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婉
(德州學院醫藥與護理學院,山東德州,254300)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國家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手段。[1]大學本科一般為四年學制,學生通常第一年對大學課堂的新式教學充滿期待,其上課積極性和出勤率較高;在大二和大三,學生需要接受大量專業基礎知識,由于考核和獎學金等原因,學生的出勤率和上課積極性也可以得到保障;但到大四時,學生普遍會由于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原因,忽視課堂的到課率。[2]同時,因大四階段的成績一般不作為學校獎學金評比的參考,一些原本成績不錯的學生在大四時也失去學習的動力。而一些學校為了提高考研成功率和就業率,對以上現象并沒有采取有效解決措施,這就加重了大四學生課堂普遍逃課率升高及課堂冷漠的現象。
大學的第四年是高等教育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年,其專業理論課程是對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和綜合應用的關鍵。高校一般采用專業課程、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大四學生進行培養,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或進一步深造。因此,大四學年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若學生不重視課堂參與,會造成自身大學受教育過程的不完整,相應的專業知識接受不夠完善,進而導致大學生的整體受教育水平下降,社會認可度低下。
本文針對德州學院醫藥與護理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制藥工程專業大四學生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上課的親身經歷及與學生的交談,分析和總結出大四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對很多大學生而言,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順利畢業是他們的終極目標。2021年,高校畢業生的總數已有900多萬,預計至2022年這個數量將超過1000萬。[3]大四學生普遍面臨著就業難、就業壓力大等困境,許多學生不得不犧牲上課時間去參加招聘會或企業面試。這就導致他們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在課堂學習,造成課堂冷漠。
大四學生需要對人生做出規劃和選擇,面臨考研、考公務員、就業的壓力。在眾多方面的壓力下,大四學生要面對的是畢業、實習、就業等諸多關系人生規劃的重要事件,且在這些關鍵選擇中他們常要承受父母期望、自我期待、成長焦慮、社會壓力等各種思想負擔,而心理發育尚不成熟的他們還不能靠自身的能力緩解壓力。[4]一些學生在就業時處處碰壁,導致較大的心理落差。同齡人之間的競爭壓力也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小負面影響。以上種種因素造成大四學生心理負擔過大,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出現逃課等行為。
我國四年制工科專業在大四第一學期都會設置專業課程,但純理論課或單一的授課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5]很多大四學生希望在課堂中獲得更多與就業和考研相關的知識技能,但是有些高校的教學計劃中并未給大四的學生安排此類課程。高校的課程設置未能對接學生最迫切的需求,是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大學前三年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充分,其在面對大四開設的需要一定理論基礎的專業選修課時,會出現因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而無法接受新知識的情況。這類學生往往會逐漸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進而加劇課堂冷漠現象。
應屆生的就業率是體現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質量的重要方面。為保證學生的就業率,一些教師往往對大四學生的出勤率要求不高。同時,學生考研率的提升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可以為國家輸送更高層次的人才,還可以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6]在高校普遍鼓勵本科生繼續深造的背景下,一些教師通常會默許學生在課堂上復習考研資料。這兩個方面是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較低、課堂冷漠現象嚴重的另外兩個主要原因。學生課堂表現不夠積極、反饋較差,會影響教師的授課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達成培養目標。在這種培養方式下,學生即使走上工作崗位或考上研究生,也會面臨后續一系列的專業問題。
針對大四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原因,如何高效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提升大四課堂教學效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大四課堂教學實踐和提升途徑探索,以制藥工程專業的大四課程為例,就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途徑探索,提出以下幾點思考,以期為大四課堂教學存在的困境提供解決參考方法。
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指出,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制藥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管理、技術研發、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創新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教師應有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自覺意識,為學生講述制藥工程專業對國家醫藥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當前我國生物醫藥與醫療設備等相關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問題,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及科技發展的方向。以藥物合成反應課程為例,筆者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中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為學生今后在科學研究上做出重大發現奠定基礎。學生感受到優秀科研工作者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耐得住寂寞和失敗的毅力以及強烈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
