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瑜
[摘 要] 隨著國家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深度推進,核心素養目標的提出,兒童畫創作對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三不教”“三引導”可以有效地改變兒童畫教學中的問題。在保持兒童原創興趣的前提下,引導兒童積極觀察體驗,激發創作熱情,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力及審美素養,體現兒童創作的價值,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 兒童畫創作;美育教學;創新能力
隨著國家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兒童畫創作變得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以往兒童畫創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核心素養時代”兒童畫創作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本著尊重兒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既要引導兒童保持兒童畫的原創性,又要使兒童的觀察、想象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終達到美育的目的。
一、兒童畫創作“三不教”
(一)簡筆畫
簡筆畫,是指用簡單的筆畫描繪對象。它大多是用簡單的線條表現所要描繪對象的輪廓,因造型簡單,辨識度強,很容易被進入圖式階段的兒童所接受。這種固定符號創作出的作品,根本不是兒童的內心表達,剝奪了兒童觀察、體驗的權利,是對兒童觀察力、想象力的扼殺。
(二)臨摹式教育
臨摹式教育,是指兒童機械模仿成人畫法,模仿教師范畫,求同求像。畫面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創新性。它對于兒童創造性地表現生活、表達美感毫無幫助,甚至會讓兒童喪失創作欲望、喪失繪畫自信。
(三)成人創作思維
成人創作思維,是指成人的創作方式、觀察方法、表現技法等。一些成人為了兒童“進步快”,過度灌輸理論知識和技能技法,混淆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的概念。這種教育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會造成揠苗助長,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二、兒童畫創作“三引導”
“不教”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兒童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的責任在于“授人以漁”,在保持原創的前提下,幫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創作熱情,從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和審美素養。
(一)引導兒童體驗生活,表達情感
生活是兒童畫創作的源泉,情感教育是審美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體驗生活、表達情感,是兒童畫創作的根本。教師通過與兒童平等對話,可走進兒童的內心,傾聽他們講述生活中感興趣和難忘的事,引導他們回憶更多可以融入繪畫的信息,捕捉腦海中的靈光乍現,選取最能突出情感的鏡頭去創作。
如筆者學生的兒童畫《暢游大草原》,記錄了假期到草原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小作者巧妙地采用散點構圖的形式,把自己游玩的各個活動場景匯集到一個畫面中:草原策馬揚鞭,騎車、喂馬、嬉戲,甚至摔倒大哭的情景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一個個生動的小鏡頭,可以看出創作時小作者完全沉浸在愉悅的、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這種不受約束的表達,正是他對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體驗,是情感參與下兒童視角的稚拙認知,是兒童純真而美好的奇妙世界。
(二)引導兒童觀察世界,促進創造
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創造是兒童觀察世界的綜合體現。學會觀察,促進創造,有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兒童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無從下手,或用概念化的物象符號去表達。而學會觀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
1.通過寫生培養觀察能力。寫生能夠促使兒童細致觀察物象結構特征,根據理解加以再現。由于兒童在造型方面顯露出的類型不同,所處的分期階段不同,寫生時并不能完全追求寫實,往往是從感興趣的地方入手,通過夸張、變形表達對物體特征的看法。教師既要尊重兒童的多樣狀態,又要和他們一起觀察、分析。這不僅有利于兒童觀察力、表現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
2.觀察教師提供的視頻、圖片。在創作的過程中,兒童繪畫的主題或關注點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可能會偏離主題。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地為兒童提供相應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如活動場景、自然風光、動植物形態等,引導兒童結合自己的創作主題,觀察、閱讀、識圖,有針對性地選取需要的素材。這一過程也可提升兒童選擇、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3.與其他學科整合。比如可與語文學科整合,畫日記畫,長期堅持可以養成兒童觀察生活的習慣,為兒童畫創作積累素材,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觀察力和表現力的增強,甚至對兒童意志力的鍛煉和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引導兒童不斷創新,提高審美
“繪畫的本質在于審美。”一幅好的兒童作品除了表現內容有新意,表現形式、材料使用也要有創新、富有美感。兒童作畫向來我行我素,不會像成人那樣去思考是否符合各種形式美的法則。正因如此,兒童畫才讓我們感覺輕松、充滿意趣。如果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兒童考慮“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等,一方面兒童受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局限,很難理解這些專業詞語;另一方面,過度的規則也會束縛兒童創作的積極性,影響兒童情感的發揮。但并不是說兒童不懂形式美的法則,畫面就不需要形式美。在兒童畫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兒童將自己的思維和語言用繪畫表現出來。
1.線條。線條是兒童在繪畫創作中常用的繪畫語言,其中的形式美感體現有利于表達兒童的內在情感。如《公主與王子》是一幅在黑卡紙上創作的線描作品,展現了身穿盛裝的公主和王子沖破重重阻力,走出黑暗,幸福地結合在一起的情景。主人公頭飾與面部、長裙與短衫線條疏密、曲直的變化,黑白灰關系的處理,使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有韻律的節奏美感。小作者把王子的馬甲和公主的長裙采用白紙粘貼的方法,讓作品變得活潑。人物手臂、華麗服飾上的花紋裝飾,無不體現出小作者的愛美之心。
2.色彩。色彩是兒童最先識別的外界事物,兒童對顏色有著先天的敏銳性。在畫面設計上,他們更愿意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時教師可以運用比較法,通過兩幅或多幅作品的比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不是顏色多就越好看。主體色彩簡潔、色調統一,與背景形成鮮明對比,更能突出主體。認識到這一點后,自然能夠感受色彩對比與和諧之美。
3.構圖。構圖是兒童把表現形象組織成畫面的重要環節。兒童在構圖時不會考慮各種形式美的法則,往往是把畫紙畫滿才罷休。教師可以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幫助兒童理解如何構圖,如花的秩序排列、蝴蝶的對稱花紋等,還可以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如數學中“比例和對稱”知識,音樂、詩歌中“節奏和韻律知識”等,幫助兒童理解構圖的形式美。這種融合性學習,一方面可以拓寬兒童的思維空間,改變其單一的思維模式,另一方面對于兒童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養的形成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4.材料。在現代生活中,各類材料層出不窮,只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個善于創新的大腦,身邊可以利用的創作材料隨處可見。綜合運用材料進行創作對于提高兒童加工材料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我下蛋了》這幅作品,展現了大烏龜下蛋之后興奮地手舞足蹈的情景。廢舊報紙搓成的粗壯枝條使烏龜形象立刻從畫面中凸顯出來,折卷的四肢好像正在舞動,烏龜蛋直接用蛋殼粘貼制成,水粉添畫眼睛、嘴巴、身體花紋的細節,金色勾線筆點畫疏密變化的沙礫。整個畫面凹凸有致,主題突出,表現形式多樣有趣。但并不是說綜合材料運用得越多越好,“恰當”才是妙之所在。
總之,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開展兒童畫創作教學,都要體現兒童美術的真正價值——促進兒童發展,讓兒童畫創作豐富兒童情感,提高兒童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楊景芝.繪畫給予孩子的愛(上):做個懂藝術的媽媽[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楊景芝.兒童原創藝術引導[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