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 高天佐 汪曉明 龐仙君
摘 要:為了推動農村金融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該研究分析了當前鄉村投融資機制。結果顯示,鄉村投融資機制存在農村資金鏈脆弱、金融供給數量較小、產品較為單一、申請要求高、難度大等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需要創新投融資機制:一是積極發展農業企業自身;二是拓寬鄉村振興戰略資金籌集渠道,吸引外部資源介入;三是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科學決策,完善相關法律政策等。
關鍵詞:鄉村振興;創新投融資機制;創新投融資體系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2-0015-03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an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urrent rur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rur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has problems such as fragile rural capital chain, small quantity of financial supply, relatively more single products and high difficulty in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For this reason,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s are needed: firstly, actively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hemselves, secondly, widening the channels for raising fund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ttracting the intervention of external resources, and thirdly, formulating scientific decisions for investm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relevant legal polici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我國農業企業發展迅速,十九大報告對農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把農村振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為此,農村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農村企業規模各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在企業進行融資時存在一定的障礙,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解決其融資問題迫在眉睫。
1 目前主要的投融資方式
1.1 政府專項扶持基金 國家積極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先決優勢,積極頒發各項扶持政策并不斷探索新項目,審批資金用于各類項目的推進,幫助鄉村企業進行建設、資源整合,激發企業創新能力,為企業及地區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1.2 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 據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二季度末,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4.7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戶貸款余額12.86萬億元,同比增長15.1%;農業貸款余額4.53萬億元,同比增長5.9%。金融機構在農業融資中起著骨干和支柱的作用。金融機構通過既定的考核內容對企業進行考核分析,確認其是否具有盈利能力是否符合被投資條件,通過業務調整助力融資環境改善。
1.3 相關組織機構提供的保險及擔保業務 通過設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企業提供所需擔保;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當地企業進行投保,組建貸款擔保公司,為管理科學、制度完整、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提供信譽擔保等。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世貿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代替直接補貼,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穩定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1.4 融資平臺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網絡上涌現出各類融資平臺,如銀行網絡平臺、眾籌融資平臺等,這些平臺無疑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5 民間貸款 農戶直接從他人(如親戚朋友)或通過民間貸款渠道獲得資金,這種籌資方法由來已久,是眾多農村企業在發展初期的首選。
2 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中的融資問題
2.1 自身發展不足 目前,農村企業主要通過村民內部集資(自籌)進行企業的前期運行,所得到的金額十分有限,無法滿足前期建成期間所需資金,資金鏈較為脆弱。前期的經營模式探索過程投資大但收益低,農業易受天氣、氣候影響,價格產量不穩定,市場經濟風險較大,規避風險能力較弱,同時銷售營銷路子少,渠道不穩定,造成資金流轉困難。生產再投入隨時面臨資金短缺的風險;鄉村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經營管理經驗不足,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完善,易出現決策失誤,存在資產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資產結構的不完整等問題,使得企業管理風險增加。缺乏信用意識,財務管理不夠規范,影響企業在銀行的信用評審,各種貸款的涌現,可能會對經營者產生誘惑,為追求短期利益進行套現,使企業信用降低,這些因素都將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難以在市場中立足。同時,鄉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缺少核心競爭能力,工藝生產線中缺少技術,產品較為初級,無法形成競爭優勢,難以發展壯大,會失去風險投資對農業企業的青睞。
2.2 扶持力度不足且落實困難 就目前來看,政府扶持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從資金的充足角度、持續角度來講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據數據顯示,1984—2002年,我國縣級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4%,但有效用于支農投入不足。其中,有近80%的財政支出主要被用于行政和教育費用支持,用于發展農業投入僅為20%;每年支農的效果并不明顯,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造只能是“小修小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發展性資源脆弱狀況,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占當年農業總資產值的比重較小,總體支持水平低。政府在進行扶持時依然主要依靠行政指令,缺少對市場主體作用的發揮。同時,政府雖然對農業企業發展有政策支持,提供了相應的農業貸款優惠政策,但這些扶持金額有限且條件要求較高、競爭力大,農村企業在申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農村創業貸款要求必須發展國家資助的農業項目,對技術、人才、經營規范性的要求較高,而農村企業的初期發展大多為村民為發展當地經濟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以合作社為單位自發建立,缺少針對管理、技術等各類專業型人才,走向規范化經營的路途充滿荊棘;鄉村內部較為封閉,對外界信息了解不足,阻礙了他們了解政策、認識不同的投融資方式。例如,對于發展老區由于人民思想較為保守、政策限制,符合要求的金融產品少之又少,加之對于投資方來說發展風險大,收益性難以保證,落實十分困難。
