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洋生 謝紅玉
摘 ?要:“四史”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可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三個方面理解其重大價值意義。本文在分析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的價值意義和現實困境的基礎上,從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守正創新、觀照現實生活、強化保障體系等方面,進一步探析新時代學生“四史”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3-0001-05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前進力量,強調學好歷史是在新時代推進“四個偉大”,不斷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輝煌的“必修課”。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1](以下簡稱“四史”)。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2]。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中強調,要加強青年師生“四史”教育。“四史”蘊含著穿越時空且歷久彌新的寶貴經驗、智慧和力量,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珍貴資源,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四史”教育,對高校創新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培育一批批矢志愛國奮斗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的多重邏輯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首先應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層面深刻把握其價值旨歸,深化對其功能與作用的認識。
(一)歷史邏輯:把握歷史的本質,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當前,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分化趨勢明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愈發激烈,思想價值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態勢愈發凸顯。其中,“歷史虛無主義”以錯誤的歷史觀和歷史分析方法,對“四史”進行斷章取義的主觀解構,拼湊杜撰出所謂的“史實”和“結論”,以隱秘難辨的方式嵌入在大學生的學習、娛樂等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導引大學生形成虛假、歪曲的歷史觀,無形中消解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其本質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襲已成為高校乃至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共同課題。“四史”展現了在馬克思主義真理指導下,黨領導人民把握歷史本質、運用歷史規律、開創歷史偉業、形成歷史經驗的光輝歷程。傳承“四史”中的優良歷史傳統和經驗,對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大有裨益。要通過加強“四史”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把握“四史”的發展脈絡、內在邏輯和本質規律,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真理性,找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的答案,增強勇于揭穿歷史虛無主義虛假面目的斗爭意識和本領,讓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在校園這片凈土和大學生群體中無處遁形。
(二)理論邏輯:掌握理論的精髓,堅定信仰、信念、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3]信仰、信念、信心對于維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新時代大學生尤為重要,是激勵大學生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思想之光、精神之鈣、力量之源。政治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要以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思想精髓為基礎。“四史”是黨和人民崇高理想信念的集中體現,是在信仰、信念、信心的激勵、指引、鼓舞下的民族抗爭史、人民奮斗史、自身建設史,也是黨根據時代使命和實踐要求進行理論創新的能量,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的歷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現實偉力和強大生命力在“四史”中得以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形成發展的歷史必然和內在邏輯在“四史”中得以全面把握。加強“四史”教育,在于引導大學生從歷史脈絡和輝煌成就中體悟理想信念的現實來源和力量所在,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地位、實質和精髓,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理解其對中華民族復興強盛的巨大威力和偉大夢想實現的歷史必然,從而進一步堅定信仰、堅持信念、增強信心。
(三)實踐邏輯:矢志愛國奮斗,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四史”時間跨度大、內容范圍廣,而亙古不變的主題是愛國與奮斗。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秉承愛國主義精神,為求得民族獨立、國家強盛、人民解放,艱難探索、浴血奮戰,以鮮血和生命鑄就起推翻“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帶領人民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民族脊梁熱情高漲,發揮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力,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探索中創造了新中國各領域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一批批弄潮兒解放思想、勇立潮頭,為中華民族開辟出越走越寬的康莊大道,取得令世人震驚的巨大成就;進入新時代,全體中華兒女不忘初心、團結奮斗,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夢想的鏗鏘步伐。毋庸置疑,愛國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已深深根植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熔鑄在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四史”歷程中,成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強盛生命力的精神支撐,為中華民族拼搏奮進、薪火相傳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廣泛宣傳‘最美奮斗者的先進事跡,傳承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4]通過“四史”教育,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愛國奮斗感召下的歷史發展進程,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和先進榜樣的事跡中繼承愛國奮斗基因,樹立起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追夢路上,將個人追求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以小我融入、成就大我,不斷釋放新時代大學生的蓬勃朝氣和青春力量。
二、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的現實困境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四史”教育方面做了積極嘗試,但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也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全面準確把握現實困境,是進一步提升“四史”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前提基礎。
