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柱,白亞鋒,岳荷荷,景 超,王 堃
(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2]2020年6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
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戰場,理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科學思想與方法的掌握及實踐運用能力上。[4]計算機網絡是高校電氣信息類、計算機類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構建及培養該專業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之一。
在“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網絡課程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下功夫,實現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在計算機網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將課程思政與創新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5];將科技前沿技術(如區塊鏈、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與計算機網絡基礎理論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結合我國在計算機網絡及相關領域科技發展中的瓶頸,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網絡課程包含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五層協議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和應用層)、前沿主題和網絡最新進展(如網絡安全、互聯網上的音頻和視頻服務、無線網絡和移動網絡等)等內容,同時介紹了以太網中常用的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硬件設備的工作原理。計算機網絡的課程內容、性質及其在專業中的地位,決定了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有以下優勢。
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隨著區塊鏈、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計算機和網絡已成為高校學生生活、學習、娛樂的必需品。在此背景下,理工科專業學生要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更新自己的前沿科技知識。
計算機網絡課程是電氣信息類、計算機類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須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絡》是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之一,截至2018年8月,該教材已發行七版,累計銷量超過400萬冊,被國內著名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00多所院校選為教材。[6]因此,挖掘本書的課程思政元素,可使很多學生受益。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工作原理及其相關技術,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可以從事局域網組建、網絡設備管理與維護、解決網絡故障,并能快速跟蹤計算機網絡新技術發展的人才,需要學生結合社會、健康、安全、法律、道德、文化、環境等相關知識提出合理的網絡設計或問題解決方案。[7]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計算機網絡課程研究的是原理、技術和方法論,其內容蘊含的哲學思想通常具有普遍性。[8]教師在講解網絡原理時,可以通過舉例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與網絡的密切關系,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網絡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具備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網絡規范及道德修養的新時代人才。
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共同體是指高校全體教育工作者為追求共同的目標,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建立協同的行動趨向,在充分了解、合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穩定的、志同道合的有機團體。[9]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共同體引導教師主動將自身融入立德樹人的整體視域,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潛在的育人主體意識,實現主體間的協作與交融,如教書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等。
教育共同體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依托,高校需將同一學科所涉及的教師組成共同體以推動該課程教師與思政教師的交流合作,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教師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一是要形成精神共同體,高校教師雖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教學背景、教學認知和科研能力,但他們有相同的教育對象、共同的志趣和價值追求,其育人目標是一致的;二是要形成合作共同體,教師本人的成長和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都需要通過教師間的溝通,以及在教學中相互配合來實現。
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團隊由5名專業課教師和1名思政課教師組成。首先,所有成員都必須意識到專業課教育的目標是努力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高校要激發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性,如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與指導等活動,幫助教師深刻領悟課程思政對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及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0]專業課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才會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最后,專業課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關注國內國際時事,著眼科技前沿技術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論,致力于引導學生解決“卡脖子”問題,深入挖掘教材、社會、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將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本、融入課堂、融入身心。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求,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及教學媒體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轉變為知識信息的加工主體,教師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教材成為學生補充學習的對象,教學媒體成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科科技前沿技術,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隨著課程思政的不斷改革與深化,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要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要充分挖掘計算機網絡知識點所涉及的育人資源。教師除學習并更新專業課知識外,要多看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書籍,提取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第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力量。專業課、公共課、實踐課、選修課等教師,應按照全面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各個教育環節中充分發揮價值引導、情感傳遞和道德示范作用,進一步改變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使教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第三,要關注科技前沿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時代同行,關注科技前沿知識,與社會需求對接,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樣,教師才能在講授知識時不至于與科技脫軌、與社會脫節。
第四,要加強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設計與開發必須從學生的求知需求出發,要從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優勢,結合專業實際,遵循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及要求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術道結合”,既要深度拓展教學內容,又要注意課堂話語傳播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進行深度探討,通過角色體驗、情感模擬、翻轉課堂等方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式思考,實現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
第五,要自然有機融合。教學團隊要對專業知識所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精心設計,多方深入討論,反復琢磨,自然、不刻意地進行教學與互動交流,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做到“育人有溫度,潤物細無聲”。[8]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打造計算機網絡課程思政課堂,將課程涉及的所有電子資源上傳網絡平臺,包括課件、視頻、實驗工具、參考資料或文獻、作業、題庫、討論、互動等。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班級群、互動交流等功能,創建專題欄,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另外,教師可將網絡學習平臺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以豐富教學參考內容、改進信息化教學方法、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以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計算機網絡課程思政為例(該課程使用的教材為謝希億編著的《計算機網絡》),課程團隊進行了以下幾點改革:明確教學目標、內容和思政育人的關鍵詞,精讀教材,提煉思政元素,巧妙設計知識點并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培育學生的網絡強國思想;了解科技前沿技術,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加強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法律意識,引導學生以高度責任感捍衛網絡安全;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原動力。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開篇引入網絡強國思想,明確網絡強國思想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行動指南,從而讓學生明白學習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的重要性和指導意義。我國計算機網絡的關鍵技術如芯片、半導體、集成電路、基礎材料等,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華為有引領世界通信的5G技術,我國也有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互聯網企業。教師可以此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奮發向上,努力創新。
教師在講解計算機網絡中的一些原理時,要盡量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時,教師要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學生的網絡強國思想,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計算機網絡課程第一章概述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機網絡概述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開展了計算機網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求專業課教師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育人導向,開展思政資源滲透,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該課程。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科技前沿技術,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