教師在大四課堂還可以引入與專業相關的科技前沿和制藥生產案例,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做科研需要的品質等。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讓學生對未來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職業素養,有利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導生制”是19世紀初期由英國教育學家約瑟夫·蘭喀斯特創建的師生制度,其主要通過高年級優秀的學生引導低年級學生的方式,幫助低年級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7]“導師制”一般以小組或宿舍為單位,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導學”關系,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8]
這兩種制度應在學生大一時開始實施。學院教師和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可以對新生在學習、生活、價值觀、擇業觀方面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為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四年的大學生活或設置未來目標,導師應進行定期的指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長期的交流既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又可以減少傳統課堂上學生被動、服從的負面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及時向教師和導生求助,逐漸形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其在大四階段就可以更加積極、合理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大四課堂不能僅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很多大四學生更想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完成向研究生階段或工作階段的身份轉變。對制藥專業的學生而言,其綜合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可以適當調整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大四學生的調研,筆者發現,一部分考研學生關注的是大四時間的合理利用、考研信息與方向,并希望能夠利用畢業設計的機會提前適應研究生生活,如確定課題、導師溝通交流、選擇學校等問題。他們最想學到的是信息檢索能力、文獻閱讀能力和學術英語交流與寫作能力等科學研究技能。而一部分想參加工作的學生則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藥物研發和生產車間方面的操作技能。
針對以上學生的需求,任課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第一,增加研討課,設置課堂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第二,在大四課堂加入一些與考研相關的知識,在講述本科階段知識點的同時,引入各大高校的考研真題,引導學生對整個大學時期學習的理論基礎知識進行串聯總結。第三,教師可以將自己從事的科學研究引入大四課堂,鼓勵學生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
針對就業、考研與上課沖突的問題,高校也應該考慮對原有的培養計劃進行修改,減輕大四第一學期的課程壓力,讓學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投入考研與就業準備。同時,高校還可以增加學術前沿類課程,將信息檢索、文獻閱讀和科技寫作等能力加入培養方案,以適應學生的現實需求。
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大四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首先,教師只有提高對課程的熟悉程度,才能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其次,教師要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學會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與學生互動,調動課堂氣氛。最后,教師要學會利用多樣化的現代教育手段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如通過案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或加入學生小組討論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或通過課堂測試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9]以制藥工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大四課堂中引入與專業相關的科技前沿和制藥生產案例,如新藥研發過程中會出現的分離、提純的問題并分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制藥車間工作的基本操作,提升學生綠色環保與安全意識;藥物研發和臨床應用過程中的學術道德與倫理問題。
在普通本科高校正積極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大背景下,應用型人才是我國地方高校培養目標的理想選擇。[10]實踐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核心,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政策引領下,高校應充分利用實驗室搭建的專業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為大四的學生開設相關的實驗操作類課程。例如,我校擁有山東省藥用輔料與緩控釋制劑重點實驗室及生物發酵實訓基地,可以依靠這兩個平臺為學生開設實驗課程。通過參與式實踐活動,學生與教師建立起了良好的伙伴關系,進而不斷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學生通過參與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
針對學生就業的現實需求,將企業人員引入課堂,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問題,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課堂冷漠現象的有效手段。
大部分高校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對藥企的體制、文化、工作環境的了解不全面。因此,高校可以邀請企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走進大四課堂做專題講座,通過介紹企業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人員招聘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從而認識到理論學習對藥企實踐的重要性。這既對學生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大四學生課堂冷漠現象成為大學課堂的常態,如何提高大四課堂的積極性隨之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高校與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融入科學研究和工作有關的課程思政、建立“導生”“導師”制度、設置多元化課堂、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開設實驗操作類課程、將企業工作人員引入課堂六個方面對此現象進行改善。同時,高校還需要從學生生涯規劃的角度適當調整學生四年的培養計劃,從而培養出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