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穎
(桂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要求教師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本身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1]《指導綱要》對高等院校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課教師需要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強化課程思政。當前,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正在全面實施。環境政策課程的內容綜合性與應用性較強,環境政策課程將環境政策系統作為整體研究對象,詳細闡述環境政策工具、環境政策決策體制與制定、環境政策執行、環境政策評估、環境政策監控、環境政策終結、環境政策公共治理等內容,并結合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針對我國現行環境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本研究以專業特色選修課環境政策課程為例,從目標、內容和具體實踐三個方面探究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路徑。
《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高尚品德。[1]環境政策課程的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推動中國環境管理理論和實踐活動的創新。課程思政目標不應只停留在樹立公民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層面,而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當前的現實情況,進行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理論和實踐創新。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系統學習環境政策的基礎理論、政策工具、管理熱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思政元素融入環境政策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不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關系會引發現實世界的環境問題,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環境問題。[2]因此,教師可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環境倫理思想,通過講授目前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明確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節約資源的經濟發展目標,認識到正確處理好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性,通過理論知識講授使學生樹立全新的環境倫理觀,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教師要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及新知識的融合為價值取向,將國內外最新的環保知識、政策以及理念引入課堂,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他們運用環境政策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世界環境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中環境倫理觀的精髓引入課堂,可以引導學生追求精神文明,選擇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綠色經濟體系、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現代生態文明價值觀。
環境觀及生態文明思想滲透在環境制度、相關政策法規、社會發展理念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和國家宏觀調控影響經濟發展,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和改變人類的消費方式及生活習慣影響生態系統。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環境政策制定及執行、評估的實踐,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環境政策中的體現。
教師要精準發現和挖掘課程知識隱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培養具有人文底蘊、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的目標。[3]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要緊密結合“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思路,注重培育學生德才兼修的高尚品德。[4]結合上述教學目標,針對環境政策課程綜合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即講述我國典型的環境政策案例、探討我國當前主要的環境問題、介紹馬克思生態文明理論。
首先,環境政策課程要突出區域特色,持續探究課程知識體系中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節約消費觀等價值層面的思政元素。同時,我國在落實環境政策的實踐中,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案例。例如,在講授環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長江禁漁十年的案例。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長江因經受了長期的過度捕撈,較多物種滅絕或接近滅絕,其生物資源瀕臨枯竭。為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我國對長江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禁漁,以此為長江中的物種提供適宜繁衍生息的環境。通過分析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模式,教師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點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強調環境政策制定的目標與意義,以此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境意識和環境素養。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厘清環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還能深入體會長江禁漁政策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價值導向。此外,長江禁漁十年政策也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環境發展與生態資源密切聯動,切實踐行生態文明觀。
其次,在教學內容中嵌入我國環境政策的經典案例,能夠引導學生面向實際,了解我國環境政策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的現實狀況,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在講授環境政策的制定與決策時,教師可以引入當前的“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目標內容,詳細講述我國碳市場對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分析我國碳排放市場建設的推進措施,以此介紹我國經濟良性綠色發展的現實狀況,引導大學生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與消費方式。
最后,雖然宏觀政策及其落實進程不適合作為單獨的案例用于特定的內容講授,但教師可以提煉其重點,融入對應的內容。例如,通過講授我國環境政策發展的進程,凸顯我國保護環境的政策,我國實施“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加強環境政策與經濟、社會、政治等相關政策的宏觀協調[5],這樣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環境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辯證關系的理解。又如,通過講解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環境政策的相關利益主體、環境政策執行及評估等環境政策的內容,可以向學生展現環境政策的具體實踐,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環境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包括環境政策和環境問題的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案例的討論等內容的介紹,而且需要啟發學生對環境問題本質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環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進一步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專業知識。因此,環境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從現實生活中的噪音、霧霾沙塵暴、固廢、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出發,如向學生介紹農村廁所革命、河長制等環境治理措施,讓學生在對現實生活的環境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具體的認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產生自覺投身中國環境管理的實踐愿望。
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環境政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介紹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例如,在講授建設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知識時,教師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論對“綠色發展”的指導意義的認識。又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當前我國的重要任務,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介紹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及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加強學生對這一發展戰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理論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我國環境政策的理解和思考,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開展環保實踐活動。
要通過挖掘思政元素,重新進行課程內容設計,并依托課程內容準確、完整、無形地向學生傳遞思政元素,就要求高校專業課教師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管理能力。教師要在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介紹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塑造學生的生態價值觀、綠色發展實踐觀,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及管理方式。
1.價值觀引領
立德樹人和價值觀引領是課程思政的主要責任。專業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立德樹人的作用,使學生接受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這就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專業課教師需要具備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以此介紹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宣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學生認識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創新性發展。[6]此外,專業課教師還要選取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內容和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環境友好發展價值觀和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生態文明價值觀。[7]這樣,學生就能在課程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在高校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認知、思政素養、思政方法等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影響課程思政實效發揮的重要因素。專業課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式時,應關注傳授知識、解答疑惑環節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強化對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的實踐,從而構建正確的課程思政觀,有效地探討教學環節,實現立德樹人。[8]
3. 轉變課堂管理方式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應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將課堂交給學生,自己則科學地設計學術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合理的引導挖掘學生的研究潛力,讓學生在查閱資料、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樹立自信心。
環境政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環境學、環境法律法規、環境管理、公共政策等多種人文社科類知識。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系統學習環境政策的基礎理論、政策工具、管理熱點,進一步提高自身專業素養。[9]但是,選修這門課的學生不一定都會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學生環境政策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其對環境政策的理解大相徑庭。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布置課前任務、推薦參考文獻等方式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在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以此激發學生對環境政策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程思政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意識,潤物細無聲地實現立德樹人。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安排若干個專題,按興趣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研討,通過課前分發資料并要求學生參考資料完成相應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同時啟發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將理論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根據實踐理解環境問題。
教學案例應注重地區特色、中國特色道路的生態文明教育,充分利用各地區特色的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實踐活動。實地調研和選題設計應依托具體的環境問題,教師讓學生獨立地通過團隊合作完成調研報告,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環境政策案例應選取當前能引發學生進行多元思考和思想碰撞、具有豐富思政元素的具體環境問題或政策,讓學生在多維討論中提高思政意識,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在理論知識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環境政策理論知識討論課程案例。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索環境政策制定的主體、利益相關者及其在落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分析環境問題的本質,對環境政策的制定進行分析,也可以組織學生運用課程知識對已有案例進行探討。以案例為載體,能夠將單一的“知識傳授”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而且可以滿足學生對前沿專業理論知識的需求,提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元素傳授的實際效果,有效實現授業與育人的結合。
環境政策課程是一門專業特色選修課程,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和價值觀,拓寬其環境治理理論視野。本文以專業特色選修課程環境政策課程為例,探索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路徑,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思考,希望能為相關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