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梅
摘 要:經濟的高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氣候異常、霧霾泛濫以及溫室效應等現象的出現,使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嚴峻。因此,降低污染、維護生態平衡迫在眉睫。植樹造林和生態修復是當前生態建設的重要課題,高效營造林在實踐中可以營造出良好的生態氛圍。該文介紹了根據營造林技術常用方法以及應用實踐,以期加快城鎮造林進度,加強森林城鎮與森林村莊建設,從而調整造林結構。
關鍵詞:營造林技術;森林城鎮;生態建設;土壤環境
中圖分類號 S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2-0068-03
1 高效營造林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在我國,營造林技術的應用旨在預防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營造林工程可以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效益,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已開展了很多營造林工程,這些工程地域廣闊,同時跨越多個省市地區,植被覆蓋面寬廣,對經濟與生態的平衡發展意義重大。但目前社會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較快,我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態問題,因此,有必要發揮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優勢,依靠營造林工程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通過不同高效營造林技術的使用,滿足人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防止生態資源被惡意破壞,規避水土流失和氣候變暖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1]。
2 營造林主要技術
2.1 技術種類 營造林技術種類主要包含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種。
2.1.1 自然更新 自然更新是通過地下莖、伐根的萌芽方式,以及天然下種完成造林,結合不同程度的主伐,在更新的同時無須人為干涉,可自然形成新的樹林。自然更新下的樹木物種多樣性,對自然界環境的抵御能力較強,有著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這是一種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存的高效營造林技術。
2.1.2 人工更新 人工更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火燒造林:采用火燒的辦法對區域進行清理,再根據實際清理情況翻整土地,最后人工補種。該方式的應用需要注意對火燒范圍和火燒時間的有效把握,防止對原本樹種的平衡造成破壞和影響。針對混交林,林業部門應按照種植地的地勢情況確定樹種間的距離,比如種植闊葉林之前,應摘除80%左右的葉子,確保其他樹種生長空間足夠。(2)萌芽更新:該方式可以讓樹種通過原本的根系完成水分與養分吸收,由于樹種生長的速度很快,萌芽更新方式的可適用范圍不大,只適用于杉木和桉樹等樹種。(3)植苗更新造林:該技術可以提高樹木成活率,操作簡單,且樹木生長速度快,適合大范圍種植,特別是在環境惡劣和水土流失區域,采用營造林方法可以強化種植效果。(4)飛播種植:該技術具有效率高、作業速度快、節省人力的優勢,但需要注意播種前做好播種計劃,詳細規定播種區域與時間,播種后查看效果,對樹林后期生長進行維護管理,從而提高樹木成活率[2]。
2.2 播種方式
2.2.1 撒播 撒播的應用優勢是無須整地和覆土,種子可以自然成長,不僅成本低,而且工作效率高。但撒播的方式種子易受植物截留、鳥獸、環境變化的影響,即便種子發芽也會因為埋藏深度偏淺,導致種子根系無法深入地下內部。所以撒播的營造林方法使用下,樹種成活率普遍不高,常用在交通不便或缺少勞動力的地區。
2.2.2 條播 條播是按照統一行距播種樹種,常見的方式有單行和雙行播種、連續和間斷播種4種。條播是傳統播種造林技術的一種,無須育苗,可直接將種子播種到地下,適合用在大面積造林工程內。條播的播種方式對造林地地質條件與氣候條件要求嚴格,需加強養護管理,要求樹種種源充足、種粒大且容易發芽,如核桃、山杏。要求營造林土壤內水分充足,建議在偏遠的山區地區采用該播種方式[3]。
3 高效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實踐
3.1 合理應用營造林技術,加快城鎮與鄉村造林建設進度
