值和意義有哪些呢?
概括說來,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拓展教與學的內容。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從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如下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边@就是校本課程,凸顯了“實踐性、探索性、綜合性”的新課程教育理念。二是有利于更好地體現“生活即教育”的新課程實踐理念。在學校教育中,基礎教材雖然具有無可比擬的“例子”特質,是開展學科活動的主要依據和優質資源,然而在教育社會化和信息化特質不斷深化的今天,單純意義上的教材資源早已不能滿足教與學的實質性需要。只有大力拓展課程教學資源,才能在學用結合中把教與學活動引向更高、更深、更遠的良性發展道路。三是有利于促進師生的發展與成長。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學科資源的使用者、執行者和開發者。正因如此,學科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教師層面來說,能拓展教學事業和教師的發展空間,優化教師職業發展生命載體,促進教師在團隊活動和相互共享中的整體式發展。對學生層面來說,在情境創設中讓快樂成為學習的動力,能在更大的平臺上給予學生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能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把知識轉化為自我能力,在人本關懷下更多地關注過程性評價。四是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發展。以學促研,以研促教,優化管理,資源重組,創建特色,創新教育,有利于讓教育走向更優化、更高遠。
二、對新時期初中語文課程資源多元拓展的策略性探究
課程資源是連接教與學關系、引領教與學活動、促進教與學相生的重要媒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人文教育的關懷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發展等實際需要,善于通過各類路徑和形式,善于開發與利用各類資源,在激勵與引領中打造善教樂學的課程活動模式。
(一)善于“文本挖掘、多元互動”
我們從教育實踐中深刻地感知,凡是歷史上那些成功或優秀的文藝作品,無論是教材上的“例子”語篇還是來自于教材之外的文本,總會在各個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省、缺、遺、漏”現象。理論和事實充分表明,所有這些“空白”現象,正是我們在語文課程教與學活動中應當予以開發與利用的“首要資源”和“第一方陣”。如此,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體驗與內化,而且有利于引領他們更為深入地與作品交流、與作者交心。以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教學為例。小說在結尾處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睂τ谥魅斯纳罓顩r最終究竟如何,作者在文中沒有作出明確的交待。正因如此,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組織并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與心愿進行個性化下的“見仁見智”,讓學生之間開展與之相應的討論與交流活動,或者說一說、寫一寫小說讀后感。
(二)善于“生活聯系、多元互動”
“語文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且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斷地發展著。它既是對生活資源的采擷與提煉,又是對生活現象的集中與體現?!辈粌H如此,包括語文在內的任何學科教育,只有通過社會生活的“折射與洗禮”才會產生作用,并能由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就是說,語文教學活動始終離不開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如此,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而且有利于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辟一條無可比擬的“活水渠道”。以《皇帝的新裝》童話活動為例。筆者在課堂閱讀教學任務完成后,本著內外聯系的指導思想,提出如下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現象,簡要解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大家根據各自的耳聞目睹,列舉了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行騙與被騙”的例子,如令人痛惡的“傳銷現象”“網絡詐騙”等,從中總結了一些道理:行騙者是“奸詐貪婪”的,他們正是抓住了一些被騙者“虛偽愚蠢、貪圖便宜”的不良心理,以各種騙術來設計“陷阱”進行行騙。皇帝就是“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生活典型,大臣們則是“虛偽自私、阿諛奉承”的生活代表。如此,不僅豐富了課程活動內容,增加了教學的寬廣度和深厚度,也切實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
(三)善于“信息融合、多元互動”
以計算機和網絡資源為核心元素的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具有融“音、像、圖、文、動”為有機整體的先進特點,且擁有“海量儲備、即時更新、人機互動、分段演播、操作便捷”等許多優勢功能,這是各種傳統媒體形式和手段所無可比擬的。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要,善于把信息技術元素科學、合理又規范地積極融入其中,不僅有利于為課程活動提供不容忽視的良好支撐,而且有利于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以劉成章的《安塞腰鼓》為例。這一篇融自然環境、地理風貌與民風民情為渾然一體的經典散文,通過語言文字的生動化描述,為我們熱情洋溢地呈現出了感同身受的“多元美”元素,有虛實結合的抒情美,有隱顯結合的含蓄美,有大小結合的視角美,有繁簡結合的和諧美,還有動靜結合的映襯美等。然而,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特征,初中學生還是難以全面而又深入地體味其中的許多元素和現象。在這種實際情況下,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這種優質平臺,“分段式”演播了1999年9月在全國第四次城市運動會的開幕式表演盛況,以此有效引領并不斷激勵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閱讀與體驗活動。
(四)善于“優化整合、多元互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課程活動中的最靈動、活躍的要素,無論對教與學的過程還是效果、結果來說,始終能夠充分發揮最直接、明顯的重大影響。不僅如此,教師如果長期采取“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課程活動形式,哪怕是多么精彩和美好,也必然引發學生的審美疲勞,所以說,教學方式的優化與整合是一種必需。就初中語文學科活動來說,“優化整合”究竟如何呢?概括地說,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一是“群文共讀式”的優化與整合。即指教師本著一個或多個議題,把內容與寫法相同或者相近的作品融合起來,開展近似于“模塊化”的一組一組的教學活動,有“全篇整合式”“同人異文整合式”和“1+1>2整合式”。以“同人異文整合式”為例,在教學李白的《秋浦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作品中的任何一篇時,教師都可以把其他作品引入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群文共讀”;同樣的道理,在教學蘇軾筆下的《記承天寺夜游》《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作品時,也可以在“同一作者”為中心的策略導向下進行。如此,有利于引導學生把作者的個人檔案進行簡要整理,進而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二是“學科融合式”。所謂“文史不分家”,把歷史元素與語文活動相結合,說的就是這一道理。
(五)善于“人力活動、多元互動”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大背景下,學生與老師一樣,不但是課程資源的重要執行者,也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責任主體。不僅如此,他們本身就是一種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活動中的人力資源”。他們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象,集中地體現在“推、評、探、創”這幾個方面。所謂“推”——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書名、頭尾、概要等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推測與想象”來觸摸作品的結構、思想、內容和結尾。所謂“評”——教師引導學生對“推”來的各種假說進行評議,看一看是否“言之有據(或者有理)有理”,以及哪種假說更有重要的價值和重大的意義呢,再把這些與范文進行相應的對照,以不斷提高閱讀表達和寫作鑒賞的能力。所謂“探”——教師引導學生再探范文的思路、感情和文法,并從中總結一些規律性的理論。所謂“創”——教師引導學生把理論性文學常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創造一些新鮮活力元素,點點滴滴地豐富學科活動內涵。
三、結束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論教師層面還是學生群體,都要本著既是“責任者與執行者”又是“開發者與利用者”的意識和行為,努力聚焦課程資源活動,善于貢獻自己應有的智慧、情懷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盧煉霞,黃瑞華.淺談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善加利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4(15):246.
[2]陳曉姿,王桂華.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資源活動中“情境教學”的策略管窺[J].中學課程資源(社會科學版),2020(02).
[3]潘瑜,李曉敏.揮起教育魔棒,讓錯誤資源綻放光芒——學生錯誤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利用[J].新課程,2020(07).
[4]孟祥鴻,顧明凈.基于核心素養觀指向下中對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與實際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14):66+68.
[5]顧遠航,張大衛.淺談“問題鏈”設計及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性運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