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洲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形態,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并完善育人機制,是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建構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新時代要求。因此,探討高校公共體育建設課程思政的基本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公共體育作為高校通識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課程育人功能,服務于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明確其建設課程思政、參與高校“大思政”體系構建的角色定位。
從教書育人規律來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具有育人的本質特征,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人是一切體育活動的實踐主體,無論是體育項目的發掘、體育規則的制訂,還是體育活動的開展實施,人都是其中的發明者、制訂者和參與者。公共體育課程以體育活動和體育教育為文化載體,以通識課的教學形式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不斷完善,豐富人的各層次價值,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教育宗旨,遵循育人的本質規律,具有深厚的課程德育資源。一方面,公共體育課程通過教授各類體育項目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實踐來鍛煉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公共體育課程可以通過講授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體育文化脈絡、體育核心精神來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意識、民族認同感等,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從而在育人的角度上建設課程思政。需要強調的是,高校公共體育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指體育課程講授和思政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將思政教育元素嵌入體育課程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使二者深度融合,形成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教育模式,真正有效、高效地建設課程思政。
從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來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具有同向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者。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交往方式的革新,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方式和信息獲取能力發生了新變化,如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與個人奮斗的關系等問題,不是單一課程能解決的,需要更全面、更立體、更多樣的思想教育形式。高校思政課程具有理論性強、思想性深等特征,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程,公共體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與靈活度高的特點,是思政課程的有效補充,將二者結合起來,有助于構建一個分工合理、聯系密切、相互協調的思想教育工作體系。如果說傳授運動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是高校公共體育的“有字之書”,那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就是高校公共體育的“無字之書”。新時代公共體育課程既注重深化“有字之書”的教育,又突顯“無字之書”的地位,在二者的有機統一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力打造符合國家發展需要、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體育教育,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這就是說,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發展需要更加明確地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將公共體育教育置于國家發展的宏大背景中予以思考,置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予以推進,服務好國家發展大局、社會改革發展和個體發展需要,與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結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各類課程同向同行,以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時代使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既要兼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規律,又要立足體育課程的專業特殊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課程育人功能,確立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保證教育合力和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2]
公共體育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他課程同向同行,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使命擔當,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特別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他課程構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形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教育教學特點,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孤島”困境,以促進各課程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融通為目標制訂具體的教學方案,整合教學內容,開展既體現體育專業特色又兼顧價值引導的實踐教學。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立足于體育課程基礎之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學改革,首先應當發揮好課程傳授運動技能、增強體能的專業屬性,根據學生學習的成長需要和興趣愛好合理調整授課內容,從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等方面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除了掌握運動知識和技能、提高身體素質的任務,育人工作同樣是公共體育課程的本職工作。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應充分挖掘課程的德育資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課程的結合點、融入點、切入點,提升課程的思想性和親和力,以體育歷史錘煉意志,以體育精神塑造人格,以體育文化滋養心靈。體育課程思政正是在兼顧技能性教學的同時提升思想性教育,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各環節,使立德樹人、健康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推動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改革需要在教學理論的深刻性上下功夫,把理論講清楚、講深入、講透徹,通過介紹各項體育活動的起源與發展、健康飲食的結構與習慣,增強課程的理論性和生活性,使各項體育課程不再停留在運動技能訓練的技術層面,更在于提升體育課程的厚重感和深刻性。在豐富課程理論內容的同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要適當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與自主組織管理體育活動的能力,不斷培養大學生綠色發展、終身運動、鍛煉身心的健康意識。此外,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可適當增加校本內容,結合實際情況融入當地特色體育活動教學,組織相應的活動競賽。這不僅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利于提升體育課程的親和力與趣味性。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是提升體育課程本身的教育質量,增強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無論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角色探討,還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厘定,最終都指向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時代路徑探析。
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主體,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有助于提升課程育人質量。[3]
第一,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教育者需先受教育,專業素養是體育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指標。體育教師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主導者,其專業素養直接影響教學改革質量和大學生發展狀況。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參與各種業務培訓與自我學習,確保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理論水平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這一歷史坐標對公共體育教育帶來何種新變化,提出何種新要求,都是體育教師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體育教師應通過剖析新時代變化與學生學習成長需要的變化,努力挖掘體現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點和教學設計,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示范和講解環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論的魅力,增強體育課程的親和力。
