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杰媛,沈 忱,罕光清
(昆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昆明,651700)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指出,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1]隨著三孩政策的公布,未來我國人口總量和總數會持續上漲,適齡的學前兒童不斷增加,學前教育教師缺口進一步加大。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強調“重點支持邊遠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學前教育”[2];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國家繼續支持學前教育發展,重點向中西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傾斜……補充學前教育教師隊伍”[3];2018年《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擴大、補充與優先培養”[4];2021年,《“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強調“支持人口集中流入地、農村地區、‘三區三州’、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普及學前教育……加強教師培訓,保障教師待遇,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縣中教師隊伍”[5]。國家主導的政策體系為邊境地區學前教育教師培訓提供了穩定長遠的動力和保障支持,但在實現其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本研究以云南省6個市(自治州)為例,在對其學前教育教師職后培訓現狀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豐富學前教育教師隊伍職后培訓建設相關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云南省內昆明、玉溪、臨滄、楚雄、大理、文山6個市(自治州)學前教育教師,主要包括城鄉一線幼兒園的園長、副園長、教研組長、保健員、保育員和教師。在昆明市教育體育局的協調下,調研組對云南省6個市(自治州)的城鄉幼兒園采取了抽樣調查,先讓幼兒園負責人填寫電子問卷,再由負責人將電子問卷發送到本園的QQ和微信群,邀請更多教師來填寫問卷。本研究從教師基本情況、培訓現狀、培訓需求三個維度展開調研,共發放問卷574份,收回有效問卷574份,有效率為100%。同時隨機抽取了10名幼兒園一線工作者和3名教育體育局工作者進行訪談,并對搜集到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加工。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云南省近三年學前教育教師培訓現狀調查問卷,包括基本信息與主體兩部分,意在了解云南省6個市(自治州)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主要內容包括教師基本情況、培訓現狀、培訓需求三個方面。問卷回收后,采用Excel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
教師隊伍結構是指教師隊伍中不同教師之間相對穩定的匹配與聯結狀況,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年齡、性別、學歷、專業背景和編制等要素的人數構成比例。科學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有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進而推動6個市(自治州)學前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當前云南當地的學前教師隊伍有性別結構女性化、專業素養差異性較大等問題。
1.性別結構女性化
調查對象中,女教師占96.69%,男教師僅占3.31%,男女性別嚴重失調,呈現出明顯女性化特點。究其原因,首先是源于人們對學前教育教師固有的刻板印象。傳統的學前教育教師以女性為主,女性擁有溫柔、敏感和細膩的氣質,比男性更適合照顧孩子,這導致學前教育教師性別結構同質化。[6]其次是學前教育教師的工資待遇與社會地位較低,對于男性的吸引力不強,男教師的專業認同感較低。最后是當下幼兒園教師招聘體系對于傳統技能考核要求較高,男性的優勢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導致男教師在職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男性幼師的參與,因此,優化學前教育教師性別結構問題是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2.教師的專業素養差異較大
調查對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92.51%,大專以下學歷僅占7.49%,但有54.7%的調查對象是以非全日制的方式獲得學歷的,有45.30%的調查對象以全日制方式獲得學歷。從專業結構來看,非學前教育占總21.08%,學前教育占78.92%。這說明教師的專業素質差異較大。
1.優質培訓資源配置不合理
入職后的教師迫切需要優質的培訓資源提升自身的本領,以應對職場中遇到的挑戰。調查結果顯示,61.85%的教師認為培訓機會少,同時,37.80%的教師每年參加1—3次培訓,27.53%的教師每年參加3—5次,有部分教師從來沒有參加過培訓。在這些培訓中,培訓的級別大部分集中在校本培訓,基本沒有機會參與高層次的跨地域培訓觀摩及省培、國培,而校本培訓的質量又難以保證。目前培訓的覆蓋人數太少,不能滿足教師的基本培訓需求。筆者在訪談過程中還了解到,公辦幼兒園的培訓機會比民辦幼兒園多,城市幼兒園的機會遠超過鄉村幼兒園。
2.幼兒園培訓的選拔機制有待完善
調查發現,教師參加培訓的選拔方式主要是幼兒園直接指定(50.7%),自愿報名后幼兒園選派占比較小(27.7%)。訪談中有教師反映,和領導關系好的教師可以參加培訓,而關系一般的則很難參加培訓。同時,領導因為考慮到流動性的因素,更愿意將培訓機會留給在編教師,而外聘教師幾乎沒有培訓機會。幼兒園的編制比較匱乏,很多幼兒園只有一兩個教師有編制,導致培訓名額實際上集中在個別教師身上。