(一)整體規劃還不健全
“四史”內容龐大、覆蓋面廣,“四史”教育更是一項系統化的大工程,需要做好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在此環節比較薄弱,出現整體規劃仍不健全的現象。一是高校對“四史”教育的認識還不深刻。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四史”的重要論述,以及國家關于“四史”教育的文件精神學習掌握不足,對“四史”教育的意義、目的、重點和要求的理解不深刻,在思想認識和組織實施上存在一定偏差;二是推進“四史”教育的一整套實施方案還未建立。沒有對“四史”教育的教育內容、課程設置、階段安排、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等方面作出綜合規劃,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制度規范和指導意見,某種程度上來講,還停留在依賴上級指示工作而缺乏開展“四史”教育的自主性、自覺性;三是沒有將“四史”融入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整體規劃。對如何在大學生的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思政中嵌入“四史”教育的思考謀劃還不足,難以制定具體可操作的實施計劃。四是缺乏“四史”教育教學、研究、宣傳一體化機制。在“四史”教育中,課堂教學是重點,理論研究與闡釋是支撐,宣傳是補充,三者一體推進方能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但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學宣傳、輕理論研究和闡釋的現象,缺乏對“四史”內涵、邏輯、規律進行研究的機制設計,沒有形成“四史”教育教學、研究、宣傳一體推進的格局。
(二)協同效應尚未形成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堅持齊抓共管、協同育人,既是開展大學生“四史”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增強大學生“四史”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基礎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在構建“四史”教育共同體,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方面稍顯乏力,協同育人效應尚未形成。一是多維育人主體的協同聯動不強。沒有形成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力量、家庭力量和高校有機銜接的“育人共同體”,學校內部也未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院系主要負責、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良好格局;二是“十大”育人體系的育人功能發揮不足。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5]。但部分高校“四史”教育“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相對薄弱,沒有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與各方面工作的結合點,人才培養的某些環節缺失“四史”教育元素。三是各類教育資源的聯動使用不力。“四史”博大精深,彼此間存在嚴密的邏輯關聯。“四史”的內容又以文件、實物、影像等資料形式,存活于革命舊址、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中。目前,部分高校利用這些有形無形的資源開展“四史”教育還不到位,缺乏系統的整合與提煉。
(三)現實觀照相對缺失
著眼于觀照現實生活,才能把握“四史”教育的本質和方向的原則。但從當下的現狀來看,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四史”教育過程中,立足現實、觀照學生生活不足的情況比較突出。一是未能實現“回歸生活”的“四史”教育價值訴求轉換。將“四史”教育僅當作傳授歷史史實的知識教育,對其承載的政治使命和觀照生活的價值訴求關注缺乏;二是未能實現“融入生活”的“四史”教育方式載體的轉換。仍然過分依賴傳統的課堂、實踐、文化、網絡育人方式,對新時代出現的而又在大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新樣態、新技術學習運用不足,“四史”教育的方式、載體缺乏足夠的新穎度和吸引力;三是未能實現“貼近生活”的“四史”教育話語體系的轉換。沒有結合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根據大學生的群體特征、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對“四史”教育的話語表達體系加以轉換,未能以新時代的話語、大學生的語言、生活化地表達和展現“四史”教育內容,造成大學生接受度大打折扣。
(四)內外挑戰層出不窮
當前,大學生“四史”教育面臨著內外部環境的各種挑戰,形勢不容樂觀。一是錯誤社會思潮的侵襲干擾不斷。一些青年學生受錯誤思想影響,不愿認同主流的歷史觀點,生怕被貼上標簽;還有一些大學生在認識上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和“四史”完全割裂開來[6]。可見,錯誤社會思潮的傳播進一步加劇了開展“四史”教育的風險挑戰。二是社會深層次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結構變革、新舊規則交替和社會利益調整,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浮出水面”。在缺乏判斷能力和相應價值引導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未能形成對這些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理性認知,甚至由此產生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質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四個自信”,不利于“四史”教育的效果達成。
三、新時代大學生“四史”教育的實施策略
在諸多現實困境面前,高校需要在開展“四史”教育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守正創新、觀照現實生活、強化保障體系,推動“四史”教育走深走實,達到啟迪覺悟、升華思想,陶冶情操、滋養精神的教育效果。
(一)加強頂層設計,增強“四史”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面對“四史”教育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高校亟須優先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運用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將“四史”教育作為整體縱深推進,不斷提升“四史”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是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目的、重點和要求,制定“四史”教育的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四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四史”教育的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為依據,在不斷學習中增進對“四史”教育重要性、重點內容和工作要求的認識與理解,掌握“四史”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謀劃,建立起“四史”教育的完備規劃和實施意見,為開展相關教學工作提供規范指導。二是明晰“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力求形成統籌推進、同向發力的格局。應將“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內容一同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將其作為整體加以統籌謀劃、推進和落實。三是建立第一、第二、第三課堂開展“四史”教育的整體規劃。深挖“四史”教育融入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結合點,構建“四史”教育的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共同推進機制,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思政”的“五合一”教育模式。四是打造“四史”教育教學、研究、宣傳一體化機制。扭轉“四史”教育中重教學和宣傳、輕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現狀,從機構設置、研究力量配備、項目立項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對“四史”內容、邏輯、規律和實際運用等問題的研究。
(二)堅持守正創新,提高“四史”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說服力
