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軍 殷敬淇 白薇
互聯網已成為公共信息傳播的集散地,大學生是網絡媒體的深度參與者,他們樂于利用互聯網參與公眾社會管理、表達訴求意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穩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網絡輿論潛在性、復雜性、突發難控的特點,做好高校輿情的管理工作“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遲,宜誠不宜懟”。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也需緊跟時代步伐,守正創新,以適應高校輿情引導的新形勢。
高校網絡輿情不同于一般輿情,通常由大學生在自媒體或論壇進行發帖、評論,由于參與人數較多、自由表達程度較高而在網絡空間發酵、擴散,形成一定的輿論氣候。這些輿情中不乏非理性的負面情緒表達,高效管理部門一旦疏于管理,就易形成線下的過激行為引發群體事件。高校的網絡輿情通常集中在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和槽點話題,是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是,大學生思想認識水平和價值觀尚未健全,由于知識儲備、思維方式、人生閱歷的不足,很容易受不良網絡思潮的影響,非理性的表達在“沉默的螺旋”效應之下,導致價值觀異化。把握好高校網絡輿情,做好大學校園網絡輿情研判、引導、應對、處置,有助于高校及時識別網絡輿論危機,進行精準化引導、疏導。
高校宣傳部門要做好高校預期信息收集與研判工作,有效監控網絡輿情產生、發展。以宣傳部牽頭,集網絡信息中心、組織部、學生處、團委為主體,多部門協同共進,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位一體的網絡信息員隊伍,重點關注學生使用較多的微信、微博、QQ、論壇、貼吧、表白墻等網絡平臺,對于傳播速度比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按照輿情應急處置流程及時“零時段”向有關單位和負責人匯報,宣傳部門要抓住“黃金4小時”的最佳時機,組織人員對此進行研判并形成初步處理意見。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面向全校遴選100多名優秀學生組建的融媒體創新能力實驗班學員,同時也是學校強有力的網絡宣傳突擊隊,通過他們對高校輿情信息搜集、分級,及時上報,在網絡輿情監測研判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生力軍。
在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上,除了積極收集網絡輿情信息,更要針對輿情進行研判,并做好回應的聯動機制。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利用數言輿情、索冀等大數據監測系統,及時獲得師生在微博、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中的活動數據,發現學生中間共性的、帶有傾向性的意見、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研判,及時制定預防策略,并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挖掘分析,對于言語過激、煽動性強的人員,通過其朋友圈關聯信息迅速找人,有針對性地溝通交流、引導教育,將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做好高校輿情監測并合理引導網絡輿情,線下找到誘發網絡輿情的原生事件并妥善解決。
在網絡輿情管理中,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積極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將其作為高校輿情管理體系中的“先鋒軍”。學生“網絡意見領袖”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身份認同優勢,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與認同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與高校之間話語體系矛盾。一方面,學生中的“網絡意見領袖”源于學生,是大學生的直接接觸者,易于及時捕捉校內學生的思想動態,加之擁有共同的關注點和話題,在學生中更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輿情尚未發酵,能及早發現苗頭,防止網絡輿情的擴大,從根本上避免不良輿論的發生。
高校網絡輿情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消息不對稱,促使相關利益訴求不暢,使學生傾向于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意愿訴求的表達。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通過建設智慧校園,搭建校生溝通互動平臺,消除校園“信息孤島”,實現對高校輿情的精準管理。同時,對學校可能出現的輿情進行事前預測、過程監督、重點人員跟蹤、事后評價,為學校做出決策、加強管理和提升服務提供科學支撐。在實踐中,學校通過開通書記信箱、校長信箱、熱線電話、設置微信群QQ群和網絡交流平臺、實施領導接待日等多種方式,暢通校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并及時做好反饋,有效解決學生的利益訴求。
一些高校管理部門缺乏危機意識的敏感性,應對網絡輿情理念滯后、思想觀念僵化,對網絡輿情發展進程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想當然認為網絡輿情事件只是偶然發生的,沒有把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擺到應有的地位,以致身處輿論漩渦還不知情,不聞不問,置之不理,甚至提出“冷處理”,總認為很正常、無所謂。殊不知,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正好相反,現實世界是“弱肉強食”,網絡世界是“強肉弱食”,網絡輿情往往就是由他們認為“很正常、無所謂”的小事逐漸發酵而成。所以,高校要不斷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放手讓專業人員干專業事,鼓勵新聞發言人積極回應高校網絡輿情,有效引導學生的網絡言論和意見表達。
互聯網時代,高校做好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應建立在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的基礎上,把握融媒體發展趨勢,積極構建與新聞傳播規律相適應的高校全媒體工作平臺、模式、隊伍與陣地,實現宣傳方式和效果立體多元、入腦入心。創新宣傳管理方式,運用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辦好官網、易班網、官方微信微博、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站,用好新聞客戶端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媒體融合發展成果,廣泛宣傳師生先進典型、講好身邊故事、傳播新時代大學生好聲音,鼓勵學生主動介入微博、微信、抖音、B站、知乎、快手等網絡平臺,入駐視頻平臺,指導學生有計劃創作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圖文并茂、積極向上的短視頻+動圖+文字、H5、VR、移動直播等具有個性化、互動性的高質量、正能量的融媒體作品,增強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負面網絡輿情曝光以后,高校的處置辦法是公眾的關注焦點,其直接影響公眾對高校的認知與評價。如果高校回避、敷衍、袒護,不能積極回應學生關切,有效解決學生訴求,不僅不利于化解危機,反而會造成信任危機,對高校形象帶來不利影響。高校宣傳部門要通過新媒體矩陣,不斷發聲,積極回應,有效解答,提升在網絡輿情處置中的影響力。
高校輿論宣傳管理者要與時俱進,善于學習,善于策劃,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宣傳報道內容要有新故事、新人物、新發展、新舉措、新成效;宣傳話語要有體系,要從角度、廣度、深度等方面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做到潤物細無聲;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傳播格局,努力建構平臺,創新工作方法,主動融合校園媒介資源和新聞生產要素。一旦遇到輿情,通盤指揮,一起發力,迅速形成宣傳攻勢,敢于亮劍、激濁揚清,時刻保有一份底氣、一份自覺、一份胸懷、一份敏感、一份智慧。

新聞漫畫《服務更便利》 王琪/作(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