3.教師對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從教師自身來看,部分教師對培訓的認識不到位。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有22.13%的教師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參加培訓,認為只要能應付過去就行,是一種完全被動的受教育行為。
1.培訓內容與培訓需求關聯性不強
調查發現,教師培訓內容較多的依次是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86.93%)、師德師風建設(72.65%)、科研方法與園本課程開發(57.14%)、教師科學文化素養(52.44%),教師職業生涯規劃(33.80%)和教師心理調適(36.76%)的內容相對較少。
但是,就教師的培訓需求看,其最希望接受的是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81.01%),然后依次是教師心理調適(66.90%)、科研方法與園本課程開發(60.80%)、教師科學文化素養(55.57%)、教師職業生涯規劃(46.34%),最后是師德師風建設(37.11%)、政策解讀(29.62%)。教師需求較為強烈的心理調適的培訓內容,在當前培訓內容中卻排在第六,當前培訓中排在前列的師德師風建設和政策解讀內容,卻不是教師最迫切需求的。
2.培訓內容理論與實踐失衡
調查發現,在培訓中,39.74%的教師認為參加的培訓理論內容較多或全是理論,實踐指導較少,59.06%教師認為參加的培訓內容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前教育的行業特點對教師的實踐要求較高,而教師日常參與的培訓多是以理論培訓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培訓理論與實踐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使得培訓內容與實踐脫節,教師只能生搬硬套地將培訓內容移植到工作中,進而使得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1.培訓時間過于集中
調查發現,教師平常工作壓力大、強度高,除了要完成工作任務,還要照顧家庭,短期集中培訓很難兼顧所有教師的需求。短期集中培訓課程安排集中、知識量大,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培訓內容,這些因素導致培訓質量較低。
2.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
短期集中培訓多是講座模式,教師來參加培訓的目的多是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單純的知識教學對教師缺少吸引力。調查發現,教師最認可的培訓方式是同行經驗介紹、教學展示、共同研討型,案例評析、參與式學習型,名園長實戰經驗分享與觀摩型,實地考察型;最不喜歡的培訓方式是專家講座、報告型和專題沙龍型。可以看出教師更喜歡參與式、活動型、實踐性強的培訓方式。
3.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教師最喜歡的考核方式是根據培訓課程完成相應的作業,其次是建立基于培訓課堂表現的紀實檔案和提交教學案例或現場說課,最不喜歡的是提交論文或撰寫培訓心得和考試。然而,當前采用最多的考核方式是提交論文或撰寫培訓心得,筆者在訪談中也了解到,在這種考核方式下,部分教師會習慣性地從網上抄襲論文和心得,并不能發揮考核的真正作用。
調查發現,城鄉培訓資源不對等,城市幼兒園教師培訓機會比鄉鎮幼兒園教師多,城鄉幼兒園條件差異很大。在訪談中發現,一些鄉鎮教師認為培訓內容具有很好的理論價值,但是并沒有結合鄉鎮幼兒園實際,培訓的多數內容無法在鄉鎮幼兒園實現;有的培訓示范課的形式過于豐富,鄉鎮幼兒園沒有配套的實施條件,教師也不具備有效開展這些示范課形式的能力。
調查發現,政府經費保障政策落實力度不夠,費用負擔過多地轉嫁給教師個人,很多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還需要教師自行承擔培訓經費。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各地每年用于學前教育的經費不斷增加,然而這遠遠不夠,很多幼兒園仍然感到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時,應該用于教育的經費也沒有全部到位,調研發現,某市一年的教育培訓經費有1000萬,但是針對學前教育的培訓經費投入卻只占十分之一。
第一,完善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制度,提高男教師占比。例如,通過公費師范生這一有較為穩定的就業去向的制度,讓越來越多的男性加入學前教育教師隊伍。但眼下公費師范生制度仍然難以滿足整個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對于男教師的需求,且在男教師的培養方面仍然處于摸索階段,學校培養規格與標準同招聘市場準入機制仍有所偏差。應完善男教師的培養機制,注重男教師的職前培養,優化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性別結構。
第二,提升學前教育教師的待遇,保障男教師的職業發展。男性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頂梁柱”,不僅要完成工作,更要承擔家庭的經濟壓力,但較低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導致幼兒園很難留住男教師,且男性常常因自身氣質受到損傷而遠離這份工作。幼兒園在日常考核與創立晉升渠道時,有時需要“因性而異”,為男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一,規范學前教育教師培訓項目。應完善學前教育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制度,設置專門的項目管理部門,組建培訓項目管理專家組,對項目實施進度和項目經費的使用過程進行全方位監督,做到對各部門、各環節評估與指導的全面管理,并公布評估的結果。還應嚴格培訓經費的使用細則,加強培訓經費運用的監管力度,保證培訓經費的合理使用。另外,要建設全省學前教育教師培訓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學前教育教師培訓信息化管理水平,規范、精細管理學前教育教師培訓學分,深化培訓學分應用,激發教師參訓動力。