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是當下高校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承載著鮮明政治使命和價值取向的“四史”教育,實現理念、內容、方式等各方面的更新轉換、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對大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親和力、說服力。一是實現“四史”教育理念的更新轉換。“四史”教育具有異于其他教育的鮮明特征,不能僅僅將其當作史實史料的學習,要認識其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本質,樹立起歷史、理論與實踐相融相通的教育理念,將學習歷史與學習創新理論成果、指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做到“四史”教育內容的推陳出新。一方面,推動“四史”教育內容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貫通。高校和教師要主動挖掘思政課程和各類專業課程中的“四史”教育元素,實現“四史”教育內容在各類課程中的全面覆蓋、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動“四史”教育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的生動融合。把握“四史”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今時代興起的新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注重彼此間的互聯共用,打造更具包容性、新穎度、吸引力的內容體系。三是推動“四史”教育形式的與時俱進。結合時下新興的媒介技術和活動樣式,創造性地開展“紅色誦讀”、“四史”知識網絡闖關競賽、“紅色走讀”、VR虛擬仿真互動體驗、紅色舞臺劇演繹等貼近時代發展和學生興趣的系列活動,增加“四史”教育的趣味性和親和力。
(三)觀照現實生活,提升“四史”教育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社會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屬。“四史”教育只有觀照學生生活,使學生得到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的提升,才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和對教育規律的運用,才能實現“四史”教育的初衷。一是堅持實現美好生活的價值旨趣。高校在“四史”教育目標的設置上體現對“人”的關照,而不是脫離學生實際、缺乏現實溫度。正確認識“四史”教育在實現大學生對美好生活向往過程中的價值功能,將“四史”教育作為滿足大學生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撐,化解大學生思想浮躁、情緒焦慮、精神空虛等問題,激發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奮進姿態,使學生在接受“四史”教育中體驗到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二是聚焦解疑釋惑的育人重點。“四史”教育要以針對性地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疑慮為重點,分階段給學生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貢獻、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和發展成就、改革開放的性質和地位、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圖景;講清楚“四史”之間的邏輯關聯及其背后體現的“三大規律”;講清楚“四史”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內在聯系等,注重從“四史”的闡釋中回應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增強大學生對“四史”的認知和認同。三是構建回歸現實生活的話語體系。根據新時代青年運動的主題、青年生活的需要、青年群體的特征,轉換“四史”教育的話語體系,找到“四史”與青年這一特殊群體和當下社會生活的結合點,以新時代的話語體系、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風格展現“四史”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對“四史”的接受度、滿意度。
(四)強化保障體系,推動“四史”教育的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明確要求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四史”教育。要推動“四史”教育取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成效,應當強化“四史”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推進的保障體系。一是強化協同育人保障。要推動多維育人主體的協同聯動,在宏觀層面組建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力量、家庭力量和高校有機銜接的育人矩陣,在校內搭建各部門各工作力量協調聯動的暢通機制;重視發揮“十大”育人體系的功能,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融入“四史”教育元素;加強對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四史”內部各要素的整合提煉,形成各類資源、要素同向而行、協同使用的格局。二是強化師資力量保障體系。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任教師處于相對短缺的狀況,師資力量與國家有關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的政治素質、專業素養無法滿足開展“四史”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從人才引進、經費支持等各方面,加強“四史”教育專業師資力量配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開展“四史”教育所必備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養。三是強化監督考核保障。建立健全“四史”教育多級監督考核機制,明確“四史”教育的各類考核主體、各項考核指標、各種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結果的實際運用方式,形成“四史”教育的指導、監督、考核的閉環機制,以監督考核倒逼責任落實和工作成效,確保大學生“四史”教育抓緊抓嚴、走深走實,發揮四史學習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功能,為推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事業加油助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1-09(0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 (2020-04-22). htt 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 習近平.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12-19(0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習近平對“最美奮斗者”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活動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19-09-25). 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5/content_5433153.htm.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 (2017- 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 靳諾. 圍繞立德樹人 加強“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薦稿人:熊小青,贛南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ZZX21043);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DJQN0 32);贛南師范大學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ZZX-202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梁洋生(1991—),男,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謝紅玉(1977—),女,碩士,贛南師范大學計劃財務處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