第二,提升體育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打鐵還需自身硬”,體育教師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念會對大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應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擔任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角色。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形象、正確的言論和良好的道德感染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正確價值觀的理念導向與價值示范,真切體會教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格魅力,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是體育教師不變的使命。另外,體育教師還應重視自身的育人態度、育人水平、育人效果及學生的認可程度,使體育課程思政的效果最大化。
第三,提高體育事務管理者的思想水平。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強調全面性思維,要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其中,體育事務管理者是公共體育教育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教育主體。他們負責組織和管理大學生的課外公共體育活動,如體育場地的使用、體育器材的租借與體育比賽的組織等,與大學生課外接觸時所秉持的價值理念、交往態度與思想高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精神與體育文化的理解。因而,要以提高體育事務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服務意識為抓手,營造文明、和諧、公正的體育文化氛圍,是培育和踐行體育課程思政的又一可行路徑。
課程教學是教授運動技能和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主渠道之一。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公共體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靈活度高、趣味性濃的特點,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為課程思政的協同平臺,有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途徑。[4]
第一,在教學目標方面,更加突出課程育人導向。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設置課程育人的理念導向,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標、要求融入公共體育課課程整體設計,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探索體育與德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新時代教學模式。從短期目標來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應更有效地教授學生掌握某項體育活動的基本規則、運作技巧和實踐技能,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對規則意識的認知、對集體活動的參與。從長遠目標來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能夠通過展開不同形式的體育實踐,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身心狀態、辯證的合作競爭觀、鍛煉身心的自主意識,從而促進“健康中國”理念的終身實踐。
第二,在教學內容方面,整合課程德育資源。[5]首先,體育教師應全面規劃和審視授課內容,深入挖掘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將體育專業知識與思想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采用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講授專業知識、開展價值觀教育,充分利用公共體育課輕松、靈活的課堂氛圍,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對愛國主義、集體精神、個人優秀品質的基本認知。其次,體育教師應善用案例分析的教學手段,通過介紹、回顧大型體育賽事、經典體育案例與體育題材紀錄片引導學生對經典體育活動隱含的體育精神、價值觀進行討論,增強體育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精神品質的情感認同。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討論的教學模式,真正改變了“滿堂灌”與“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也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體育課堂。最后,體育教師應適當挖掘本土性體育的課程內容,豐富公共體育教育的民族特色。從社會發展的層面看,中國體育文化旨在培養人民的民族氣節與倫理道德。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在增強民族傳統意識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教育意義。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適當根據民族與地域的特色開發校本教學內容,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大學生展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以最貼近學生實際和本土生活實踐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的學習與練習,學生不僅能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而且能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歷史形成過程,理解體育活動蘊含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從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意識,提升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踐行自覺。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綜合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育教師充分運用互聯網資源與新媒體技術促進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增強課程時代感和吸引力,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適當增加線上課程,組織學生觀看大型體育賽事或討論體育倫理案例,增強學生在公共體育課中的參與度。開發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App,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日常鍛煉和體育趣聞,推進體育活動向日常化、生活化和普及化轉變,使學生養成綠色健康、積極向上、主動鍛煉的生活習慣。
公共體育是內容多樣、層次豐富的教育體系,不僅包含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而且包含課外公共體育活動的開展等內容。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豐富高校體育文化,搭建涵養大學生精神世界和思想素養的校園文化載體。[6]
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塑造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揮著其他載體無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高校體育文化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建設新時代高校體育文化應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增強體育物質文化建設,提供并改善公共體育運動場地和場館設施,以滿足不同天氣條件下不同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運動場所的建構,增建運動主題的建筑和展現體育精神的雕塑,在藝術、體育、文化的結合中傳遞真善美的價值理念,營造積極、和諧、文明、以人為本的運動氛圍,從而以更為內隱的形式展開大學生思政教育,使學生在審美的同時獲得體育精神的鼓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二是增強體育精神文明建設,根據高校自身條件組織和開展公共體育賽事,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在體育活動中切身感受團隊力量、和諧觀念、平等公正價值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此外,高校應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體育文化活動,如體育文化節、體育社團活動、體育精神征文等文化活動,以輕松、參與度高的形式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和社會交往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形成積極、和諧、文明的高校公共體育文化氛圍,從而保障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
總而言之,高校公共體育課協同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既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新時代任務,又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現新時代改革的重要探索,可通過公共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教學改革及校園體育文化三個維度進行路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