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濤,吳萬勇,何碧晶,李紅艷
鑒于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以及不斷升高的升學壓力導致學生體育鍛煉缺乏以及體質下降等問題成為時下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與熱點問題。為緩解學生升學壓力、促進學生體育參與、提升學生身心健康,體育課程成為學界與社會各界所關心關注的重點。審視時下體育教學實際,由于教學資源與條件的限制,多數學校主要以田徑類、球類、體操類以及健康教育四個專題進行教學實踐,而肩負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發展頗為冷淡[1][2],須知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亦是《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較為重要的一類教學內容。此類做法不僅阻礙了高中學生的技能學習與習慣養成,對我國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也造成了極大困擾。
近年來,“尼蘇小鎮”、“可邑小鎮”等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小鎮伴隨著各地、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種子在紅河州逐漸生根發芽展現自我特色,像煙盒舞、阿細跳月、樂作舞、踩高蹺、打陀螺、霸王鞭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大特色項目[3],紅河州的大中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都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但就目前來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與發展仍較為緩慢[4],在學校體育中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甚至有逐漸流失的趨勢[5-6]。既有研究認為,應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開發,重視特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賽組織[7],以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亦有學者認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通過進課堂、進校園競賽、進課間活動、進學校社團、進學校體育文化藝術節、通過學校服務民族體育競技運動等方法進入校園發展[8]。
由于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學校體育教學成為我國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傳承與發展的最佳途徑已成必然,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家的重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也必將在學校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9][10]。為更好地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總結前人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認為應該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找出其潛在價值,同時還需對傳統傳承模式進行創新,學校體育教學方式也應得到進一步優化。據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學習其他工作者的創編思路[11][12]創編帶有紅河州民族特色的民族韻律操;學習、借鑒體育教學方法[13][14]與模式[15][16][17]的最新研究前沿思想與理論,對中小學常用的異步教學法進行創新與優化,構建適合高中體育教學的階段性模塊異步教學模式,并在紅河州第一中學進行實驗探究,檢驗該模式可行性的同時將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中體育教學,不僅有利于豐富學校教學內容與文化底蘊,也有利于促進我國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責任感以及民族團結的品質都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調查分析認為,紅河州人們大都能歌善舞,但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播意識較差,發展途徑較為局限,在學校的發展與傳承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不利于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高中學生在畢業后前往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播、傳承與發展來說,高中學校體育教學可以為此提供最佳教育與培訓平臺,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傳播與發展優勢。為更好地展示民族特色,選擇民族傳統體育舞蹈進行教學傳播,更能夠展示紅河州人們的風土人情與民族特色,也更有利于帶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而民族韻律操能夠很好地將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舞蹈進行融合,體現紅河州人們團結奮斗、拼搏共進的優秀品質,因此研究以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舞蹈項目作為突破點進行民族韻律操的創編學習[18][19],在紅河州第一中學進行民族韻律操的創編教學,以期通過民族傳統體育舞蹈方面的教學進一步帶動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整體的傳承與發展。
民族韻律操的創編是為傳承與發揚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同時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身體素質,因此在項目與種類選擇上,首先要能夠體現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與舞蹈特點;其次為了取得更好的傳承、傳播效果,選擇的體育舞蹈種類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可傳播性與可操作性,因此選擇從紅河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體育舞蹈項目“樂作舞”、“煙盒舞”、“阿細跳月”等舞蹈中進行動作選擇;再根據運動強度從弱到強,動作幅度從小到大,同時需要涵蓋上肢、下肢、軀干動作,動作協調連貫,有熱身準備、有運動主體、有運動頂峰、有整理放松等要求進行整體構思與基礎動作篩選;然后根據動作形式與需求進行分段組合與創編,使之形成簡單的動作組合,對于表現形式較好,不易拆解或操化的動作進行適當移植;最后將所有動作進行組合創編,并根據動作的連貫性與完整性、負荷強度、音樂旋律與節奏等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修改,尤其是不同舞蹈動作之間的銜接,利用音樂與動作的舒緩變化進行節奏控制,使之成為成套動作并與音樂完美融合。
民族韻律操創編首先從整體上進行構思,根據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舞蹈的發展程度、民族特色體現程度、動作難度與合理程度、音樂節奏適合程度以及科學性、創新性與安全性進行分析與選擇,認為“阿細跳月”、“煙盒舞”、“樂作舞”三種民族體育舞蹈形式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代表紅河州的民族特色與舞蹈特點,同時動作簡單輕快,有一定的運動量,音樂節奏感較強,也更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民族韻律操的動作與音樂主要是從以上三種舞蹈的基礎上進行創編與剪輯。如選取動作幅度較小、運動量較少的哈尼族“樂作舞”基礎動作作為民族韻律操的前期準備活動部分的動作練習基礎;選取節奏歡快但運動量適中的彝族“煙盒舞”基礎動作作為民族韻律操的主體部分前半段的動作練習基礎;選取前期動作幅度較大、運動量較大,后期幅度減小、適合放松的彝族“阿細跳月”的基礎動作作為民族韻律操主體部分后半段的動作練習基礎以及放松與結束部分的動作練習基礎。
動作是民族韻律操的基礎,為體現民族特性又不能因此使動作過于危險與困難,同時還要方便學生進行動作學習與創新,本研究所創編的民族韻律操選取“阿細跳月”、“煙盒舞”、“樂作舞”三種民族體育舞蹈的基礎標志性動作作為韻律操主體,然后將這些動作在不改變其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操化組合與動作銜接,使其整體動作銜接順暢,更適合高中生進行練習的同時具有較強觀賞性。如:“樂作舞”的“栽秧舞步”、“铓鼓舞步”以及“綜扇舞步”等舞蹈動作簡單易學、節奏舒緩、運動量較小,較為適合作為民族韻律操的準備動作進行練習;“煙盒舞”的“三步弦”、“二步半”、“彩虹橋”等舞蹈動作節奏歡快,需要頭、腳、身、手、腰等全身各部分肌肉協調運作,動作幅度適中,能達到一定運動量與運動強度,鍛煉學生的協調性,活躍學生身體機能;“阿細跳月”的“大三弦舞”、“拍掌”、“跳轉”、“三步一蹦跳”等舞蹈動作動作幅度與運動強度較大、節奏歡快熱烈,使得民族韻律操的主體活動部分運動量達到巔峰,同時也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釋放與健康促進;最后結合“原地甩手”、“擺臂”、“擺胯”、“伸腿”等動作讓學生逐步恢復平靜進行放松,并結束全部動作。
