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偉,戴 俊
焦慮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1]。有數據發現美國有約4000萬人被焦慮癥困擾,占美國人口的18.1%,而只有36.9%的焦慮癥患者接受了治療[2]。運動對焦慮狀態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作為一種治療方式,運動的好處是相對沒有副作用,同時還能改善健康,如減輕體重和降低血壓[3,4]。另外研究發現長期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新血管的形成和伸展,從而可以提高大腦的專注能力[5,6]。劉春梅研究發現,75%VO2MAX對經常鍛煉的女大學生降低狀態焦慮明顯,35%VO2MAX對不經常鍛煉的女大學生降低狀態焦慮明顯,同時收縮壓跟狀態焦慮呈近似的變化曲線,與前面運動促進心血管功能相對應[7]。不同的體育鍛煉方式存在不同的鍛煉效果,研究發現,運動項目與運動動機等都在一等程度上影響運動對參與者的干預效果[8,9]。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運動強度以及運動對焦慮情緒可以取決于運動項目、運動時間等因素的選擇。國內已有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meta分析[10],但沒有將運動項目作為調節標量進行分組研究。同時近期發表的多篇高質量的相關研究,可能與過去的數據存在差異,進行新的文獻綜述是有必要的。研究目的為運動方式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并從參與運動干預的強度、項目、每次持續的時長和每周進行次數維度進行亞組分析,分析運動多個維度作為調節變量對運動干預效果的影響。搜集最近十年的相關研究進行meta分析,為選擇運動進行應對焦慮情緒提供更清晰的證據和借鑒。為今后的有關研究提供參考。
由第一作者于2021-3-10通過計算a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萬方數據庫(Wan Fang Data)、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database)檢索中文文獻,檢索文獻發表時間為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檢索詞為: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舞蹈、跑步、健身氣功、瑜伽、太極拳、焦慮、大學生。檢測到的文獻導入NoteExpress進行去重,再通過標題、摘要進行篩選,然后進行全文評估,最后選擇納入文獻。
運動干預是指在是研究對象在一定時期內參加有規律的體育運動,具體的干預內容包括運動頻率、運動周期、運動形式、每次運動時間。焦慮水平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中的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和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的焦慮因子。
納入標準:①關于運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影響的實驗研究;②研究樣本必須是在校大學生或研究生;③采用隨機實驗中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基值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或者為控制前后對照試驗的文獻;④納入文獻觀察的指標包括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值、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中的狀態焦慮(SAI)和特質焦慮(TAI)、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評分值,評分至少出現一種;⑤納入進行meta分析所需的數值(體育鍛煉對焦慮情緒影響的效應值及其95%的置信區間)。
排除標準:①研究對象非在校大學生;②實驗數據描述不準確,無法采集;③患有其他精神類疾病;④實驗為組合干預類研究(如運動結合心理療法、飲食干預等);⑤綜述類研究。
首先,需要由兩位研究者獨立通過對文獻的題目和摘要進行初篩。初篩后的文獻需要通過對文獻的全文進行閱讀后的第二次篩選,然后檢查核對篩選結果,如果有分歧通過共同討論是否納入,必要時可由第三位研究協助解決[11]。
由兩名研究人員對數據進行提取,需要提取的信息有:①研究編號;②發表年限;③納入研究者的一般信息;④研究樣本特征;⑤樣本量;⑥干預方式(運動周期、每周運動的次數、每次運動的時間、運動強度);⑦結局指標類型。
納入研究文獻質量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獻質量評估標準從樣本選擇、人群可比性及結局指標的報道隨訪情況三方面進行評估,最高為9星,當NOS≥6星時為較高質量研究[12]。
采用R語言種“meta”分析軟件包進行meta分析,并在RStudio平臺進行操作。首先對納入文獻進行異質性分析,當I2≤50%時認為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異質性,應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 model),當I2≥50%時認為存在明顯的統計學異質性,應當采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由于納入文獻兩種測量方法得到的效應值,所以使用標準化均數差進行分析(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進行分析。當文獻存在異質性時,可以對文獻進行異質性分析或亞組分析,若效應量無法合并則進行描述性分析。
通過在數據庫檢索主題詞,共檢索到文獻1385篇。將題錄導入NoteExpress除重后得到文獻993篇,進一步閱讀題目和摘要后初步篩選得到文獻110篇,通過閱讀全文去除純理論研究、非實驗類研究、對實驗過程以及干預變量描述闡述不清晰的文獻101篇,納入綜合性研究11篇,最終納入11篇文獻,共21組數據。(圖一)

圖一 文獻篩選流程圖
