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莊房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淮安,223003)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國家規定高等院校必須開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采用國家統一教材。面對不同院校、不同培養層次、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如何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以及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1],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該更好地理解生命。這對個人以及國家都有重大意義,也對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生命不僅是對人的生命的自然屬性有所了解,還應當對人的精神、價值、尊嚴以及意義等精神生命有所領悟,并且能夠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符合國家社會發展進程,也是社會文明的表現。
2010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生命教育”首次進入國家教育政策文件。在普通高等教育階段,尤其是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思政課如何融入生命教育內容值得思考。
高校思政課將生命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同時利用生命教育來豐富思政課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不僅有利于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也對學生的人格養成與專業課學習有所助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公民,思政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厘清思政課與生命教育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予以落實。
關于生命的定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生命作了如下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3]從恩格斯對生命的定義可以看出,生命不僅指人的生命,除了人類生命,地球上還有其他生命存在形式,人類只是生命的一種,同樣屬于自然的一部分。雖然在人類的觀念中,人是萬物的靈長,人類的生產生活深刻地形塑著地球,乃至影響著其他生命形態的存在方式,但從最本質的生命的形式上來看,萬物是平等的。在談論生命的時候不能僅聯想到人的生命,還應當將人類以外的生命納入考量,這也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發展,關切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逐漸成為共識。只有在對生命的定義進行準確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詮釋生命教育的內涵。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生命潛能的自由發展,通過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達到應有的高度,同時,教育也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關于生命教育,劉長城認為:“生命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生命與人生問題的教育,是教育人們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4]生命教育屬于教育的范疇,屬于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可視為一種教育理念,它圍繞人的生命展開。而不論是“認識生命、保護生命”,還是“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都不僅指的是人的生命,因為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種生命形態。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對“生命”的理解上應將其他生命一并納入。如果生命教育僅涵蓋對人的生命的珍惜愛護,對人的價值實現的要求,顯然是狹隘的。生命教育應當涵蓋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生命教育在對人的生命的尊重、珍惜、愛護以及人的生命價值、尊嚴、意義的追求、保障之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也需要重新進行思考和理解。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僅僅包含人類的自然生命的教育,還應將人的價值意義、尊嚴等抽象生命的尊重和維護一并納入考量。除此之外,生態文明教育也應該屬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因為自然界還有人類以外的生命形態。基于這種理解,生命教育的內容就不僅僅是人的自然生命教育,還應包括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教育三個方面。
大學教育對于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承擔育人重大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和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任何時代的教育都旨在培養符合所處時代需要的建設者。
大學生應該對生命有深刻的理解,不論是對自然意義上的生命還是對包含生命價值、意義、尊嚴在內的抽象意義上的生命。大學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未來公民。雖然部分高校尤其是醫藥衛生類高校在專業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中也會對生命教育有所涉及,但仍然略顯單薄。除了少數醫學類本科層次高校設置有醫學人文相關系科,絕大多數高校沒有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設置。思政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高校思政課程中含有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教學中都可以將生命教育納入其中。相比較專業課而言,自有其優勢,也是思政課立德樹人宗旨的最好體現。將生命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結合起來很有意義。
本文從人的自然生命教育、人的精神生命教育,以及生態文明教育三個方面來分析思想政治理論主干課程中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
1.人的自然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提到正確的生死觀:“人的一生由許多不確定的時間組成,只有死亡是亙古不變的。”[6]中華文化自古就有“貴生”的傳統,生命的有限性決定生命的可貴性,每個人的生命與時間都不可逆。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完善自身,才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生命、愛護生命、敬畏生命,這里的珍惜、愛護、敬畏生命不僅是對個人生命,還包括他人的生命。
人的自然生命教育除了生死觀之外,還有其他內容。《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第六章是法治相關內容和知識,其中,人的權利義務部分涉及了生命教育的范疇,有生命權、健康權等人身權利內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或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部分則可以將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以及《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予以介紹,也體現全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的“思維要新”的要求。
2.人的精神生命教育
思政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人的自然生命的價值通過其精神生命來體現。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人的精神生命教育內容較多。涵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涵蓋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教育,包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除此之外,還有個人品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道德教育領域。精神生命與人的價值、尊嚴與意義有關,人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在講述革命、建設、改革階段時,呈現了無數光輝榜樣用生命譜寫的壯麗華章。從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到雷鋒、焦裕祿、孔繁森,再到當代的黃大年、羅陽、林俊德、袁隆平、吳孟超……雖然這些革命者和建設者的肉體生命有限,但精神生命永垂不朽。通過對人的精神生命的教育,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有利于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3.生態文明教育
生命教育不僅是針對人的生命的教育,也應當涵蓋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即生態文明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也有愛國的內容,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屬于愛國的重要內容。社會公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中也可以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合進來。生態環保的理念與行動不僅關乎道德,有時甚至關乎法律,如環保公益訴訟等相關內容。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的構想,國家安全觀中也包含生態安全。還有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洋垃圾進口禁令,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制度,國土空間規劃的“三條控制線”,即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等生態文明相關體制機制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等領域都有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契合點。思政課教材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授課中,思政教師將當下的國家大政方針貫徹到課堂當中有利于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這也正是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對思政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的要求。因此,要重視在思政課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1.課堂教學與生命教育
課堂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主陣地,思政課中的生命教育涵蓋人的自然生命教育、人的精神生命教育,還有生態文明教育。教育應直面生命,引領生命,課堂教育中教師要面對每一位學生。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充分備課,思政教師要創新思維方式,將思政課主干課程內容與生命教育充分結合,將生命教育與高校專業特點結合起來,在保障思政課堂思想性、理論性的同時,提升其親和力、針對性,讓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而行,互相促進。
課堂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還應避免娛樂化傾向,避免形式大于內容,不能為了課堂吸引力,一味追求與迎合學生興趣點,否則課堂效果會適得其反。了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必需的,思政課堂針對學生接受特點做適當的課堂調整也是必要的。同時教師還應時刻謹記,生命教育內容的嚴肅性、思政課的嚴肅性不容降低要求,道德與價值判斷的標準不能降低要求。思政課融入教育離不開理論分析,否則對生命的理解就流于膚淺和表面。
2.實踐教學與生命教育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理論的深入理解都離不開實踐。自然生命的生老病死,精神生命的價值、尊嚴、意義,以及對價值、尊嚴、意義的保障和守護方面,都可以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將專業實踐與思政課結合起來,彰顯對生命的守護與尊重,這是思政課的目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體現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校內外資源,根據學校特色、專業特色、地域特色,做好生命教育校內外實踐。探索將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實踐活動相互促進的方式方法,讓思政課實踐與社會實踐相得益彰,在社會實踐的廣闊天地中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
生命教育的實踐內容應保持嚴肅性和深刻性,實踐方式也應靈活多樣。教師應做好引導啟發,讓學生通過讀書、討論,或者參觀交流等其他具體實踐方式,感悟人的自然生命的生老病死,感受人的精神生命的崇高偉大,感知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與美好。
除了少部分醫學本科院校,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缺乏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以及教師,即便是選修課也不多。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感。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現代化的公民來說,生命教育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政課的課程定位與使命宗旨,讓生命教育通過思政課教學來體現成為可能和必要。廣大高等院校思政課應在教學中貫徹生命教育理念,將人的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教育以及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過程,使思政課真正入耳入腦入心,與專業課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更好地落實和體現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