3.1.1 營造林作業的設計 截至目前,我國營造林建設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國家向來重視對營造林的建設。為強化建設效果,改善生態環境,有必要不斷提升現有的營造林技術水平,加快建設進度,提升生態效益。營造林工作的開展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制定項目建設計劃,這是因為項目設計會對建設效果產生直接影響,一旦設計不合理將影響建設質量。合理制定營造林建設計劃,促進營造林工作有序開展,建議綜合安徽省天氣環境、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人為條件以及機械設施等影響因素,以嚴謹客觀的態度掌握營造林實際建設情況,明確項目建設目標。方案中關于地域地形條件與生態環境等相關內容,應以此為基礎設計出滿足地域實情建設方案,推動營造林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保證營造林作業設計的合理性。在營造林作業設計環節中,保證作業設計和生態環境的相協調尤為關鍵。
根據安徽省實際情況,特意聘請省林業廳林業規劃設計院編制總體規劃,建設內容涉及森林生態、林業經濟、生態文化和城市森林建設在內的4大體系、20類建設項目和194項具體項目。經過一系列努力,全縣新增森林面積6133.33hm2,森林覆蓋率達66.53%以上;30個煤礦山進行植被復綠,山體綠化成效顯著。通過實施營林綠化工程,全縣15.6萬hm2森林資源得到良好管護和休養生息,每年減少森林資源消耗7萬m3。
3.1.2 營造林樹種的選擇 對于營造林來說,樹種的選擇至關重要,應科學分析當地氣候環境選擇適合種植的樹種。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化,建設營造林時,不同地區適合種植的樹種有著差別。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營造林時不宜選擇對水分要求高的樹種,推薦種植胡楊類樹木。這是因為胡楊根莖長,有著較強的耐旱與保水能力,在內陸地區有較一定的種植優勢。種植之前,人們應對營造林建設地的氣候和地質特點進行檢測,將檢測結果作為選擇種植的樹種的參考依據。再比如,北方地區冬季嚴寒,建設營造林時應考慮到北方氣候特點,松樹耐寒能力強,生命力較好,這是北方地區營造林建設的主要樹種。選擇樹種的同時,人們還可以對樹種種類做出調整,通過樹種間的組合優化,以提高樹木的生命力與活力。
3.1.3 營造林土壤環境的選擇 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土壤與水分是樹木成活的必備要素,營造林建設時應考慮到土壤內的營養成分,通過對樹木栽植時土壤環境的評價,做好種植地的管理,從而改善土壤環境,強化營造林建設效果。比如,在管理土壤的時候應定期翻地,保證土壤處于疏松的狀態,優化土地結構。樹木支與帶狀體間應保持一定寬度,從而加固土壤,防止水土過度流失。不僅如此,結構建設也是高效營造林建設的一部分內容,建議按照樹木的實際種類選擇營造林結構,融合樹種和地質環境。比如,采用混林栽種的辦法提高土壤使用率和樹木成活率,提高樹木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
3.1.4 營造林整地與育苗 營造林開始前,應及時清理地表植被,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的發生概率。合理應用整地技術,能夠提高樹木成活率,推動苗木生長。營造林整地的方式主要分為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2種。局部整地是對營造林區域的一部分土壤翻新處理,全面整地是對營造林內所有土壤翻新,該方法適合平面地區。營造林的育苗情況將直接關系到樹木成活率,這將對營造林質量產生影響。在分析安徽省地形條件后選擇優質樹種,擴大苗木基地范圍,轉變以往的種植和培育習慣,整合樹種基地,低價供給苗木生產基地種植,降低苗木的生產成本,防止劣質樹種進入工程。
3.2 加強安徽省森林城鎮與森林村莊建設 森林城鎮建設是安徽省推進國土綠化美化和生態建設的創新實踐,對于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作用。自省級森林城鎮工作開展以來,與美麗鄉村、村落景區建設相結合,結合鎮街特色打造不同的景觀節點。具體實踐操作如下:太陽鎮將自然與文化結合,形成森林文化體系,加大生態科普教育力度,開展義務植樹,實現全民義務植樹率達88%;玲瓏街道圍繞“山水之城”的宜居生態小城市定位,完善森林綠色景觀體系,特別注重建成區及錦溪、公園、主要道路出入口等重要節點的綠化質量提升;清涼峰鎮以森林生態網絡、文化、保護建設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的綠化系統。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為發展目標,規劃形成升級森林城鎮建設區生態綠地主體結構,創建森林生態體系。在森林城鎮的重點工程建設中,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3.2.1 城鎮綠化工程 按照現有綠地分布情況,合理布局,使綠地分布和服務范圍可以覆蓋在全鎮,形成均衡的綠地布局。落實規劃林地造林,進一步拓展綠化空間,讓森林來到城市中,提高城鎮森林覆蓋率,為居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數。按照自然植物的群落特征,發揮植物造景功能,科學選擇樹種,應突出樹種的多樣性與鄉土化,規劃建設綠地,種植香樟、柳樹、榕樹、夾竹桃等樹種,創造均衡發展的綠地系統布局,滿足不同居民的生活需求。