第二,規范幼兒園培訓流程,包括學院選拔和過程管理。應建立學前教育教師參與培訓的數據庫,根據培訓項目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師的專業背景與個人條件進行初步篩選,優先條件符合的教師。可開展教師雙向選擇的試點工作,允許教師根據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培訓項目,結合自身需求與條件自行報名參加培訓,主管部門負責審核申請名單,最后對審核通過的名單進行公布。由于國培和省培的規格較高,舉辦的周期較長,且名額有限,難以滿足大量教師的培訓需求,因此,嚴格教師的選拔過程,能夠讓機會更傾向于有需求的教師。另外,還要嚴管培訓和考核過程,定期向用人單位通告培訓結果。
第一,做好前期調研工作,規范分層分類培訓。不同階段學前教育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差異較大,在開展培訓工作時,應做好前期調研,針對教師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和專業結構做出客觀的分析,聚焦每個階段學前教育教師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各地的師訓中心應規范培訓指南,做好分層分類工作,確保培訓工作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根據教師的職業發展,大致可以將教師培訓分為新教師入職培訓、青年教師助力培訓、骨干教師提升培訓、教師培訓者團隊研修、園長任職和提高培訓、高級研修及專題培訓,還可以進行更系統的分類,如適應期、探索期、成熟期、學者期等,確保培訓對象屬于同質群體。[7]
第二,結合培訓對象的專業特點,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培訓內容的安排與選擇,需要針對培訓對象的特點與需求。在前期的調研中,需要提前了解培訓對象急需提升的能力和素質,綜合考慮城鄉各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并進行篩選,進一步挑選價值較高的培訓內容。培訓內容要推進師德養成教育,創新師德師風建設、政策解讀培訓內容形式,以服務幼兒成長、突出育人為主線。
第三,合理設置培訓方式,選擇實踐為主的培訓方式。學前教育的職業特點對于實操要求較高,理論為主的培訓方式對教師的吸引力不強,因此,培訓應以技能操作類、參觀調研類、跟崗實訓類等培訓方式為主,以探討案例、一線教師之間的交流為主。以實踐為主的培訓方式需要密切聯系實訓基地,為教師提供跟崗實訓的機會,對接相應的教師。同時,要重視線上研修的質量,鼓勵教師主動選修,實行線上和線下混修的模式。在培訓中,要以任務為導向,強化教師的主動性,促進教師通過實踐培訓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
第一,創建學前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教育主管部門應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教師培訓的相關條例,明確教師培訓中的權責分配,支持師范院校與優質幼兒園協同建立培訓基地。同時,重視名師、名園長與各地骨干教師在地區學前教育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建立骨干教師資源庫,依據培訓項目在骨干教師資源庫中篩選合適的培訓教師。
第二,重視區域內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整合區域內培訓資源。應重視區域內培訓和校本培訓、整合區域內各級示范幼兒園的強弱項,通過強弱聯合、區域整合的合作方式,實現區域間的橫向互動,發揮培訓對幼兒園辦園質量的提升作用。以校本培訓為基礎,學校之間聯動,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可實現教育資源互補、優勢共享、共同發展。校際聯動可通過平臺進行操作,以目標為導向,進而聯動促進各個幼兒園共同發展。
第三,強強聯合,打造專業的培訓團隊。深度整合各示范幼兒園、各示范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培訓資源,以各級教育部門為主導,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組建專業的團隊,承接國培和省培的項目。高校也要鼓勵本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參與培訓項目,將其參與培訓項目的工作內容納入考核范圍。
針對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目前面臨的諸多突出問題,相關部門應將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精準實施農村幼兒園教師專項培訓,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為重點,實現農村幼兒園教師和園長培訓全覆蓋。
第一,實施“結對子”幫扶培訓項目。篩選經濟發達地區的知名高校、優質示范幼兒園和培訓機構組建幫扶團隊,對接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幼兒園,助力經濟欠發達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第二,探索集成建設學前教育教師線上研修平臺。時間和空間因素限制了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的培訓機會,隨著新媒體的誕生與廣泛運用,其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實現靈活培訓。
第三,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教師培訓的針對性。農村學前教育教師培訓要著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在培訓中,既要考慮到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的主要困難,又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職業規劃,做到有的放矢,使培訓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