音樂是民族韻律操的靈魂,是最能夠體現民族特色與風土人情的表現形式,同時音樂的韻律、節奏的快慢能夠影響一套動作的整體表現。如在民族韻律操的開始熱身部分,動作幅度相對較小,音樂節奏也要相對舒緩,但又需要通過音樂來調動學生的興奮性與精神度,因此選擇哈尼族的“阿究赫”舞蹈音樂進行剪輯與旋律調整,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盡快打起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與民族韻律操的動作契合;在民族韻律操的中間部分,動作幅度相對較大,音樂節奏要相對輕快但又不能過于歡快避免學生動作不完整,同時為了展現紅河特色,因此選擇彝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有個地方叫紅河”進行剪輯與旋律調整;在民族韻律操的高潮部分選擇音樂節奏歡快熱烈的“阿細跳月”使得民族韻律操的動作與節奏都達到頂峰;在最后的整理放松部分,動作較為舒緩,以放松為主,但為了使得學生的運動節奏不至于突然改變造成反差,所以在音樂選擇方面依然選擇了節奏較為歡快的“阿細跳月”,而動作幅度卻進行適當調整,讓動作與音樂能夠快慢結合;最后根據音樂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對音樂整體進行調整,使之和舞蹈動作更加契合。
異步教學法是由黎世法教授所提出的著重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20],為更好地在高中學校體育教學中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習興趣,研究總結前人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訓,對原有異步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與優化,使之能夠在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技能學習、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模塊教學內容的連貫與完整性。據此,本研究進行了創新異步教學模式構建(圖1),設計了包含娛樂類、競技類、田徑類以及舞蹈類四個模塊的大單元學習內容,以期能夠通過民族傳統體育的大單元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民族傳統體育學習興趣,掌握多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動作,能夠跟隨音樂進行完整的民族韻律操動作展示。

圖一 創新異步教學模式構建Figure1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Mode
結合教學實際,研究從前期調查所得中選取適合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進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教學實施,課程學習目標主要以學習習慣改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了解、游戲創編、興趣培養、民族韻律操教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責任感與文化認同培養為主,基于紅河州第一中學相關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不足以及教學資源不完備的現實,為了更好地進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研究對異步教學法進行創新與優化,充分利用學校民族生優勢與短視頻,讓學生參與“備課”與“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教學過程。同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基礎,培養興趣與合作精神,采用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階段性教學,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按照游戲娛樂類、競技類、田徑類、舞蹈類進行單元分塊,逐個階段逐個單元的進行創新異步教學,同時這些小單元教學又構成了民族傳統體育大單元教學。教學內容由師生商定并根據學生民族、技能掌握情況等學情進行任務選擇與分組,不同水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制定適應自身技能水平的學習目標,選擇相應學習任務,并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講解與練習、課后總結等環節逐個完成自身目標與任務。每節課結束前由學生對本節課進行互評,教師進行最后總結與點評,同時由負責小組布置下節課的學習內容與課前練習任務。具體實施程序見表1和表2。

表1 2018級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創新異步教學的實施舉例Table 1 Implementation Example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of the 2018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表2 2018級民族傳統體育舞蹈與民族韻律操模塊創新異步教學的實施舉例Table 2 Implementation Example of Innovative Asynchronous Teaching of 2018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ance and National Rhythmic Exercise Module
本研究主要是對紅河州第一中學高二年級民族傳統體育模塊教學的教學流程進行舉例與實驗,由于本校民族生較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民族生優勢與個人特點,借助短視頻等新媒體技術鼓勵民族生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藝與技能,帶動其他學生進行技能學習。在教學開始前,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情調查提前準備所需項目的技能學習教案大綱、相關教材、教學視頻、體育器材等教學資源,制定相關測評標準,同時再次進行學情調查與志愿采集,選取合適的運動項目并對教學項目教案進行選取與模塊排序,制定高二年級學年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并對教案進行細化整理,對教學資源、場地進行分配。實施過程基本為:了解學情與教師備課→學生備課與指導→模仿教學→實施教學→總結歸納→下一模塊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分組備課,課上講解示范、分組練習與教學競賽進行技能學習,教師從旁指導,幫助學生設計長期學習計劃與任務,進行教學備課與課上補充指導,不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1.通過對相關理論的學習構建了創新異步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并對該模式的具體實施程序進行了舉例。
2.通過對紅河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改編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舞蹈形成紅河州第一中學的特色民族韻律操。應用創新異步教學模式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民族韻律操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紅河州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承、發展。
研究進行了相關教學實驗,并在相關文獻中以數據分析的形式展現。實踐驗證認為創新異步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是可行的,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進行支撐。只有通過大量的實驗驗證才能證明該模式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與探究價值。另外,新模式的實施總會遇到困難,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支持與幫助,本研究進行實驗的學校在這方面給予了較大支持,眾多的民族生優勢也給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便利。每個學校的教學條件與環境不同,需要根據教學實際對該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優化,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