2.3 融資成本高且渠道狹窄 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尚未建立完整的體系,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的產品較為單一,且現有產品的差異性不大。從全國范圍來看,當前農信社或農商行體系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的金融供給主體,無法滿足資金需求的多元化。申請程序復雜,信貸所需擔保條件高,由于當前農業生產投入中最重要的投入是勞動力及土地,致使企業存在缺少信貸抵押物,抵押物分散、價值不大等問題難以進行貸款。例如,大多數企業的租賃用地或農業用地,無法運用此類資產進行抵押。對剛剛起步信貸能力不足的企業來說向銀行及其他機構進行貸款時較為困難,融資成本過高且風險大,難以負擔。
金融機構對經營分散的鄉村企業無法進行全面的發展評估以及后續有效監督,資金風險大,他們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到規模較大,收入穩定的大型企業。同時,由于金融機構在鄉村宣傳力度不夠,許多鄉村企業對金融商品不夠了解,在申報時難以展示自身的優勢項目與之對接;農業企業自身由于管理不規范,存在資產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資產結構的不完整等問題,從而失去風險投資對農業企業的青睞。
3 對策建議
3.1 強化自身發展 在融資中,企業作為主體方應不斷完善自身管理缺陷,加強管理水平,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使其規范化運行;廣招人才,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關系,不斷創新工藝技術,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加入直播原產地參觀、銷售等方式,拓寬企業知名度,增強企業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力。不斷培養經營者的信用意識;在資金使用方面,管理者可以根據企業發展情況做好財務資金制度,運用更加透明的財務信息,使公司得到投資者或銀行的信任,同時積極配合政府等部門的檢查。
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償債能力與發展水平,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及時掌握最新信息,積極尋找適合自身的融資方式。管理者應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準確判斷企業各項能力指標、項目的風險與收益的評估,積極尋找與企業發展相契合的融資新渠道,避免盲目跟風,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融資中,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外部大環境也尤為重要。由于農業在我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政府應加強對“三農”的扶持力度,給予供給側扶持,幫助小微金融企業提供此類業務。同時,不斷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嚴格監管資金用途,讓資金流入真正需要的企業中,鼓勵地方性財政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關注其發展,正向引導企業確立發展方向,提高發展能力,從而增強融資能力;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完善管理體系,提高資金效率。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糾紛問題,提高經營者的法律意識,為融資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加對農業的直接投資,降低農業貸款利率。從而改善農村經濟不穩定,發展空間和力度減弱的問題,使農業企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制度,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完善土地流轉相關理論依據及政策保障。加強對科技型企業的投入,支持農業科技研究,為農村企業的科技化轉變提供支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與外部的密切聯系架起橋梁。為降低農村擔保難度,應建立產權交易所和相應的針對農村地區產權的擔保公司,并由政府部門公布配套管理方法及措施,這些措施的頒布在為促進其發展做出努力。
3.3 拓寬融資渠道 投資機構要不斷創新產品設計,根據地域特色,提供更好、更貼近發展現實的金融服務,靈活滿足當前差異化和區域性的融資需求。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宣傳,使鄉村企業對更多的金融項目有深入了解,能夠選擇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金融商品,從而更好地實現融資。同時,在利率上給予貸款方一定的優惠,減輕貸款負擔,充分利用互聯網,為鄉村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方式以及配套服務。
破除陳舊的擔保方法,加強銀行與擔保公司之間的相互溝通,創新擔保機制,突破信貸審批難題,解決擔保難度大、抵押物分散等問題。銀行根據納稅記錄對企業進行評級,為信用良好的企業簡化手續,提供更優質的貸款項目,提高資金流轉效率。
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政府推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示范項目,投資當地基礎設施,探索設立新的來自社會資本的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鄉村企業的發展中,按照社會化運營方式,促進企業融資在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巖.現代農業示范區投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優化路徑[J].西部會,2020(07):77-79.
[2]仝愛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7):103-105.
[3]邱子楓,潘家坪.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19(03):52-54.
[4]楊程.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投融資問題分析[J].鄉村科技,2020(12):12-15.
[5]尤婷婷.農村小微企業融資風險探究[J].廣東蠶業,2020,54(08):109-110.
[6]李金靈,牟曉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吉林省農村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視角,2020(05):74-80.
[7]陳晶晶.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風險問題及對策探討[J].今日財富,2021(21):19-21.
[8]劉心,馬桂香,龐仙君,等.川陜地區鄉村振興中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1):112-113.
[9]韓貴靈,曹慶樓.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戶融資模式分析[J].農業展望,2018,14(05):24-28,33.
[10]姚春玲.中國農村融資的現狀與對策[D].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學院,200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