3.2.2 通道綠化工程 根據鎮域交通網絡建設多條綠色廊道,在滿足道路交通與隔離防護需求的同時做好補植修復工作,比如銀杏、香樟、楓楊等行道樹種植的同時,可以結合其他喬灌木一同種植,改善道路兩側森林景觀,將城鎮綠化體系與鄉村綠化連為一個整體,創建森林綠化網絡。
3.2.3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首先,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以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區等在內的森林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在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之間建立生態廊道,促進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兩個區域生物質能量的交流,創造生物圈。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全方位保護,禁止亂砍濫伐,采取人工措施保護珍貴的植物和瀕臨滅絕的植物,對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應結合其生長環境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無論是樹體修復措施,還是生境修復措施,其應用都不能影響樹木正常生長。
3.2.4 推進森林村莊建設 明確其建設標準,即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建設方案,要求林木覆蓋率在35%以上,村域內建設超過面積1.3hm2的喬木林,打造環村林和風景林;實現高標準農田林網全覆蓋,重要區域建設微型林網。轉變以往楊樹和女貞為主的樹種種植界面,增加鄉土樹種的比重,引入外來優良樹種,保證樹種的四季性特點,關注林業季節變化。在面積0.06hm2的空閑位置打造村民休閑公共健身森林綠地,尊重民意,統一規劃,在安徽省政府主導的同時鼓勵全體村民積極參與其中,提高人們的植樹意識和環保意識,擴大居民對營造林建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4]。
3.3 從實際出發,調整造林結構 優質高效的營造林設計離不開實際情況,作為林業資源培育的基礎,營造林種植工程需要以造林作業設計為依托,要求人們遵守相關規定,實地勘察種植區域,采集相關數據,按照安徽省具體地理位置進行營造林作業設計,保證項目和周圍環境、樹木生長習性可以相互適應。提高對防護林的認識程度,保證樹木在規定時間內成活和成林,確保樹木擁有對外界自然災害與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樹種與造林地的選擇是雙向的,二者關系密切,選擇造林地的同時也要選擇樹種。樹木的分布情況將會關系到造林帶的樹木產量,建議合理安排樹木結構,根據工作變化調整造林結構。按照不同樹種的分布情況,科學分析當前造林結構,找出其中問題并及時解決。目前,造林主要分為混交林和純林2種,混交林就是指種植的樹種超過2種,純林的樹種分類比較單一,樹木整體結構容易被調整,但人們無法對地質條件充分利用,純林種植存在一定的火災隱患,有時也會面臨地質退化。混交林這種造林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土壤條件,經過對不同樹種的有效布局,提高樹種成活率,從而進一步加強樹林防護能力。
4 結語
總而言之,高效營造林建設作為植樹造林的一部分,關系到我國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各地區林業部門結合當前林業資源應用情況,發揮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優勢,明確營造林技術種類與常用方法,合理應用火燒造林、萌芽更新、植苗更新造林、飛播種植等手段,強化高效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實踐。與此同時,還應持續加強森林城鎮與森林村莊建設,調整造林結構,保證項目和周圍環境、樹木生長習性相互適應。
參考文獻
[1]畢瓊仙.生態保護修復營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新農業,2021(03):31-32.
[2]茍光松.淺談優質高效營造林技術及應用實踐[J].種子科技,2019,37(13):113,115.
[3]高黎暉.林業營造林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花卉,2019(18):234.
[4]鄒艷梅.優質高效營造林技術及應用實踐解讀[J].農家參謀,2019(19):101. (責編:張宏民)