11篇納入文獻共21項研究,研究對象均為在校大學生,納入研究的文獻發表年份為2011-2021,所有被納入研究的隨機對照實驗選取結局指標測量時的樣本量,基線值無顯著差異。在研究設計方面,被納入的文獻有5篇隨機對照實驗,6篇前-后測實驗。實驗過程均無其他類型干預以及明顯的影響。文獻中包括了干預形式、運動周期、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頻率和對照組的干預形式。結局指標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終點值(M ±SD)或控制前后對照試驗的初始值和終點值(M ±SD)。11篇被納入研究的文獻,全部為公開發表的論文(表1)。在文獻質量評估方面,對納入文獻通過NOS文獻質量評估標準進行評估,得分均在6星以上,可以納入研究。由納入的11篇文獻的21項研究所做的meta分析漏斗圖(圖二),漏斗圖不完全對稱,可能存在發表性偏倚,納入文獻之間的不同干預方式的差異,可能是導致偏倚性的重要原因。

圖二 運動干預對大學生焦慮水平的meta分析漏斗圖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18項研究以運動對比較了體育活動對SCL-90量表中焦慮因子或SAS量表結局的差異,首先對這18項研究的異質性進行檢驗(I2=82%>50%,P<0.01),研究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異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合并效應量SMD=-0.98,95%-CI[-1.25;-0.70],z=-7.01,P<0.01,差異具有顯著意義,顯示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具有顯著應影響。(圖三)

圖三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影響效應量的meta分析森林圖
2.4.1 不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亞組分析
17項研究(637名大學生)將運動強度分為小、中、大強度3種運動強度進行亞組分析,小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的異質性顯示I2=0%<50%,P=0.93,提示不存在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0.57,95%CI[-0.99,-0.15],P<0.01],表明小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的有影響效果。中等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的影響異質性顯示I2=79%>50%,P<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1.19,95%CI[-1.37,-0.65],P<0.01]。結果顯示,中等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的有改善效果。高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異質性顯示,I2=9%<50%,P=0.3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1.79,95%CI[-2.10,-1.48],P<0.01]。結果顯示,大強度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的有改善效果。經比較,大強度運動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顯著優于中等強度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P<0.01),中等強度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顯著優于小強度運動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P<0.01)。(表2)
2.4.2 不同運動類型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亞組分析
21項研究(977名大學生)將運動分為球類運動、有氧運動、身心運動3種運動形式進行亞組分析。球類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的異質性顯示I2=74%>50%,P<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1.23,95%CI[-1.64,-0.85],P<0.01],表明球類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有影響效果。有氧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的異質性顯示I2=82%>50%,P<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1.04,95%CI[-1.52,-0.56],P<0.01],有氧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有影響效果。身心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的異質性顯示I2=0<50%,P<0.01,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0.36,95%CI[-0.57,-0.14],P<0.01],有氧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的有影響效果。經比較,參加球類運動與有氧運動對焦慮情緒影響的效應量沒有顯著性差異(P=0.42),參加球類運動與有氧運動對焦慮情緒影響的效應量明顯大于參加身心運動(P<0.01)。(表2)
2.4.3 高頻率與低頻率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亞組分析
21項研究(977名受試者)將運動分為低頻率(≤2次/周)和高頻率(>2次/周),低頻率運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異質性顯示I2=0%<50%,P=0.72,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0.45,95%CI[-0.63,-0.27],P<0.01],低頻率運動干預對焦慮情緒有影響效果。高頻率運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異質性顯示I2=81%>50%,P<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SMD=-1.11,95%CI[-1.50,-0.81],P<0.01]。經比較,每周進行高頻率運動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 明顯好于低頻率運動(P<0.01)。(表2)

表2 不同運動方式對焦慮情緒影響效應值分析數據表
2.4.4 運動持續時間與焦慮情緒
21項研究(977名大學生)對每次運動持續時間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運動持續時間對大學生焦慮情緒影響沒有統計學影響(Q=0.16,P=0.69),亞組分析不成立。
運動干預作為緩解大學生不良心理情緒的一種手段,目前已經得到了許多研究認可和證實,此項研究納入的受試者均來自中國大陸,發表年限也是近10年之內。研究結果有利于我國大學生干預大學生焦慮情緒運動方式的選擇。研究對11篇文獻的21項研究進行meta分析得出,運動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總體是有益的,這一結論已經得到多數研究結果的論證[24-26],且這種干預效果與運動類型、頻率、強度有一定的關系。運動還可以提高大學生抗壓能力、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通過對多種心理因素的中介效應來減少大學生焦慮情緒。
通過對中小強度運動干預的結局指標進行亞組分析,得出不同的結局指標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Q=P=0.46)這說明用不同結局指標來統計實驗的結果不存在顯著的偏倚性。
對運動的強度、運動種類、頻率和每次運動持續時間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運動強度、運動種類和頻率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研究發現,運動對降低狀態焦慮的影響具有運動強度差異,不同強度的運動對降低狀態焦慮都具有一定的作用[27]。金雯等研究結果焦慮情緒隨著收縮壓的變化而同步變化,表明大強度的一次性運動(75%VO2max)可有效地降低狀態焦慮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體溫的上升和中樞神經的內啡肽分泌增加有關[28]。這與通過meta分析得到的結果一致,更高強度運動可以對焦慮情緒帶來更大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出于安全的考慮,大強度運動廣泛應用于競技體育訓練,而極少在一般人群和疾病人群中。但近年來,有研究證實,一般人群甚至心臟病人群進行大強度間歇運動康復是安全的使用[29]。大學生鍛煉興趣的多個維度與鍛煉行為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30]。不同的運動類型對焦慮情緒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有氧運動與球類運動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有氧運動和球類運動對焦慮情緒的影響顯著優于身心運動,這可能與學生參與動機與興趣有關。殷恒嬋[31]、馬明坤[32]研究表明,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改善程度存在差異。身心運動相對于有氧運動和球類運動,需要較好的心境狀態和熟練套路,對學生的心理狀態要求相對較高,沒有相對高的參與性,短時間內對焦慮情緒的影響低于其他運動類型,可能對高齡人或較長時間參與有更好的效果。
研究中不同鍛煉次數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每周參加三次運動及以上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明顯好于每周運動一次或兩次。較高頻率地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運動對焦慮情緒有更好的連續性,所以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每次運動不同的持續時間質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69)。運動是一種對身體施加的壓力[32],當焦慮情緒降低到一定水平后,焦慮情緒不在應為持續時間的長短而繼續降低,這可能與運動可有效地降低狀態焦慮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體溫的上升和中樞神經的內啡肽分泌增加有關。當運動持續一定時間后,機體不在因為運動持續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變化[28]。
通過meta分析對得出,運動干預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國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大強度運動干預效果好于中強度運動,中強度運動效果好于低強度運動;球類運動與有氧運動干預效果好于身心運動;高頻率鍛煉效果好于低頻率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大于30min后的鍛煉效果沒有顯著性差異。
選擇運動方式建議:在鍛煉時應選擇中、大強度的鍛煉,大強度的鍛煉對焦慮情緒的影響效果較好,但不適用沒有鍛煉基礎的人群,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適合大部分人群;在選擇運動類型時應選擇球類運動或有氧運動,在有運動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選籃球、排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也可以選擇有氧健身運動,例如體育舞蹈、健美操、跑步等運動方式。在鍛煉頻率上應當選擇每周運動三次及以上。每次運動時間在30min以上即可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